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上清派作為道家修行內外轉化時期的一個重要門派,不但承接了太清派的理論,奠定了後世三洞四輔的道家格局基礎,同時將天人合一的思想融會貫通,創造出了自身獨有的一整套丹道理論與體系。並且與藏象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藏象學說是關於人體臟器於陰陽五行形象化的學說。比如:肝有病了,要考慮腎;因為肝的象是木,腎的象是水,而水生木。那麼這樣的中醫學說又與上清派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上清派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該派主要以存思、守神、行氣、 服食為主要修煉手段,本質上來說就是盜取天地萬物的“生機”與發覺培育自己的“先天一氣”,從而培育出真我,與大道合二為一,返回先天境界的過程。而這種盜取生機以求內養的方式,自然也就離不開藏象,所以上清派可說對道學及中醫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何謂藏象?明代張景嶽認為象是形象之義,臟腑居於內而形見於外,所以叫藏象。故“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 所反映的內在本質,二者是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因此,藏象實質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內外環境的系統聯繫。


而藏象學就是討論五臟的功能、特性及其功能外在徵象為主要內容。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起中醫學的人體生理學,其內涵更為豐富。而上清派在煉養術範疇認為煉形易質應以五臟為核心,正應對了藏象學。


如上清派經典《黃庭經》、《真誥》都記載了豐富的上清派存思之法,且主要以存思五臟之神為主,有不少關於五臟包括五臟神靈形色、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描述。其中《黃庭內景經》還分篇章對心、肺、肝、腎、脾、膽五臟一腑都有討論。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上清派之所以重視五臟在煉養術中的重要作用,有其理論依據。五臟是人體組織器官的核心,周身之氣、血、津、液、 經絡都以五臟為中心,五臟安和,人即不病。上清派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大力推崇五臟煉養術。


而《真誥》中,則更多針對五臟煉養的方法是存思和行氣。其實存思法,所存的對象皆為“人體身神”。所謂“身神”是道教對於人體結構與內部組織的一種十分獨特的看法,在道教養生與醫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修道之士試圖通過對身神的存思內觀,以達強身健體、治病祛疾,乃至長生不老的目的。


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幾種,首先是意守黃庭。《黃庭外景經》說:“黃庭中人衣朱衣,關元茂籥闔兩扉,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即以心神注守黃庭,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閉口屈舌,冥目內視,即為闔扉。內煉家以意守黃庭,積精累氣為基本功夫。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上清大洞真經》曰:“謹請命門下一黃庭元王始明精,字符陽昌,常守兆兩胯之間,車軸之戶死炁之門,使兆百血凝結,神炁不散,拔出地戶,超度八難。真思命門下一黃庭元王始明精真炁,月光之色,罩於頂上。默微咒曰:下一真元王,號曰始明精,三皇把符命,金契度仙庭,上招景中炁,炁布灌我形,羽車曜雲羅,令我升上清。次思月光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一神狀如月帝,黃袞冕,二神亦黃衣,侍立,下入絳宮;下真元王下入大腸,出懸於空中,二神入兩膀胱,穿兩腿髓內,下至湧泉穴,出兩腳根,二神各負半月,倒上合於虛中元王,上充腰間車軸之戶,合為圓月,月形無窮,映了身形,順時吐息。”


與《黃庭外景經》不同,《黃庭內景經》更為精微,是將五臟六腑分屬上中下三部,每部八種器官,即所謂“八景二十四真”;又各賦予每一種身神的名稱、形象,指出其在體內相應之關竅地位,逐一闡述其功用與煉養方法,使人知所守而身體力行。所謂“治生之道了不煩,但修洞玄與玉篇,兼行行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


道教上清派與藏象學脫離不開的關係,讓內煉與中醫結合發展


綜上而言,魏晉時期的上清派道教在煉養術上重視以臟腑為本,吸納了中醫藏象學說的內容,以具體的養生修煉印證了藏象學說的深刻內涵。這不僅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深遠,也對中醫藏象學說理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