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高適的這首詩流傳千年,無人不知,你覺得有誇張空泛的感覺嗎?

唐代詩人高適有一首詩,可謂是千古流傳,無人不曉,尤其是當我們遇到被人誤解甚至陷害,親人朋友背叛,情感遭受重創的時候,這首詩常常帶給我們些許的寬慰與積極的力量。

別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的這首詩流傳千年,無人不知,你覺得有誇張空泛的感覺嗎?

《別董大》是高適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這首詩作於747年春天,是高適送別好友董大所作。董大又名董庭蘭,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琴師,在長安混得是風生水起,但一次殃及池魚的例外,打破了他平靜而習慣了的生活。


當時董大是吏部尚書房琯家的門客,門客就是寄食於貴族或是官宦之家並服務於他們的人,今天而言就是被僱傭者。


房琯的746年非常的倒黴,本來唐玄宗命房琯負責在華清宮周圍修繕官署一事,但還沒有完工,房琯被他人牽連被貶職。


這個“他人”指的是左相李適之,當時李適之與中書令李林甫爭權奪勢,但終是不及李林甫的手腕,李林甫沒有把李適之怎麼樣,卻把他的幾個好友全部罷官流放。慌亂不安中的李適之,請求降職,746年李適之被免去了相位。


李適之與李林甫的爭鬥失敗,這一干被貶的好友中就有房琯,而房琯被貶,自然在他家做門客的董大,也只好捲起鋪蓋捲走人吧,這種情境之下房琯哪還有心情聽他彈琴奏樂呢。


再說746年的高適,也是在朝廷裡不得煙抽,被輕視和忽略的感覺讓他覺得內心惶惶,不被重用自然就把精力放在了四處浪遊中。


747年的春天,高適和董大在當時的睢陽(現在河南省商丘南)相遇,兩人惺惺相惜,彼此安慰,離別之時,高適賦詩一首,當時他一定不曾想到,這首詩竟成為千古不朽的佳作。

高適的這首詩流傳千年,無人不知,你覺得有誇張空泛的感覺嗎?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黃雲”在這裡指烏雲,在陽光的照射下為暗黃色。“曛”指昏暗。詩人這兩句描繪出了當時的場景,遮天蔽日的千里黃雲讓天空格外的陰沉,大雁在北風呼嘯中哀鳴,大雪紛紛揚揚的飄落。


詩人用簡潔的筆觸將此時春寒料峭的北方,形象而生動的勾畫了出來,千里烏雲,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歸雁哀鳴,這種場景之下的兩人內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內心也是彷徨而苦悶,但還是安慰自己的好友董大,不要擔心未知的路途沒有知己,普天之下誰不認識你呢?也就是天下哪有不認識你的人呢。


準確的說,高適的最後兩句詩不僅是送給好友的,也是勉勵自己的。兩人都是在落魄之中,對未來都看不到方向,這既是對董大和高適自己的安慰,也是傳遞一種要有博大而寬廣胸襟的力量,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高適的這首詩流傳千年,無人不知,你覺得有誇張空泛的感覺嗎?


這首詩得以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其中的魅力自是一種面對困難與挫折不能自我淪陷,要有著向上而勃發的動力,只管向前奔跑,終會得償所願。


高適的這首《別董大》並非所有人都是正面的理解,有人對最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頗有微詞,稱作者不過是畫了一張大餅而已,或是寬心的糖豆,本就是虛假和不可能實現的空話,讓天下人都“識君”怎麼可能,你覺得呢?


高適的這首詩流傳千年,無人不知,你覺得有誇張空泛的感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