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機被鎖定後,九成都無法逃脫,為什麼飛行員不選擇直接跳傘呢?

同剪西窗燭


按理說,當被鎖定時,想要活命就得跳傘了。

判斷自己是否被鎖定是通過自己是否被雷達照射,其實,被雷達照射也並不代表自己就要死定了。首先,被照射後,只能說明戰機處於危險之中,對方只是照射了,發現了這個目標,但是具體監測到對方戰機裡飛行員具體位置和戰機的移動方向等還需要進一步的監測,所以在這個期間,戰機有可能會逃離敵人的包圍圈,到達安全的地帶,所以,被敵人照射並不代表飛行員就要殉國了。

當在空中兩架戰機相遇時,彼此都是危險的,一方被雷達照射,意味著另一方也會處於危險之中。他們就像是處於死亡生命線的兩端,一方死亡意味著另一方也保不住性命。所以,各國都在爭先恐後的研發一種可以“隱形”的戰鬥力,儘量讓自己晚一點被對方發現。

當飛行員發現自己被照射處於危險境地時,他們不會首先選擇跳傘,正如前面說過的,還有活命的機會,不一定被照射就意味著死亡。有時候可以這樣認為,戰鬥機的座椅的安全係數很高比跳傘下去還容易活命。如果戰鬥機被轟炸,飛行員的一些保護措施肯定會開啟,而且戰鬥機被照射後被敵方監測到的爆炸點也不是唯一的,所以,除了飛行員駕駛艙的部位,戰鬥機其他部位被攻擊,對飛行員的傷害還是小的。

如果被轟炸時候飛行員正好跳傘,可能,飛行員就會成為被轟炸的對象,正好是導彈的命中點,可能此時的降落傘也被導彈打的全是窟窿,自身難保了。這樣還不如留在戰鬥機裡,起碼還有活命的希望。


利刃號


恰恰相反,戰機被鎖定後,如果在及時告警的情況下果斷採取反制措施,有很大的幾率逃出生天。

2017年6月18日,敘利亞領空某處,一架敘利亞政府軍的蘇22戰鬥轟炸機正在執行打擊敘反對派武裝的任務。一架美國F/A-18E為了保護地面盟友,對這架蘇22發起攻擊。憑藉技術性能的巨大優勢,這架F/A-18E咬住蘇22的尾部,在據其1.5公里處發射了一枚當今最先進的近距格鬥空空導彈-AIM-9X。

軍迷朋友都知道蘇22是蘇聯上個世紀60年代研發的一種戰鬥轟炸機,機動性能差、航電系統更是費拉不堪,F/A-18E是非常先進的三代半,而且發射的AIM-9X紅外格鬥彈更是號稱當今第一,百發百中。本來毫無懸念的故事卻讓人大跌眼鏡:這架老舊不堪的蘇22在敘利亞精銳飛行員手中並沒有束手待擒,而是迅速發射了機組紅外干擾彈,配合以大過載機動,成功甩掉了AIM-9X。F/A-18E見勢不妙,立即補了一發AIM-120中距彈,為躲避AIM-9X而失去能量的蘇22沒有餘力再與這枚AIM-120周旋,最終被擊落。

號稱最先進的AIM-9X被老舊的蘇22輕鬆躲過,這讓很多軍事觀察者驚詫不已。因為在導彈研製廠商的宣傳中,AIM-9X百發百中。實戰案例告訴我們,在吹牛逼這件事上,世界上所有的軍火商都是一樣的。另外,這好像是AIM-9X截止目前唯一的一次實戰記錄,所以AIM-9X截止目前在實戰中的命中率是0。

如今的空戰簡直是鳳毛麟角,所以這次空戰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觀察角度。在大多數軍迷的想象中,現代空空導彈速度快、射程遠、過載大,制導方式先進,對戰機的命中率非常高才對,但是無論是各國空軍內部演習還是實戰中的統計數據,空空導彈的命中率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高。

越南戰爭總空空導彈首次大規模應用,但是此時無論是戰機的火控系統還是導彈本身的技術水平,導致空空導彈的作戰效率不佳。AIM-9和AIM-7系列早期型號的實戰命中率約為10%。

而海外戰爭則是空空導彈的成熟期,聯軍所有的空戰戰果都是通過導彈取得。但是即便聯軍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這場戰爭中空空導彈的命中率也僅僅在三分之一左右。

目前美國主力中距導彈是AIM-120,其研製廠商聲稱其命中率為80%的,但是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卻顯示其在實戰中的命中率在25-50%之間。

