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賺錢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會花錢!

天天聊賺錢,今天小寶金融小編和大家說下花錢吧。

與賺錢相比,花錢在理財圈子裡“不招待見”地多。錢嘩嘩往外淌,擱誰都心疼,因為我們都覺得錢賺的艱辛,花起來爽快。

不過認真說起來,在理財當中,花錢的意義,有時候比賺錢更重要。

花錢是對自己“已有資本”的運作,一方面,它反映的是你對於資本的處理能力;另一方面,錢花對了地方,也是一種賺錢。

賺錢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會花錢!

在很多我們父母輩眼裡:省錢和節約錢是劃等號的,花錢和浪費錢亦是劃等號的。這種思想的形成萌生於資源極度匱乏的時期,來源於生存現狀和現有經歷,一旦形成就很難轉變。

其實,省錢和花錢只是簡單的財務調配問題,它們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屬性。

若有人一定要追究它們的道德偏向的話,那麼還是花錢會更傾向道德一些。省錢顯然是利己的,我省下了錢是因為我覺得省錢對我有好處,它沒有一點利人的屬性,這很容易理解;而花錢,花得值,是利己利人,花得不值,是利人而不利己。

有人會自言自語:每天都會花錢,自己花錢花的值麼?小編列了三個場景,看看如何評價這三個場景花錢行為呢?

場景一

週三上班,外面卻下著大雨,馬路上都有不少積水了,你有兩個交通工具到達公司。

工具一:乘公交車,只需要2元。

工具二:滴滴打車,需要20元。

場景二

在一次朋友聚會時,看到別人在彈吉他,覺得很有興趣,也去報名參加吉他課,1小時500元。

場景三

你最近時常加班,心情不太好,走在回家的路上,你想著“要是能中彩票就好了,我就不用工作了”,於是花了10元買了一張彩票。

這三個花錢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那你對這些錢的使用如何評價?

場景一

選擇2元還是20元,背後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選擇2元,你也許省錢了,但你有可能會遲到,會被雨淋溼,要擠在潮溼的公交車裡;選擇20元,你不用擔心溼,不用擔心遲到,有座位可以做。

場景二

因為興趣學習吉他,如果學成了,可以增加一門技能。且終身收益,而且很多人們都是欣賞有才華的人,吸引異性的好感度也會增大。

場景三

花10元買彩票,但中獎率連5%都沒有。這筆錢就是打水漂。

哪一個花錢你的體驗感會覺的不錯呢?

從上面的花錢到它背後產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你花錢的決策很簡單,就是得到的價值是否大於金錢(價格)。這裡的價值,就是“貨幣價值”。

當“價值”大於“價格”時購買,果斷一些;“價值”小於“價格”時暫時觀望,需要三思後行。當你要花錢時,你先判斷一下這筆錢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或者利益。

所以說,花錢大氣不代表多花錢,更不是單純地省錢,而在於權衡價值後的理性選擇。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該花的錢不能省,不該花的錢更要避免衝動。

前面說過,花錢是對“已有資本”的運作。

一個人的花錢方式,反映的是他賺錢的層次。在給自己花錢這件事上,有人是消費,有人卻是投資。

消費釋放的是購物慾望,滿足的是一時的快感,但除此之外,真正留給自己的卻十分有限。

投資則是有來有往,花出去的錢,以另一種形式,創造另一種價值伴隨在我們身邊。

在小寶金融小編看來,花錢的層次有三個。

三流的花錢方式,是消費

以消費的心態去花錢,可能它會被用來K歌、泡吧。當時的滿足是真實的,但釋放之後,什麼也沒給自己留下。

二流的花錢方式,看價值

學會權衡價值,將錢價值化,並與要購買的對象進行理性的對比分析。

比如買了電視機,同樣是花錢,他卻在購買電視機的同時,買入了電視機的質量保障和更高的播放效果。

甩幹桶也是同樣,當“洗衣”的價值,對當下的自己無用時,它就沒有購買的價值,這種省錢,才是真正的基於價值的選擇。

一流的花錢方式,來投資

用投資的心態去花錢,學會用價值創造價值。

比如將錢用在學習上,其實就是投資自己的一種方式。

不然為什麼那些最有錢的人,為了自己或下一代的學習,不惜一擲千金,留學的留學,報班的報班?

