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浅谈幼儿园里的排挤与孤立

浅谈幼儿园里的排挤与孤立

浅谈幼儿园里的排挤与孤立

来源:特特米拉在德国(ID:tete-mila)

1.

米拉被排挤的时候,平时一点看不出来。

我去接她时,她兴高采烈,我送她去,她也兴高采烈,后来我很明确也很庆幸的一点,就是她的主班老师艾莉莎Elisa很爱她,这基本是米拉喜欢她的幼儿园的核心力量,即使在她被一个三人团体排挤在外时,她还是很爱去幼儿园。

我是怎么发现米拉被排挤的?

这可能是很多父母最想问的第一点。确实这不容易发现,尤其是有的孩子因为害羞并不愿意表现出来,或者父母的态度比较强硬,抑或父母总是吵吵嚷嚷的让孩子懒得告诉。

我这次算是事态发现在萌芽阶段,所以后续状况良好,米拉为此成长了一大截。

请注意孩子以下特点:

  • 不爱上学,
  • 不爱与人玩,
  • 打不起精神来,
  • 竭尽全力去模仿,追随,讨好别人,即使受了委屈也宽慰她自己可以忍受(米拉属于这种)。

我和米拉有我们自己的女生时间,每天入睡前她都要跟我聊天,熄灯后人也无防备,悄悄话什么都会说出来。

米拉提到一件让她不爽的事,然后被我顺藤摸瓜出一件事,我再联想到她最近的表现,让我觉得有状况:

米拉告诉我的:

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午餐服务Tischdienst”中,这个机会每天轮换,类似值日生。值日生可以指派一个人作为自己的助手,他们俩的任务是中午去推小餐车,摆放盘子刀叉,当所有工作做完后,一般都还有部分闲暇时间,他们俩就可以独享本班所有可以玩的玩具。

所以,每个被值日生邀请的孩子都觉得很荣幸,如果能够每个孩子都邀请自己,不得了了简直可以嗨上天。

但米拉被气得够呛的是:女孩V跟她商量好,她们互相邀请。结果米拉当值日生时邀请了V作为同伴,但是等女孩V当值日生时,却直接邀请了别人,这事不止发生了一次。

我问她,是否还经常和好朋友M一起玩:

米拉和同班三个女孩(M,A和V)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某一天开始,当米拉想要加入这三个女孩的过家家时,其中一两个包括M会说“不!”,另外一个什么也不说只顾自己玩。

而我所联想到的是:

米拉最近特别想要一些无厘头的东西,比如动画片“海洋奇缘”的主题音乐CD,美人鱼的服饰和妆扮,但她平时最爱的只是艾莎艾莎艾莎,突然喜欢别的东西,总归是在哪里受了刺激我觉得。比如,需要给别人展示,你有,但我也有。果然,喜欢美人鱼和“海洋奇缘”的正是女孩V。

我当时并不太清楚是否在幼儿园里有冲突,于是只告诉米拉:

即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难免会有争吵的,不管你跟谁有了矛盾,妈妈都是爱你的,我永远都是你的好朋友。米拉很认可这一点,我稍微放心了,至少她知道她不孤单。

我自己心里知道,江湖话大致就是“你越在乎,你就输了”。

浅谈幼儿园里的排挤与孤立

2.

转身第二天直接去幼儿园问老师。

“米拉被好朋友排挤,幼儿园有没有发生什么状况?我知道特特小学班规有写,不可以ausschliessen(孤立)别的孩子,那么幼儿园是如何界定的?毕竟幼儿园的孩子是一直在学会对不愿意的事情说“不”。这两者是矛盾的。”。

我跟老师反馈这个案例时,老师艾丽莎一开始还是紧张了的,不过她想了想说,确实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们四个女孩子关系非常紧密,记得有一次,她们在玩耍中产生了分歧,于是其中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叫上另外两个,撇下米拉,打算直接扬长而去。

注意哦,这也是一种凌弱!仗着人多的凌弱。

老师马上把这几个女生喊住,直接放话,必须疏通,不可以直接离开,绝对不可以把另外一个人拉下,尽量当场解决问题。被叫住的孩子们这才开始blabla的说发生了什么,矛盾在哪里,为何怒气冲冲要离开。

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也再次(因为她与哥哥也会有这类似的冲突)知道了米拉的特点:

比如生气后最强烈的表达是肢体语言,非常愤怒一气之下双手环抱眉头紧皱头转向一边,一副听不进去我很生气的样子。

注意:这种“我不要听解释”的姿态并不是最有效的反驳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说出对方不合理或者自己不赞同之处,这才有助于修复关系和问题解决,而不是一上来就哭和冷面拒绝。

个性强,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很看重朋友对自己的喜爱,容易委曲求全,于是常常矛盾。

注意:要么你心甘情愿当小尾巴,没有自己,随波逐流,排挤米拉的三人团体中有一个小女孩A就是属于这种。但只要你很在意拥有朋友这件事,又不知道如何保持距离保护自己的感受,就比较容易受伤害。

老师提到关键的一点,这是女孩子中很容易发生的冲突,小男孩间并不多见。即使是幼儿园,女孩也很容易拉帮结派,以多抵少,而且否定对方,强行拉下对方不给机会,明显的先讨好再出尔反尔,就是一种恃强凌弱,老师是会插手的。

在我跟老师沟通后,艾丽莎立马决定在接下来三天里的每一天,一周后和两周后分别给我汇报米拉在幼儿里的社交状况。并告诉我,米拉本身性格没有问题,但是在这样非常紧密的四人女孩好朋友关系中,一旦一个朋友强势挑衅,确实很容易造成心灵伤害。但她觉得事态还在萌芽期,因为她们时不时仍然会在一起玩。

3.