為什麼在實戰中導彈的命中率比較低呢?原因有如下幾個:

1、現代戰機一般都裝備有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包括雷達告警系統和導彈逼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

上圖是蘇35遍佈全身的電子戰系統,包括雷達告警和紅外/紫外告警。在這些電子戰系統的支持下,如果戰機被敵方雷達掃描或者鎖定,那麼告警系統就會向飛行員發出警告,並提供地方雷達位置、距離、類型等相關參數。而導彈迫近告警系統則可以提醒飛行員有導彈衝你來了,趕緊採取措施。這些告警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機的生存性能,實際上在實戰中被導彈擊落的飛機大部分是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送命的。

2、在電子戰系統的支持下,戰機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反制。如果只是被地方火控雷達鎖定,那麼擺脫起來比較簡單,可以沿對方雷達波束切線機動或者下降飛行高度,配合使用電子干擾和投放箔條幹擾就可以把大部分的輻射源甩掉。而如果被導彈鎖定了就比較麻煩,就得以大過載機動配合電子干擾和箔條、紅外誘餌、拖曳誘餌等方式(對付不同類型的導彈使用不同的方式)。

這麼做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保命,釋放紅外干擾彈可以有效對抗紅外成像的格鬥彈。蘇22甩掉AIM-9X就是用了這招。

3、導彈雖然比戰機速度更快、可用過載更高,但是受制於不可逃逸區,並不能百分之百命中。

很多小白軍迷把導彈的最大射程當做實用射程,比如AIM-120D的最大射程超過150公里,他就會覺得用AIM-120D打150公里外的目標手拿把攥。實際上不是這樣,受制於敵我戰機不同的高度、速度和方位角等因素,實戰中導彈的有效射程大大低於紙面最大射程。

一般來說,導彈不可逃逸射程是其紙面最大射程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就難AIM-120C來說,其理論最大射程為80公里,但是在實戰中飛行員一般會在20-25公里才發射導彈。當然。“不可逃逸”也不代表目標真的就無法逃逸,只是說在這個區間內,目標被擊落的概率很高。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由於導彈尺寸比較小而且重量比較輕,所以其無論是機動性能還是飛行速度都遠遠優於戰鬥機。一架戰機一旦被敵方的火控雷達鎖定並且發射導彈,那麼其逃脫攻擊的可能性往往很小。
(火控雷達)

實際上飛行員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知道自己的戰機有沒有被敵方火控雷達照射,而並不能判斷自己是否已經被鎖定。然而飛行員即便在知道自己的戰機被敵方的火控雷達照射甚至鎖定,且難以逃脫攻擊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戰機跳傘逃生。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戰機遭遇敵方導彈攻擊之前,待在飛機座艙裡面遠遠要比跳傘更加安全。現如今的導彈往往都是採用的近爆攻擊模式,而不是直接命中戰機,也就是說導彈是在接近戰機的時候引爆自己的彈藥部。由於導彈的爆炸往往會產生很多的碎片,這些碎片對人體的有效殺傷半徑可以達到幾百米遠。在這個時候,堅固的戰機座艙恰巧可以給飛行員提供保護,而一旦飛行員彈射出座艙,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會喪命於導彈的爆炸碎片。
(空空導彈)

戰機在遭遇導彈攻擊之後往往並不會立即爆炸或者解體,飛行員可以有機會把受損的戰機開回國內,或者在戰機確實要墜毀之前再跳傘逃生,這樣對於飛行員來說反而更加安全。我們從實戰中的案例也可以知道,很少有飛行員會在戰機被擊中之前直接跳傘逃生,這實際上是各國飛行員通過實戰經驗的總結並且出於現實安全的考慮而作出的最佳選擇。


李姓先生


軍人的尊嚴。就好像《我的兄弟叫順溜》這一部電視劇中講的那樣“人在槍在,人亡槍也不能亡”。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甲午海戰中鄧世昌陪著他的軍艦一起沉沒。泰坦尼克號的艦長陪著泰坦尼克號一起沉沒。是因為很多年以來,他們和他們的軍艦或者船隻有了一定的感情。也是他們負責任的表現。飛行員也是這樣,飛行員已經將戰鬥機當成自己的戰友,已經無法捨棄了。軍人尊嚴和他們身上的職責,讓他們選擇要保護自己的戰機,保護平時自己最親密的戰友。便是自己的戰機被擊中,或者出現一些其他事故,飛行員的反應也不是第一時間跳傘,而是想著如何將飛機安全的飛回機場或者是迫降。