或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充分考慮購買對象的潛在價值,那花出去的錢,要麼作為知識永遠伴隨自己,要麼也附帶著多重價值,讓錢花得更值。

就拿買房來說,聰明人會詳細瞭解當地的發展政策、優惠條件、未來潛力,綜合之後,選定最具潛力的地段買房,價格反而是次要關注的。

而缺乏投資思維的人,往往只盯著價格,日夜期盼房價下跌,讓自己可以少花點錢。

這兩種思維主導下的結果不言而喻,前者坐等升值,揹著貸款也安心。後者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焦慮,最終高位入手,得不償失。

看了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小寶金融小編一直在說花錢的好處,以為建議你有多少花多少。其實並不是。

小寶金融小編不贊成無節制地省錢或花錢,也不贊成犧牲所有能犧牲的體驗,來滿足內心永無止境的安全感。然而不在一個極端,並不代表就在另一個極端。

有一個概念叫財務重力加速度。如果你要快速積累財富,就必須克服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如房子、車子、貸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貨膨脹等,這些都是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財富積累速度就越慢,你可以形象地將其想象為“扯後腿”。

可千萬別以為這只是道簡單的算術題,看看這個比如:

當你一年攢下10萬,而我攢下20萬的時候,你跟我之間可不僅僅是10萬的差距,而是10萬的金錢差距加機會成本的差距。如果此時剛好有個非常好的項目需要20萬才能投資,我就可能借此搭上財富的快車道。

而你,要麼等待下一次機會,要麼只能去借錢投資,從而導致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裡又多了一項利息,這樣一來,差距可就不止10萬了。

因此,雖然小編反對無節制省錢,但絕不贊同亂花錢,隨意增加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也是阻礙了實現財務自由的一個環節。

這裡的“亂花錢”,指的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沒有得到有效體驗的花費。

例如在感官刺激上進行大量的簡單重複消費;例如非理性的衝動消費,例如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費等等。

這些都是對積累財富有負面作用的消費觀,應當儘量予以規避。

提到掙錢和省錢、花錢的關係,就離不開一個詞:開源節流。

開源和節流雖然經常一同出現,但它們是有地位差別的,開源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都大於節流。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節流有上限,它受制於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

大多數人,都是開源和節流狀態並存的。而談論一箇中間態的各元素比重的重要性,從極端狀態來考慮是最快的方法。

假設有個人年入百萬但日日花完,另一個人只掙最低工資但能省下80%,問:10年後誰能攢下更多的財富?這道題如果交由計算機來做,那就肯定是節流的人贏。

但如果他們兩個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一場比賽的話,那最後一定是開源的這位能攢下更多財富。很簡單,開源的這位只要稍微有一段時間不怎麼花錢,哪怕是一個月?就能抵得上節流這位10年來含辛茹苦攢下的所有金錢。這對於開源的這位來說,應該不難。但節流這位就不同了,節流可以說節就節,開源豈能說開就開?

人的地位、價值、眼界、認知都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又豈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

開源的人節流易,而節流的人開源難,這就已經很明顯體現出兩者的重要性和地位了。有時候,開源節流並不衝突,但有時候,兩者之間是會產生分歧的。請記得,當開源和節流衝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站在開源這一邊都不會有錯。

電影《華爾街》有一句話臺詞:money itself isn't lost or made.(金錢本身沒有輸贏)。當你在花錢時,應該是你花錢,而不是錢花你,一旦錢成為你的主人,也許你會變得貪婪。

金錢本無善與惡、高貴或低廉的屬性,就像水一樣,原本無形,全看花錢的人選擇怎樣的方式,賦予其怎樣的功能。

巧妙地花一筆錢和掙到這筆錢一樣困難,賺錢不易,花錢也不易,好好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