03.05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如果有可能,我們都希望青春重新來過,但是,人生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關於青少年成長問題,始終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CCTV12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特別節目《成長啟示錄》,是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指導的專題片。其中的一期《隱傷》,用多個真實案例講述了青春期少女不同程度遭遇性侵後的痛苦,或是網戀交了男朋友,過早發生性關係;或是被老師性騷擾無法擺脫精神折磨,最終抑鬱導致跳樓身亡。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的詩用豆蔻花來讚譽少女的美,豆蔻芳齡女子本該在知識的海洋裡歡歌,在父母師長的呵護下綻放美麗,但是,卻有那麼多的未成年少女在懵懂中遭遇性侵的傷害。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讓這些豆蔻年華的女孩子避免悲劇的發生呢?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片中案例一:與幼女發生性關係,即便“你情我願”,仍要面臨法律制裁

“剛開始是很恨,我巴不得殺人,真的,我當時心裡巴不得殺人!”這是麗麗的父親在知道女兒揹著自己談了男朋友,還和他發生了性關係後,痛心疾首的表達。

麗麗的母親因為嫌棄這個家窮,在她兩歲時就離家出走了。13歲的麗麗,一直迴避缺乏愛又渴望愛的現實。她趁父親外出打工時,通過同學結識了網友鍇鍇,鍇鍇也才剛滿18歲,初中肄業。

兩人見面的第一天,就確定了男女朋友關係。之後,在麗麗家、鍇鍇家,兩個孩子先後發生了5次性關係。

當麗麗的父親通過女兒的同學找到他們時,憤怒的他除了把女兒帶走,也報了警。等待兩個孩子的,不是影視劇中被現實分開的痴男怨女的唯美結局,而是一個失去了童貞,一個被法院判了4年有期徒刑。

首先要說的是麗麗。

原生家庭的支離破碎讓她從小缺乏安全感,女孩子在青春期來臨時要面對的生理變化,也沒有母親來給她講解。她一面恨母親不負責任的拋棄她,一面渴望在朦朧的感情中獲得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

有句話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像《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和片中的麗麗一樣,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關愛,痛苦指數在面對感情問題時不斷升級。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好在,麗麗的父親經過指導,認識到這次事件的嚴重性,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帶著麗麗在節假日時去集市擺攤。麗麗感受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和溫暖的陪伴,還把和父親一起擺攤時的場景拍成了抖音作品,和同學們交流。注意力漸漸轉移回同齡人的世界,和父親多了溝通,往事的心結得以慢慢化解。

而案例中的鍇鍇卻只能在監獄中度過4年原本最美的年華。這場悲劇,是兩個人的悲劇,也是兩個家庭的悲劇。原來,鍇鍇的母親也在他還小時就拋棄了他和弟弟,他也是在殘缺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案件發生後,鍇鍇的父親非常不能理解,認為兒子和麗麗是你情我願談戀愛的,兒子從來沒有強迫過麗麗,兩家到一起把事情說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驚動司法機關,還把兒子判了刑呢?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我國《刑法》中明確規定: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姦論,從重處罰。

在司法解釋中,凡與未滿十四周歲的女孩子發生性關係,不論該女孩子是否自願,都屬於強姦罪。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苑寧寧,作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起草成員,表示:

“14週歲以下的未成年少女,是沒有性同意權的。即便她同意,也不能與她發生性關係,否則,就按強姦罪處理。”

法律條文制訂背後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護幼女的身心健康,她們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理尚未成熟,並不懂得發生性關係將會對她們的身心造成怎樣的傷害。

這起發生在四川小城的案件,引發的深思不止涉及家庭教育,更讓我們意識到法律普及的力度和廣度有多重要。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最後一年,這一個五年規劃的目標是全民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而青少年也是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普法從青少年抓起,勢在必行。

片中案例二:少女在老師性侵的魔爪下精神抑鬱,縱身跳樓令人扼腕

“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這是甘肅省慶陽市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在接受採訪時哽咽著說出的話。

2018年6月20日下午,17歲的小憶從8樓的平臺上,推開消防員的手,跳了下去。事情過去一年了,當《成長啟示錄》的記者去採訪當時出警的民警時,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哭到讓採訪不得不暫停。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在現場出警救援的民警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17歲的花季少女小憶,是甘肅省慶陽市的一名高中生,原本和其他同齡女孩子一樣,上進努力,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學。然而,小憶卻在宿舍遭遇了本應為人師表令人尊敬的老師的性侵。

