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消化科醫生告訴你:發生急性腹瀉,如何大致判斷要不要去醫院?

平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急性腹瀉,大多數時候多喝水,多休息,很快就過去了,但有時候,看著大便“川流不息”,沒有好轉跡象時,心理還是很慌張。

嚴重的腹瀉,身體中的液體丟失過多,會引起脫水,血容量減少,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當然更嚴重的是死亡,雖然幾率不大。

發生急性腹瀉時,要想知道是不是很嚴重,需不需要去醫院,我們要知道一些判斷方法,這樣才能做到心理有譜。

首先還是講一下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指大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時習慣的頻率,便質稀薄,水分增加,常排便急迫,有腹部不適及失禁等症狀。醫學上把糞便黏稠度降低,每天排便3次以上,定義為腹瀉。

當然這個定義中的“3次以上”只是統計數據,是大部分人正常情況下的平均值,而診斷腹瀉最具有參考性價值的是對比以前的排便性質,以及排便習慣。跟以前對比,這幾天的大便性質有沒有變化,次數是否增加。

比如有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天4次大便,一直是這樣,而這次如果大便次數也是4次/天,那就不能判斷是腹瀉。

四種引起腹瀉的機制,對號入座

1.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rea) 簡單的來講,就是腸道黏膜是可以吸收還有分泌一些水分的,異常情況下,因為一些原因,腸道從腸腔裡吸收的水分量降低,往腸腔裡分泌水分多,導致腸腔裡液體量增加,從而導致腹瀉。

分泌性腹瀉特點是:腸黏膜組織正常,糞便呈水樣,量大,無膿血,禁食不減輕腹瀉。

2.滲透壓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 常見於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這是最好理解的一種腹瀉,指的是腸腔裡的滲透壓高,而水分就會從低滲透壓的體內轉移到腸腔內,導致腸腔液體量增加,從而發生腹瀉。

腹瀉特點也很容易記憶:禁食後腹瀉減少或停止,糞便滲透壓高於血漿滲透壓,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藥物。

某些滲透壓性腹瀉原因:緩瀉劑,果糖不耐受,吸收不良,乳果糖,甘露醇等等。

3.異常的小腸運動(abnomal intetinal motility) 是藥物、胃腸手術等導致腸蠕動紊亂。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腸黏膜接觸時間短,影響消化吸收,發生腹瀉。

腹瀉特點:糞便稀爛或呈水性,無膿液,有腸鳴音亢進(肚子咕咕叫)或腹痛。

4.滲出性腹瀉 見於炎症性腸病,感染性疾病等。

腹瀉特點:粘液膿血便。

但是腹瀉的發生機制可能有幾個因素同時存在,臨床上常分吸收不良性腹瀉,水樣腹瀉,和炎性腹瀉(滲出性)。

所以重點來了,如何判斷腹瀉的嚴重性。

第一步看大便性質,大致判斷腹瀉是哪一類型的。

如果大便中含有膿液,血液,這種腹瀉是也就是滲出性腹瀉,也就是炎性腹瀉,需要去醫院看醫生的,不能自己在家休息了。

如果我們大便中無膿血,像水一樣,或者蛋花湯一樣,甚至大便中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則可能是滲透性腹瀉,也就是吸收不良性腹瀉,這種腹瀉可以先補充電解質,飲食清淡,讓腸道充分休息,如果腹瀉緩解,就可以在家繼續治療。

消化科醫生告訴你:發生急性腹瀉,如何大致判斷要不要去醫院?

第二步看脫水情況,判斷是否有脫水錶現,如果一旦有脫水錶現,立即前往醫院治療。

脫水的幾個關鍵點是:收縮壓低(血壓測量值的高壓減低),皮膚彈性低,眼窩下陷和尿量減少。對小孩子尤其要檢查是否存在前滷塌陷。

當然如果腹瀉未見好轉,也不必要等到有脫水的表現,即使去醫院就診。

總結起來,發生急性腹瀉,看看大便性質,然後再看腹瀉是否引起了脫水症狀,然後如果必要,一定不要在家保守治療了。

學習健康知識,請關注消化醫生筆記,同步微信公眾號:老學長筆記,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