還有一個原因是,戰機被鎖定並不一定代表著戰機會被擊落。戰機被雷達鎖定後有一個淘一區間,這個逃逸區間並不是一定的數值。根據自身戰機的位置和敵方戰機的位置,還有敵方雷達性能有不同的差別。也就是說戰機提示你的跟蹤及鎖定,完全可以憑藉戰機的機動來擺脫對手的鎖定。

現在並沒有那麼多空戰,戰鬥機披掛的導彈命中率數據都是根據理論統計或者是實戰模擬演習統計出來的,在戰鬥中變數很大,這種命中率會更低。即便是被對方的導彈鎖定,在戰機上裝載的電子雷達系統的支持下,也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反制。可以發射干擾雷達波,或者投擲箔條幹擾。對付一些跟蹤式的導彈,可以使用大過載機動,配合紅外誘餌拖拽誘餌,甚至還可以釋放副油箱。

現在的導彈為了追求高機動性能,戰鬥部裝藥有限。導彈一般採用近炸引線,並非擊中目標,而是在戰機身旁爆炸。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飛行員彈射逃生艙的話。 有可能會被炸彈產生的碎片波及。導致戰機還沒有墜毀的情況下,飛行員先犧牲了。並且現在的紅外追蹤導彈,一般是衝著飛機的發動機去的。如果飛機的發動機被擊中,機體沒有當時解體的話,飛行員完全可以控制飛機降落地面。


沐風談兵論道


先講一個飛行員在導彈擊中前瞬間跳傘的經典例子。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飛機根本無法識別蘇聯產的薩姆6防空導彈的火控信號,因此取得了96枚導彈擊落64架以色列戰機的輝煌戰果,這其中就有以色列飛行員在看到薩姆6飛來的瞬間跳傘了,可結果卻是這名飛行員和他的降落傘一起被打成了篩子,即使飛行員僥倖活下來等待他也是摔死的命運。雖然對空導彈威力不是很大,但是在空中這個沒有遮擋的地方,其爆炸後的衝擊波範圍更大,而導彈的碎片恐怕你在1公里外同樣具有殺傷力吧,至少能輕易的破壞你的降落傘!

得益於飛行適應能力、尺寸、推重比的優勢等,對空導彈的發展從越戰開始使用以來,對戰鬥機一直都是彎道超車的,現代導彈可以輕易的設計10G以上的機動,但戰鬥機因為飛行員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只能做到9G,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10年前最先進的導彈紅外引導頭在今天看來就已經是簡單得和兒童玩具差不多了,而成本卻只有10年前的一半;10年前還能用紅外誘餌彈讓導彈分不清目標,現在就更像絢爛的煙花,對導彈作用幾乎為零了,於是最近10年形成了一個空戰準則,被火控雷達照射——戰鬥機已經被擊落了。既然發現就意味著擊落,為何飛行員的戰機被鎖定時不選擇跳傘了?

原因就是如第一段講的案例一樣,駕駛員的駕駛艙實際比你提前彈射出去安全得多。對空導彈為了保證機動性,其戰鬥部裝藥有限,一般在50~70公斤左右,而且為了保證命中率,大多采用近炸引信,並非直接命中目標,爆炸的威力並不是很大;第二就是導彈一般都是衝著戰鬥機發動機而去,那裡的紅外特徵最明顯,說得直白點就是導彈對戰鬥機艙內的飛行員威脅並不大,從最近幾十年發生的戰爭中,飛機被擊中而飛行員存活概率高達80%就能體現出來,就最近的兩次,一次俄羅斯的蘇25在敘利亞被毒刺擊落,以色列的F16被S200擊落中,飛行員都成功的跳傘逃生了,只是前者彈射跳傘後被包圍,死得有點悲壯。

第二就是飛行員已經將戰鬥機當成了自己的戰友,已經無法捨棄,捨棄會讓他心痛,他們不想就這麼輕易的彈射逃生,他們選擇了要保護自己的戰機,保護平時自己最親密的戰友,除非萬不得已,實在不能再拯救了。因此在戰鬥機被擊中後,因為對空導彈的戰鬥部不大,威力有限,飛行員往往都不會第一時間跳傘,他還要評估自身戰機的損壞情況,再決定是棄機跳傘還是開著受傷的戰友脫離戰區!

