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大禹治水”是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神话故事,同时也是人们所最先接触到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代表人物,同时因为该故事流传的广泛性与正面性,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情节也逐渐衍生为了对于一个人的正面评价。虽然如此受欢迎的故事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但过多的神话色彩为这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话故事中神话色彩的分析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禹与其父鲧两辈人的故事,神话性最强的地方共有两处:一为鲧盗息壤,一为禹的诞生过程。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鲧在接下治理水患的任务后,其思维方式没有超出时代的限制,解决办法仍是用土掩水。那么这么大的洪水,自然就要用更多的土来掩盖。或许是为了突出、巩固鲧禹父子的神话形象,又或者是为了节省篇幅省去了挖土、运土这一过程,为鲧安插了十分戏剧性的“上天庭盗取息壤”这样一个环节,而息壤恰恰又是见风就长、无所限制的神土,仿佛就专门是为了治理洪水用的一样。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性的桥段不止一处,并且漏洞百出,有可能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有所改变,也有可能是为了方便神格的建立,从而安排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一段情节。并且现在看来,这段情节的插入显然是十分合理的,不仅成功奠定了禹的神格(用鲧的失败反衬出禹的成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息壤”这一奇妙物件的思考,比如最经典的对于“息壤就是女娲熬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的神土”这一说法。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如果说“鲧盗息壤”可以勉强理解为为了服务于故事而刻意造成的真实故事情节的扩大化,那么“鲧腹生禹”则是完全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一段情节。现代人无论知识水平如何,女人生子这件事是世界通用的常识,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男性生子这一奇闻,况且哪怕是从进化、变异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鲧腹生禹,是完完全全对禹出身的神话化。另外一点笔者个人觉得神话化的地方是“疏浚河道”这一举措。毫无疑问,“疏浚河道”这种行为多么有效,只看现在我们仍然在使用这种方法就足以说明。而在当时,“疏浚河道”这种方法的出现无疑是划时代的。这极大的超出了当时时代的局限,先进程度非常高,按照现在常说的话,创造出这种方法的大禹可能是穿越来的吧。

二.“大禹治水”神话新解

纪连海老师在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这一节目中,在解释“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曾说出一种石破天惊的观点:“大禹治水时曾接受过巫山神女——瑶姬的帮助,由此可能产生了感情。”

当然,这种观点的诞生也有节目本身的引导因素在内,但是毫无疑问,该观点的核心仍旧被大量人群职责,“纪连海悍然否定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将大禹丑化为一个无德无能、欺世盗名的小人”,诸多网友愤怒至极,谴责的言语铺天盖地。但事实上,纪先生真的错了吗?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推翻英雄形象”的观点一定是在媒体和节目的操控下得出的最终结果。纪先生之所以被这么多的网友口诛笔伐,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该拿老祖宗开玩笑,何况是所谓的“花边新闻”。

大禹是我们华夏民族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神格非常牢固的光辉人物之一。大禹的事迹家喻户晓,其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而纪先生所谓的“婚外情”观点,无疑是直接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固定思维和传承千年的偶像崇拜,这甚至已经涉及到了“思想侵犯”的极端处境,难怪人们的反映会如此强烈。

当然,除了负面影响以外,纪先生的做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疑古。所谓疑古,不是“反古”,是对历史中的某些事件或者人物的某些细节、或者根据史料推导出的结论提出一些疑问,并且有一定历史依据。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三.历史事件与神话的演化

为什么说“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又是历史事实呢?

神话是原始历史留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大禹治水属于典型的洪水灾难神话。在科学界的分析下,在距今四千两百年到四千年之间,我国北方确实存在一段持续大约两百多年的洪水期,所以,史籍中“鸿水滔天,浩浩乎怀山襄陵”等类似描述,尽管有所夸张,但是剔除了那些神乎其神的神话色彩,应该离真正的历史相差不远。甚至笔者认为,在如今史料如此缺失的条件下,我们未尝不可将这些含有先民记忆的神话故事,自行剔除神话色彩、讲故事中的内容有选择性的缩小的情况下,视作粗糙的史料来研究。

大禹治水新解:究竟是中华神话还是历史事件?

四.结语

神格的奠定无可厚非,无论做出的实效如何、原因如何,大禹所谓确实帮助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造福百姓,阻止了洪水对人类生活的大肆侵略。但是,为大禹赋予过高的神格也不太合适。过高的神格会不断强调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功绩,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引导和这个人其他方面的事迹,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个人的扁平化,也就是“一叶障目”的加强版。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疑古派是历史这门学科的一大重要支撑。或许有人会说,疑古派是对先人的不敬,对祖宗的不恭,事实上并非如此。正是由于疑古派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发现看似盖棺定论的某些研究结果或者“史实”中所蕴含的其他可能。

好的人物、偶像,应当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奋发,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够将自己格式化、扁平化,否则无法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存在,又如何说服人们正确的追随TA、拥有自己的人生呢?

参考文献:

[1]蔡峰:《大禹治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