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醫戰“疫”辨證論治“三因制宜”殊途同歸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黃俊杰、方寧、張秋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家衛健委和各省都陸續出版、更新了中醫藥的治療方案。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林麗珠教授介紹,這其中,有以北方為主的全國“清肺排毒湯”,有廣州的“透解清瘟顆粒”,上海的“麻杏清肺顆粒”等等,在臨床治療中均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這些差異化明顯的治療方案,為何能殊途同歸,在戰“疫”中起效?林麗珠從中醫的角度解釋說,這離不開中醫的“三因制宜”和辨證論治。

在這些新冠肺炎的戰“疫”過程中,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全國十幾個省市地區的中醫藥治療方案中,用藥各有特色,南方多個地區的處方中多用芳香化痰化溼之品如佩蘭、藿香、蒼朮、法半夏、草果等,北方則多用滋陰潤燥之品如麥冬、蘆根等。似乎存在不小的差異,到底可不可靠?

“這得從中醫藥的辨證思維說起。”林麗珠介紹說,在中醫抗擊流行病的經驗裡,辨證論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談到辨證論治,則離不開“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指的是依據人的內外環境來制定治療方法的原則——

因時制宜:是指參考不同的時令節氣,給以適合當下時令的治療方;

因地制宜: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幅員遼闊,各省的水土氣候各異,不同地區的人的體質稟賦便有所不同,反映到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川渝地區陰冷潮溼,所以日常飲食辛辣較多見;而嶺南地區較溼熱,不少人有煲湯、喝涼茶調養身體的習慣。飲食尚如此,作為寒熱偏性更強的中藥來說,更要注意不同地區的差異,加以辨證處方。

因人制宜:指的是中醫在治療病患時,還會注意到患者的年齡、性別、性格情緒等個體化因素。即便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患同一種疾病,不同患者在同一個中醫師筆下所開出的方劑也很可能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加、減法,正是中醫師出於個體化因素所做的辨證論治。

針對嶺南地區氣候多溼熱,人的體質也多“夾溼”的特點,林麗珠認為在治療流行病時要充分考慮到祛溼的方法。她分析說,這在《廣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下稱《方案》)中都有所體現。《方案》中明確,新冠肺炎早期患者屬溼熱鬱肺,對溼重於熱者推薦了達原飲以祛溼,對熱重於溼者則推薦銀翹散合三仁湯來清熱化溼,並根據病程的進展有個體的情況,分期分證,有的放矢地選擇祛溼透邪、清熱利溼、解毒祛溼、通腑瀉濁等不同方法加以辨證治療;在危重期遵循“先留人,後治病”的原則,用參附以救逆回陽;在恢復期,又通過辨臟腑虛實,明氣滯與痰溼加以調治,達到養正祛邪的目的。

“除了廣東,各省出臺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案,方案中又分有多個階段和證型,這便是中醫‘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體現。”林麗珠說,各地在用藥上出於各自實際情況的特殊性和各位中醫師的用藥心得雖然有所差異,但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辨證是基本一致的,是屬於中醫學“疫病”的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各地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患者的體質而施以不同的治方,體現了中醫臨床治療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特點,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