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今日必須成長:

作為我們銷售工程師,在和客戶的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強調,如果不怎麼怎麼,TA會失去哪些東西。

幾年前,在前東家,參加過一個培訓。其中,有一個工具,名為SIIS的(不是ISIS哦),用來進行客戶目標分析的,感覺很有用。

想要賣東西給客戶,前提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價值源自哪裡呢?首先是客戶得需要,也就是客戶的需求。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你說你有雙卡雙待,我就需要一個手機號就夠了,這個功能我沒需求,自然對我就沒有價值。而需求呢,往往來自客戶的業務目標。也就是客戶在工作當中,想要完成的乾的事情。這些事情從哪裡來呢?往往來自於SIIS。

下面,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個這個模型。

01

SIIS模型

客戶的目標一般的表達公式:SIIS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客戶從我們這裡購買產品或者服務,一般而言,總是想要來提升他們自己的業務。他們的業務目標,集中在這四個維度

1、Solve 解決

客戶是要解決某個當前遇到的問題。比如,解決現場經常無故停機的問題;解決啟動時間過長的問題;解決無法有效的預警的問題,等等等等。

2、Improve 提高

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提高響應速度,提高穩定性。總之,是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

3、Increase 增加

增加收入,增加員工的滿意度,增加產能,增加系統的穩定性等。和上面的提高類似,這也是好上加好的維度。

4、Save 節約

節約電能消耗。節約,有時我們也可以將其表述為降低。降低故障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噪音,降低能耗等。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如果用開源節流來打比方,這2個I的本質是開源,相對的,這2個S的本質是自然是節流問題。

企業都想增加利潤,很簡單,要麼開源增加銷售額,要麼節流節約成本,或者一起上。

說起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對我們銷售有什麼幫助呢?

我們需要學會從這幾個角度出發,思考客戶的目標。站在客戶的立場上,看看我們能為其解決什麼,提高什麼,增加什麼和節約什麼。這才是客戶所關心的。

要學會用我們的語言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經常用這樣的語言去描述我們的客戶的目標的時候,會指導我們自覺的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時間長了,我們就能養成習慣,就是去思考客戶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可以提供什麼,然後才是我們想要什麼。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02

決策偏見

想到這一層就算OK了,我們是要成為銷售高手的,高手可不能僅限於此。

讓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

B2B銷售,其實是個複雜問題解決和過程管理的問題。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人腦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瞭解和掌握做出最優選擇的全部信息。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決策者會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成幾個關鍵的條件,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就OK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比如,我們在找女朋友的時候,身材、長相、年齡、性格、學歷、家庭、職業等等,可能不同的人關注的側重點不一樣,符合其中的幾條就可以了。你不可能在茫茫人海之中將所有的異性都篩選一遍。你最終選擇的是在能找到的範圍內一個比較符合要求的,而不是最合理最恰當的那一個。更有甚者,我們很有可能就是根據自己的直覺選擇的,所謂的一見鍾情

這種判斷的方式被心理學家們命名為決策偏見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比如,我們最常聽說的是錨定效應。你去一家紅酒專賣店裡買紅酒,最後挑選了一瓶法國產的,而不是德國產的,為什麼?不僅僅是因為法國的紅酒更有名,很有可能是因為店裡的背景音樂放的是法國歌曲。這不是我的臆想,這是心理學家們做過的實驗。

錨定效應只是人們的常見的決策偏見中的一種,還有很多,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能舉出將近上百種。這些方式,是我們應對自然的快捷方式。為了更好地應對生存,大腦進化出了一些快速反應機制,就像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if…that…”語句,也就是:“如果。。。那麼。。。”。當前面的如果出現,我們在極大的概率上會選擇後面的那麼來作為行為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決策偏見。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03

損失厭惡心理

1、出租車實驗

中國的滴滴,是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一種出行模式。這種商業模式,最早是美國的一家公司,名為Uber發明的。在這個領域內,還有一家公司叫做 Lyft。Lyft發現,每週五是打車會出現階段性的高峰,但是很多司機卻很喜歡在週五休息。由於這些司機只是在平臺上運作,沒有僱傭關係,所以,Lyft也沒有辦法強制的要這些司機在週五上班。最後,他們找出瞭解決辦法。他們進行了一條內部的測試。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第一步:隨機將所有的司機分為2部分。比如A組和B組。

第二步:給A組發這樣的消息:“如果你把休息時間從週五改成周二,你週五每小時可以多掙15美元。”

第三步:給B組發這樣的消息:“如果你週五休息,你相當於每小時少掙15美元。”

第四步:對比A組和B組改在週五繼續工作的人數。

實驗的結果是,B組的結果比A組多出很多!這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心理起了作用!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2、拋硬幣實驗

設想一下,在馬路上,有個人攔著你,和你打個賭,很簡單,拋硬幣。

我們用拋硬幣來打個賭。

如果是背面,你輸掉100元;

如果是正面,你贏得150元。

你玩嗎?

你該想了,玩啊,反正輸贏的概率一半半,要是贏了,多贏50呢。顯然對你有利啊。可是,事實是願意玩的人比不願意玩的人少得多!

這是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舉的一個例子。卡尼曼在書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失去比得到給人的感受更強烈,因此人們往往會規避損失。

人們對於損失的厭惡,遠遠大於獲得!有多遠呢?科學家們通過一系列的測試,最終給出的答案是:1.5-2.5。什麼意思?也就是說,要平衡你失去100塊的潛在損失,需要得到的收益是多少?答案是150-250塊之間。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04

SIIS+損失厭惡

說到這裡聰明如你肯定猜到了,結合上面的SIIS模型,作為我們銷售工程師,在和客戶的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強調,如果不怎麼怎麼,TA會失去哪些東西。比如,如果沒有飛車啟動功能,現在掉電之後,生產線會驟停,然後很有可能會造成負載損壞,比如將減速機內的齒打壞,現場拉絲機會把絲拉斷,玻璃瓶會從輸送帶上掉下來,現場的故障最終會影響具體客戶的績效等。

這些損失比得到更能在客戶的心中掀起波瀾。

你該如何表述,才能打動客戶?高手總是比我們想的更深一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