在后来两天的追踪关注中,老师很快发现了谁是挑起是非的女孩。

因为正值大孩子们的森林日,米拉和其他两个女孩(M和A)都是学前班孩子,今年会升入小学,在两周的森林日中,上午米拉和M还有A都会去森林里,相处非常融洽,但是下午回到幼儿园,就会产生“我不跟你玩”的戏码。

这个领头挑起是非的女孩V比米拉小半岁,今年不上小学,伶牙俐齿非常会说话,很有想法。

在找到这个关键人物后,德国老师是这么处理的,

她跟我说:

我们会密切注意她们之间的动向和行为,尽量疏通矛盾,但这也是米拉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她要学会认识两条路,辨别这种感受,主动思考要做怎样的选择:

  1. 一条路是追随朋友,朋友玩什么她就玩什么,是否即使放弃自己最喜欢的画画,也非要跟着朋友跑出去荡秋千呢(这是引起他们矛盾的主体,因为米拉委曲求全的玩了不想玩的,当她提出她想玩的别人不乐意,就产生矛盾,米拉会觉得不公平,为何这次不尊重她的选择,实际上是米拉自己选择了朋友放弃了爱好)?
  2. 还是另一条路,注重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想画画的时候就去画画,以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主,喜欢我的朋友自然会围坐过来。

她告诉米拉:

米拉,这是寻找到“你自己”最合适的时刻!你会有更多时间跟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你想要跟别人玩的时候,可以大方的直接的告诉他们你想参与是否允许,如果别人拒绝了你,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很多别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别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当你不把“非要跟她们三个一起玩”当作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时,你就找到了你自己(我觉得老师解释的特别棒!)!

她直接点醒V和那两个女孩:

你们可以不跟别人玩,但是不可以出尔反尔,约定了值日生伙伴却又反悔,也不可以不解决矛盾直接冷落另一个人(这种说法是对的,为何要去劝孩子非要跟另一个孩子玩呢?)!

问了好友成群的哥哥,如何帮助妹妹,以及如果是他会怎么办?

特特说,我干吗非要跟他们玩,可以玩的太多了... ...

我是个群居能力很强很快适应环境的人,但也很独立,从来不畏惧孤身一人的生活,更不会为了追求群居而去讨好别人。

于是,这样的妈妈跟女儿说

你只需要做你自己,你表现出来的样子,就会吸引喜欢你的人来跟你做朋友。不必追随他们,那样很容易失去你自己,一旦他们离开你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朋友都是hin und her来来往往,只有家人才是紧密环绕在你身边的,你放心我们一家人爸爸妈妈哥哥都会守护你,是你最好的朋友!

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喊米拉起床时都会悄悄的说,你最好的朋友来喊你起床啦,然后还有各种甜蜜的话,很受用,她开心地不行。

4.

那之后,艾丽莎每次见到我都会简单聊几句,结果我很满意,我也会在入睡前与米拉的交谈中得知最近幼儿园的信息:

  • 她很小心的避免与V的正面冲突(我个人很认可她这种方式,因为我们不需要跟每一个人做朋友!你越不care她,她就无趣了。),
  • 然后她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画画和手工,而不是任何时候都被另外三个孩子“捆绑”在一起到处溜达,
  • 时不时的M和A会围过来找米拉一起创作,而V则不好意思的绕个大圈,
  • 每周两次的学龄前儿童聚会米拉跟M和A仍然很好,
  • 而米拉作值日生时开始寻找别的伙伴,也把自己的好友圈子放大放开,得到别的小孩的热烈回请,
  • 米拉过生日时,邀请了M和A,果断放弃邀请V来家里(这一点我也很认可,我从不教小孩去迎合每个人),
  • 与别人有矛盾发生时,尽量鼓励她说出她不赞成的理由(尤其是在家里,我看得见的时候),
  • 因为她有家人无尽的爱,所以她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总是欢蹦乱跳的。

如果说这件事情完全没有给她影响是不可能的,至少她知道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不是每个人都顺从于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的家人在你的左右,你可以结识新的朋友,失去的朋友只代表离开了一个不适合作朋友的人,而我们不必去喜欢每一个人。

最后,我想总结这件事情留一些小建议:

  1. 平时一定要跟孩子聊天,多聊天就能听出来偶尔有什么不同。
  2. 多听孩子说一些场景介绍,可以从中听出孩子最近的“心路里程”,我就是从米拉想要各种美人鱼的小玩意起了疑心,通过跟米拉的聊天中发现,她在用力的想附和别人,她没有维护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她生气有一半是被朋友辜负不理解,一半是自己受了委屈。
  3. 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很有必要。有的老师常说啊很好啊没问题啊,但是你认真提出问题后,告诉她,我明天想知道表现如何,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老师多半会认真地在第二天留心,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 END -

更多0—12岁孩子成长、教育,健康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成长说(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