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完全不干涉的自由經濟政策

一戰結束後,在哈定和柯立芝所在的共和黨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蓬勃發展。

共和黨政府推行的是完全不干涉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為經濟爆發性增長創造了條件。此時,恰逢各種大規模生產技術出現,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產品變得更加廉價,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柯立芝時期的“繁榮”裡已埋下了胡佛時期“大蕭條”的禍根。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後,大量貨物的產出需要消費者購買力相應提高,但是工人們的工資並沒有漲,人們被鼓勵先買下產品,再通過信貸過渡。在股票市場上也是如此,大量股票通過槓桿買入。

1929年10月,泡沫破滅,美國股票市場經歷了令人絕望的“黑色星期四”拋售風潮,並在短短一個月之內下跌近百分之四十。

此後,美國進入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中,這四年也正是胡佛任總統的四年。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胡佛

“矛盾體”胡佛

胡佛總統所屬政黨和柯立芝一樣,也是共和黨,所以在“大蕭條”中,他貫徹的仍然是放任的自由經濟政策。他認為擺脫大蕭條的唯一方式是自力更生,引入任何非經濟因素都只會破壞自由市場的良性運作。

當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項2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時,胡佛否決了它,並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將它稱之為“濫用公共財產”。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胡佛從未到過排隊領救濟品的地方看一看,也沒有離開過華盛頓。就在200萬人的流浪者大軍露宿街頭的時候,他卻每天晚上獨自享用7道菜,雖然他也曾考慮過縮減白宮的膳食,但又覺得這會有損國家士氣。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他制定的政策不僅沒有挽救危機,反而讓狀況越來越糟糕:他消減了個人和企業所得稅,使政府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縮減了政府的稅源;他認為金本位制神聖不可侵犯,即使已有多國將其廢棄;他創辦金融公司以支撐即將倒閉的銀行,卻否決了為飢餓人口撥款的救濟金計劃。

胡佛拼命想找出解決的辦法,他一天工作18個小時,甚至消減自己的工資,他對經濟復甦滿懷希望,可是他實施的政策卻讓美國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自欺欺人

1929年10月,美股崩盤;12月,胡佛宣佈“情況基本好轉”。

1930年3月,胡佛說“最壞的狀況會在60天后結束”;5月底,他預計“經濟會在秋季恢復正常”;6月市場已全面崩潰,他卻告訴人們“大蕭條已經結束了”;12月,他在提交國會的諮文中說“根本的經濟實力並未受損”。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當數以萬計的民眾露宿街頭時,胡佛卻對記者說:

“其實沒有人捱餓,這些流浪漢吃得比以前還好。在紐約,一個流浪漢一天吃了十頓飯。”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1932年7月,一戰退伍軍人和他們的妻兒像牲畜一般被驅逐出華盛頓。同一時期,美國報刊上出現的標題是:

“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東部迎來經濟復甦的里程碑、

資本繁榮道路障礙清除、

美國商業重現閃光點。”

諷刺的是,在1932年,大蕭條最慘的一年,流浪者們已經將能冠名的東西都冠上了“胡佛”:用紙板和麻袋搭建的棚戶區被稱為“胡佛村”;流浪者扛著的裝廢品的麻袋叫“胡佛袋”;露宿街頭人們蓋的舊報紙被稱為“胡佛毯”;飢餓的農民抓住的用來充飢的野兔被稱為“胡佛豬”。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1932年4月7日,美國人民終於在廣播裡聽到了來自富蘭克林·羅斯福那充滿活力和自信的新的聲音。這位時任紐約州州長、民主黨的領軍人物,對胡佛政府進行了一番無情的譴責與嘲笑。

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當時兩黨人士中唯一一個提出以改革的方式幫助國家走出困境的人。

美國1930年代(3):陷入大蕭條時,總統胡佛為何不救市?

富蘭克林·羅斯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