小憶在事發後的兩年內,內心不斷的重複著恐懼的感受。雖然她向學校告發了老師的惡行,也向司法機關控訴了,但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了,造成取證困難,這名老師只得到了“行政拘留十日”的懲罰。

不間斷的被傷害的感覺,無法緩解的傷痛,讓小憶患上了抑鬱症,兩年內,她四次自殺。生命對她已然沒有了吸引力,剩下的都是汙濁和陰影。最終,2018年6月20日下午,小憶從35米的高空墜落下去,以這種方式結束了她與這個世界的關聯。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小憶在向司法機關控訴的過程中,不斷回憶、重複那個被性侵的黑暗時刻,加深了她的痛苦。那麼,對於像麗麗、小憶等未成年少女性侵的案件,怎樣從源頭預防悲劇的發生、用法律的武器保護好如花般的少女呢?

解決方法:法律的武器+心理的干預+父母的關注,還給未成年少女純淨的天空

在連姆尼森主演的電影《颶風營救》中,他的女兒被歐洲一個暗網黑惡組織販賣,在網絡上競價拍賣。這個黑暗的組織盯上的都是像他的女兒一樣涉世未深、貌美單純的少女。最終,連姆尼森用當過警察的智慧和冷靜的分析,獨自救出女兒。

可是現實中,我們不是都有連姆尼森那樣孔武有力又懂得犯罪學的父親,所以,未成年少女的安全問題需要多個層面共同努力。在我們這個制度牢靠的國家,各個司法機關都會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

首先,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中,普遍存在客觀證據少、言詞證據採集、審查困難等取證問題。

為了能夠準確有效認定性侵的證據,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最高檢察院發佈了《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中,納入了創新舉措,“推行未成年人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機制,建立健全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負責人表示: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保護未成年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長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以高檢院成立正式的未成年人檢察廳為新起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

其次,促進法治進校園活動制度化,進一步推進檢察官法治副校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建設等工作。普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當今的中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明天的希望,青少年更要知法、懂法、守法。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就像《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標語說的一樣,“關注一個成長的心靈,播種一個燦爛的明天。”所以,七五普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法治教育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加強法治課教師、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培訓。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在開學第一課、畢業儀式中有機融入法治教育內容。

對於未成年的女孩子來說,瞭解《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自己的年齡、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無疑增加了在面對侵害時的勇氣和力量。

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全世界的做法不盡相同,但是,出發點都是要幫助有著美好未來的孩子們更好地成長。

入選了2019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的《解碼青春期》,是由美國暢銷書作家喬希西普所著的。這本書被稱作“幫助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洞悉青少年心理和行為,並對其進行科學引導的實用手冊。”

那麼,父母要怎樣去和家中這個未成年人相處,共同面對學校和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讓人痛心的性侵和欺凌呢?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 構建關鍵的思維模式

未成年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會和父母疏遠,但他們的內心實際上最想與父母貼近。就像書中所說的,用過山車的大腿壓桿來做形容,孩子們總是不斷的考驗父母,以確定父母是否可靠。他們是不可思議的準大人,需要做父母的真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

遊戲規則已經變了,因此,你也得變。孩子小時候,父母是“空中交通管制員”,要關心孩子的一點一滴。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就要調整角色,變身成為“教練”。你要比她懂得多,並且要了解到,她們一半是自由的尋求者,一半是孩子。如何幫助她們面對挫折和失敗,還要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次跌入陷阱,你要去總結並且發揮自己的特質。

  • 避免常見的家庭陷阱

比如,舒適陷阱:父母只追求自己的怎麼舒服怎麼來,對於孩子的事情,不是很關注。

認可陷阱:父母對於孩子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都只有認可,討好,過分誇讚。孩子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慢慢成長起來的意識裡,其實是懷疑和恐懼的。人無完人,自己怎麼可能沒有缺點呢?可是父母卻不會指出來。

控制陷阱:你是我生的孩子,做什麼事都得我說了算。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孩子要麼沒主見,要麼叛逆。

成就陷阱:父母只關心孩子考試考了第幾名,參加比賽拿到什麼名次,能考上什麼名牌大學光宗耀祖。

《成長啟示錄》:用法律武器保護花季少女,不讓性侵的悲劇上演

  • 應對青春期常見的挑戰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孩子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多。這需要家長要間接去了解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簽訂孩子使用手機的相關協議等。

誰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期的孩子們是個準大人了,既強烈渴望走進成年人的行列,又擺脫不了尚未脫掉的稚氣。既滿懷對未來的期望,又體驗著不安全感的折磨。

願我們傳遞好的價值觀,而不是傳遞壞的情緒,來為未成年人撐起藍色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