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婚嫁习俗-瑶族婚俗

婚嫁习俗-瑶族婚俗

婚嫁习俗-瑶族婚俗

婚嫁习俗-瑶族婚俗

瑶族青年男女一般在节日、喜庆日或生产劳动中,男女自由对歌成恋和“媒妁之言”组成家庭。早期实行族内婚制,不与外族通婚,族内同姓不婚,后与外族接触日多,又改为“可招百姓郎”,但“瑶女不嫁百姓。”至晚清和民国时期,瑶族男女可与外族通婚,但“男嫁女家”的习俗始终保持。瑶族的婚姻结缔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招郎上门,男嫁女当,子女随母姓;二是出嫁随夫居,如同汉族;三是不招不嫁两边走,视双方家庭需要而定。宜章县莽山瑶人结婚仪式“鼓乐迎送,喧阗于道”。行前,师公在神龛下为出嫁新娘或招郎上门郎举行“拆人口”仪式,并带一个香炉到新家。

新娘父母亲自送行。送亲队伍除了热热闹闹上路,没有任何嫁妆,喻示着两个年轻人结合后白手起家,创造美好生活。走在最前面的是新娘的长辈及几个姑娘,中间的才是头披珍珠绣帕、身着绚丽婚装的新娘,在她的旁边有一个年轻的伴娘为她打伞。伴娘也同样穿得花枝招展,只是少了那块珍珠绣帕。距新郎家二三里地时,有新郎家的锣鼓唢呐手、侍娘和一名10岁左右男孩组成的7人迎亲队相迎。距新郎家半里或一里地时,又有一队接伞妇女将送亲人的伞、袋子接去。新娘进门时,师公主持驱邪仪式:将谷斗、米筛、油灯放置门口,新娘在侍娘的搀扶下,跨过谷斗、油灯和米筛,意即去煞、扫邪。之后新娘先进入厨房拜灶公、灶母和公婆,再进厅屋,这时师公边撒米,边诵词,领着新娘到大厅神龛拜祖先,进行“添丁”仪式。然后,侍娘领着新娘进入洞房安坐,在侍娘的帮助下洗脸、洗脚。此后新娘就直与娘家送亲人在洞房里休息用餐。那新婚床上堆满了送亲人的行李。按瑶山规矩,整整一晚上新娘、新郎与宾客同饮同乐不睡觉。因此那新婚床则成为送亲人中老人和孩子们的安寝之处。外屋酒筵不论桌数,而用长方条桌在厅屋上方及左右沿墙置酒席,厅右下角置一小席,供乐队奏乐坐饮。送亲者为上宾,其次为主要亲友。客人一批批来,吃了一轮又一轮,每出一道菜,乐队吹奏一种曲牌,诸如《满堂红》《喜鹊闹枝》等。婚宴厨师必是新娘新郎的舅父、姑父或叔父。辣椒、青葱之类不能上席,以示新娘纯洁。筵席鼓乐不断,喜气洋洋。新娘在伴娘和侍娘的陪伴下,在洞房内专备一席饮食。资兴瑶族婚宴,还在上宾席中设一侍客,每上一道菜即呼:“上客,请!”其他各席客人随即呼“请!”待首席下筷后方能动筷。

桂阳县华山、杨柳瑶族乡宝寨瑶婚俗更是别具一格。婚俗礼仪与当地汉族婚俗迥异,独具民族韵味。宝寨瑶婚姻相对自由,女子可落户到男方,男子也可落户到女方,根据双方家庭需要而定。婚姻缔结要经过十道程序:恋爱、订婚、辞家、出嫁、落户、迎亲、拜堂、婚宴、送客和回门。成婚日鼓乐迎送。到夫家门前,新娘即洗脸洗脚以辟邪,然后到大厅神龛前接受师公举行的“添人口”仪式。晚上拜堂成亲。客人对歌,通宵达旦。婚后夫妻不固定在女方或男方定居,女方农事忙时夫妻俩帮助女方,男方农事忙时就帮助男方,等女方子女抚养大后,夫妻俩可返回男方安家立业,也可在妻家生活一辈子。子女姓氏,随父随母,自由选择。由于婚姻方式灵活多样,生男生女都一样,有效避免重男轻女现象,体现了瑶族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与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