也正是因為發現即意味著擊落的,因此現在各國都在爭先恐後的研發隱身戰機和L波段雷達,其實就是為了“儘量晚的別被發現+儘早發現對方”,這才是戰機發展的王道!


狼煙火燎


戰機的交戰一般意味著對天空話語權的爭奪,戰爭爆發時,最先交鋒的幾乎都是來自空中,因為制空權的取得將會為後續的所有地面進攻行動提供有效的支撐。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制空權一旦喪失就意味著戰爭很可能走向輸的結局。當然戰機的交鋒也不一定全是在戰爭狀態下,平時也有你來我往,除了互相“打招呼”以外,無論什麼時候,被火控雷達鎖定都是讓飛行員精神緊張的事情。

火控雷達掃射並且鎖定,下一步就很可能是飛行員按發射按鈕射出格鬥導彈將對方擊毀,隨著現在的導彈技術發展,格鬥導彈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即使是超音速戰機也未必有十足把握能夠通過機動來逃脫攻擊。不過飛行員們在被鎖定以後,到要躲避導彈,甚至彈射棄機是有一個過程的,這期間需要根據情況來作出判斷。

戰機交鋒,火控雷達掃描並且鎖定是攻擊的第一步,這個時間就是一瞬間的,F-35使用的AN/APG-81雷達切換到攻擊指示狀態併為導彈錄入目標的時間不超過0.3秒。另一邊被鎖定的戰機就會有鎖定警告,對方戰機飛行員就要警惕,下一步可能要面對發射出來的導彈了。平時可能這種鎖定是用於驅趕對方戰機離開,但戰時肯定就會毫不猶豫地射出導彈。

鎖定以後,攻擊導彈射出,飛行員就必須使用各種手段逃脫攻擊了,導彈的速度可以達到3倍音速,僅依賴速度是無法逃脫的。所以飛行員們還會使用紅外干擾彈,超音速機動等方式進入導彈的盲區。一開始還沒反抗就直接放棄跳傘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和導彈的距離已經足夠近,飛行員們也不會輕易選擇彈射跳傘。空中格鬥導彈為了取得優秀的機動能力,在戰鬥部裝藥上並不會有很大的威力體現,大部分通過破片毀壞戰機結構,對於雙發動機的戰鬥機來說,即使被命中一發導彈也未必直接墜毀。

但是如果飛行員彈射出去,在飛機周邊爆炸的導彈可能就會散射出許多致命的破片,座椅顯然不夠飛機的座艙安全。總之,飛行員們都會為了自身或者戰機的安全,儘可能選擇不跳傘,而是選擇戰鬥到最後一刻。


水鏡曉先生


首先要理解什麼才是被火控雷達鎖定,被鎖定的前提是敵機的火控雷達能夠持續穩定的照射我機,準確的獲悉我機的方位和高度速度等信息,這樣才能允許一些導彈發射並擊中目標。

火控雷達作為現代戰鬥機的核心電子設備,工作模式有很多種,我國的殲八Ⅱ型截擊機的火控雷達就擁有十三種工作模式,一些先進的雷達還能夠對地面和洋麵進行測繪,完成地圖繪製的偵察任務。持續照射為導彈提供火力控制只是其中一種工作模式,並不是每種工作模式都能準確的獲取敵機的詳細信息,也就是說被火控雷達照射並不意味著被鎖定。

實際上被鎖定後的存活率是很高的,首先雷達的對於電磁波發射和接收都有一定的角度範圍限制,只要脫出這個範圍就不會再被敵機持續照射,進而擺脫雷達制導導彈的追擊。其次,所有的空空導彈都有一個不可逃逸區,目標只有在持續處於這個不可逃逸區內,才能確保大概率的命中目標,這個不可逃逸區隨著空戰中兩機速度高度的變化和位置的交換是實時變化的,導彈命中戰鬥機的低概率也是航炮仍未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此外,戰鬥機被導彈命中並不意味著被擊毀,在二戰後的諸多空戰中,飛機被導彈擊傷後返航的例子屢見不鮮,F-4和F-15一類雙發的重型戰鬥機在被擊傷之後仍然擁有很高的生存率,原因之一是因為導彈很難直接命中目標,而是通過破片或者連續杆、離散杆等戰鬥部機構來打壞或者切割敵機,如果敵機處在持續的高G機動當中,導彈即使爆炸了也不一定能使目標立刻失去飛行能力,更何況戰鬥機有多種方法脫離不可逃逸區,只要在區外進行一定的規避機動,導彈想要命中還是相當困難的。換句話說,戰機被鎖定後的生還可能性遠遠大於一成,飛行員不僅不需要跳傘,還有可能反殺對手獲得戰果。


