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高适的这首诗流传千年,无人不知,你觉得有夸张空泛的感觉吗?

唐代诗人高适有一首诗,可谓是千古流传,无人不晓,尤其是当我们遇到被人误解甚至陷害,亲人朋友背叛,情感遭受重创的时候,这首诗常常带给我们些许的宽慰与积极的力量。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这首诗流传千年,无人不知,你觉得有夸张空泛的感觉吗?

《别董大》是高适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这首诗作于747年春天,是高适送别好友董大所作。董大又名董庭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琴师,在长安混得是风生水起,但一次殃及池鱼的例外,打破了他平静而习惯了的生活。


当时董大是吏部尚书房琯家的门客,门客就是寄食于贵族或是官宦之家并服务于他们的人,今天而言就是被雇佣者。


房琯的746年非常的倒霉,本来唐玄宗命房琯负责在华清宫周围修缮官署一事,但还没有完工,房琯被他人牵连被贬职。


这个“他人”指的是左相李适之,当时李适之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夺势,但终是不及李林甫的手腕,李林甫没有把李适之怎么样,却把他的几个好友全部罢官流放。慌乱不安中的李适之,请求降职,746年李适之被免去了相位。


李适之与李林甫的争斗失败,这一干被贬的好友中就有房琯,而房琯被贬,自然在他家做门客的董大,也只好卷起铺盖卷走人吧,这种情境之下房琯哪还有心情听他弹琴奏乐呢。


再说746年的高适,也是在朝廷里不得烟抽,被轻视和忽略的感觉让他觉得内心惶惶,不被重用自然就把精力放在了四处浪游中。


747年的春天,高适和董大在当时的睢阳(现在河南省商丘南)相遇,两人惺惺相惜,彼此安慰,离别之时,高适赋诗一首,当时他一定不曾想到,这首诗竟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

高适的这首诗流传千年,无人不知,你觉得有夸张空泛的感觉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在这里指乌云,在阳光的照射下为暗黄色。“曛”指昏暗。诗人这两句描绘出了当时的场景,遮天蔽日的千里黄云让天空格外的阴沉,大雁在北风呼啸中哀鸣,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


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将此时春寒料峭的北方,形象而生动的勾画了出来,千里乌云,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归雁哀鸣,这种场景之下的两人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内心也是彷徨而苦闷,但还是安慰自己的好友董大,不要担心未知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不认识你呢?也就是天下哪有不认识你的人呢。


准确的说,高适的最后两句诗不仅是送给好友的,也是勉励自己的。两人都是在落魄之中,对未来都看不到方向,这既是对董大和高适自己的安慰,也是传递一种要有博大而宽广胸襟的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高适的这首诗流传千年,无人不知,你觉得有夸张空泛的感觉吗?


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其中的魅力自是一种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能自我沦陷,要有着向上而勃发的动力,只管向前奔跑,终会得偿所愿。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并非所有人都是正面的理解,有人对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颇有微词,称作者不过是画了一张大饼而已,或是宽心的糖豆,本就是虚假和不可能实现的空话,让天下人都“识君”怎么可能,你觉得呢?


高适的这首诗流传千年,无人不知,你觉得有夸张空泛的感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