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不想骨脆脆?坚持这样做,增强骨密度!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56%,老年女性更是高达60%~70%。预计到2050年,将有51%的人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已经紧随糖尿病、老年痴呆,跃居老年疾病第三位。为此,预防骨质疏松,请重视骨密度检查。

不想骨脆脆?坚持这样做,增强骨密度!

骨密度怎么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科副主任医师谢慧文介绍,诊断骨质疏松主要靠测量骨密度(BMD),它是当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较好的测量骨量和骨密度的工具,主要测量部位为腰椎、髋关节的骨密度,具有定位准确,测量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能满足骨科检查中准确诊断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骨密度检查结果往往以“图片+表格”的形式给予反馈:“图片”直观展示的是被检者的骨密度数值位于中国男(女)性骨密度参照曲线图的具体位置;而“表格”直接列出T值和Z值的数值。

T值:你和健康年轻人骨密度差距有多大

谢慧文介绍,T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的骨密度与30~35岁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数。

不想骨脆脆?坚持这样做,增强骨密度!

一般来说,-1﹤T值﹤1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表示骨量少、骨质流失;T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T值﹤-2.5并有脆性骨折病史表示重症骨质疏松。

Z值:你和同龄人的骨密度差距有多大

Z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其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和同种族分组,将相应检测者的骨密度值与参考值作比较。

-2﹤Z值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Z值≤-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而Z值正常并不代表受检者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Z值正常不能代表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密度呈减少态势,其骨骼的脆性也进一步增加,此时更需要参照T值来准确判断骨密度情况。

哪些人需要测骨密度?

(1)65岁以上的老年人;

(2)45岁以上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期妇女;

(3)有脆性骨折史或者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4)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5)嗜烟嗜酒者。

以上都是罹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每6个月或一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想骨脆脆?坚持这样做,增强骨密度!

这样散步可提高骨密度

加快步速。

“美国护士健康研究”网针对6万多名绝经后妇女进行观察后发现,那些每周至少快走4次的妇女髋部骨折风险远低于那些走路速度慢的女性。因此,建议散步时尝试“间歇走”,即散步时注意加入3~5次各2分钟的快步走,速度以无法与他人对话为宜。每次快走后,要持续约1~2分钟的缓步走;如此交替循环。这种缓急交替的散步方法还能缓解背痛,避免高冲击力的运动所造成的伤害。

横着走。

发表在《国际骨质疏松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横着走与高冲击力的运动一样,都能增加骨密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凯尼休斯学院的运动机能学助理教授查尔斯·佩利泰拉建议,散步3~5分钟之后,再花30秒用脚后跟(或前脚掌)横着走。

连续跳跃20下。

一项研究发现,25~50岁的女性如果连续跳跃20下,每天2次,仅4个月后其髋部密度就会明显增加。建议散步时在手机上设置定时器,每散步5~10分钟,就要跳30秒、休息30秒,然后继续散步、再跳跃,如此反复。跳跃前,双脚并拢,双膝弯曲,双臂向后摆动,利用爆发力向上跳起。

爬楼梯或陡峭小山。

比起在平地走路,快步上下楼梯和爬陡峭的小山更能锻炼骨骼的强度。若经常散步的周边有很多小斜坡,那就“不走寻常路”,找2~3个坡度适中的斜坡,或在大型建筑物外的楼梯附近,花2分钟爬个坡或楼梯。一段时间后,骨密度就会有所改善。

从小练打球 增强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除补钙和晒太阳外,运动也很重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针对儿童的健康促进计划报告显示,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能增强骨密度,其中打球效果最好。

研究小组以住在丹麦的295名学龄期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普通体育程序组与健康促进计划集中程序组的对比研究,后者为各种形式的集中间隔训练,包括每周2小时打球和提高肌肉力量的循环训练。结果表明,健康促进计划集中程序组的骨密度明显增加,比普通体育程序组肌肉力量增加10%,平衡功能改善15%,特别是骨密度增加45%,尤以打球组更为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打球可起到增进骨骼健康的作用。在学校让学龄期孩子开展这项锻炼,能改善骨密度、肌肉力量,更好地降低骨质疏松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