雙馬尾班長


戰機被鎖定後不見得就無法逃脫,這要看是什麼樣的空對空導彈。如果是紅外彈,干擾誘餌還是可以其作用的,不比過於擔心。而且空對空導彈拖把的可能性也有,如果自己都放棄了逃脫了機會,對手一發射導彈你就跳傘,豈不是自己斷了後路。

還有一點,戰鬥力空戰的地方都是有爭議的區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區,你跳傘之後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俄羅斯的飛行員被地面武裝對空開火也說明了跳傘不一定是最佳選擇,雖然國際條例是禁止對跳傘的飛行員開火,但那些地面武裝也不管這麼多,直接對飛行員開火。如果飛行員落到對方控制的區域內,危險更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還不如不跳傘,戰鬥機也不是沒有對方空對空導彈的能力,箔條幹擾可對付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紅外彈也有對付的誘餌。在多重干擾下,空對空導彈也有打偏的時候,憑藉戰鬥機的機動也可以擺脫空對空導彈。最近幾次局部戰爭中戰鬥機被擊落多數是麻痺大意,自以為對手的導彈都是肩抗的,夠不著。

比如沙特的F-15被擊落,對手把R27改成了地對空導彈,沙特飛行員完全懵了。如果是在海上空戰 ,如果跳傘也可以能面臨餵魚的可能,跳傘只是不時之需,不是必然為之。如果導彈擊中,也不用擔心,看看能不能飛到己方控制區域,這樣也有利於營救。


兵器瞭望臺


戰機是在三維空間快速運動的,火控雷達掃描都有錐角,又不是360度全向搜索。戰機被對方雷達鎖定,可以依靠機動進行脫鎖。一般都是橫向機動,因為火控雷達是多普勒模式搜索目標,橫向機動,目標機速度相對於攻擊方近似於零,會被雷達濾掉。而且橫向快速機動會脫離對方雷達掃描錐角範圍。

攻擊方如果不能穩定跟蹤和鎖定,就難以發射導彈,即使勉強發射,導彈命中率也會大幅下降。因為不管是半主動還是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都要雷達引導,只不過主動雷達導彈到導引頭自主搜索時可以不用管,但這個距離一般也就20到30公里。所謂的導彈不可逃逸區是個動態概念,並非一成不變。而且目標機除了機動,還可以用機載自衛電子干擾吊艙、箔條等對攻擊方的火控雷達、導彈導引頭實施干擾。

所以,不要一聽鎖定就意味著被擊落。戰機的空中對抗是異常激烈和複雜的,美軍在實戰中也做不到雷達鎖定後發射一枚導彈就擊落一架敵機。因為如果發射過早,導彈在飛行末段完全是靠慣性飛行,機動過載大幅下降,追不上同樣進行機動飛行的戰機。例如AIM-120的射程可達80公里,但美軍在實戰中卻是放到40甚至更近的30公里才發射,就是為了確保導彈打出去能死死咬住敵機,不至於被擺脫。(S)


聯合防務


在有人機的情況下,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

即使被擊毀,飛行員也是儘可能的帶回飛機,除非無法挽救

首先導彈的導引頭的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優化和改進,其制導方式是多樣化和綜合聯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是具備多能力的一種情況,就是說即使飛行員在大機動試圖擺脫來襲導彈,或者說是發射干擾彈,使導彈打偏等,這樣的應對手段在如今看來已顯得相當的過時了。在綜合制導的情況下,導彈對於鎖定目標的狀態以及過程都是隨時發生的變量,也就是說不是傻乎乎的直追目標,而是通過在不間斷的鎖定之後,發現目標的顯著特點,儘可能的在其反制前就掌握更多的目標信息,避免脫靶的發生,所以就如提者所言,被鎖定了逃脫將是一件發生奇蹟的事情,當然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

而提者後面提到的為什麼明明不跳傘,這裡面就要有一個職業操守和戰鬥意志的問題,如果一名飛行員只要被來襲導彈鎖定就跳傘,那麼任何戰鬥都是毫無意義的,就如前不久在敘利亞發生的俄軍飛行員即使在戰機被擊落後,還奮勇反抗,這才是一名軍人真正的職業操守,這樣的軍隊也是真正令對手尊敬的。希望回答能夠幫助你,也希望共同探討!

現代空戰,誰搶得先手誰就佔的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