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我們常說,行業增長邏輯發生變化,過去的高槓杆模式行不通了,房企不得不向經營要效益。

去年以來,包括萬科、碧桂園、陽光城、正榮等在內的千億房企,頻頻進行組織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均效能。

地產行業的人均效能,受到戰略佈局、團隊整體效率、個人作戰能力、企業激勵機制及文化氛圍等多因素影響。從近期以及過去一年多時間內房企頻繁的組織調整來看,提高團隊效率、個人作戰能力,都是房企用於提高人效的重要舉措。這些調整,對身在其中的地產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橫向整合,縱向扁平

減少內耗,提高整體運作效率

在日常運轉中,從一線到總部,涉及眾多的審批流程;同時,各職能線之間還時刻需要溝通協同。在很多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單條職能線作戰能力強,但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高;又或者由於流程繁瑣,決策總是卡在某個審批環節上,整體效率上不去。

房企提升組織運作效率,首先要對組織架構動刀,砍掉一些沒必要的細枝末節。

一、橫向整合,對相關或相斥的部門進行合併

今年上半年,正榮進行了組織調整,對總部職能線進行了整合。

比如將品質督查部、客戶資源部和服務管理部結合在一起,升級為客戶價值中心。

同時,品質督查部打通設計和施工兩個階段的品質管控,從住宅的生產源頭去控制質量隱患。

客戶資源部關注客戶信息的整合與客戶體驗的提升,服務管理部則負責後期服務和與物業公司的對接。這樣一來,就打通從設計到工程到交付的全流程,覆蓋產品和服務兩個維度,形成客戶滿意度的閉環。

碧桂園營銷線近期的調整,也是將相關職能進行合併。

區域層面,前策、市場策劃、銷售服務(指後臺數據簽約)合併成為營銷支持板塊。

項目層面,策劃板塊和銷售事務板塊合併成為“銷售支持”工作總包。對於銷售支持工作,不再在各銷售中心逐一設立板塊統籌角色,而是採取多項目統籌的形式進行日常管理,由區域安排人員(原則上經理級及以上)擔任多項目統籌。

另一種職能整合,是將容易“打架”的部門進行合併。

比如工程和成本,一個想趕進度保質量,一個想控成本,為了加強這兩個部門的交圈,減少彼此間摩擦和內耗,一些房企對這兩個部門進行合併。

正榮今年的組織調整,就將工程管理部和成本管理部,合併為工程成本中心。

另外一家正在衝千億的房企,不僅將工程和成本劃為一條線,還將營銷與產品設計,財務與運營分別各劃給一個領導統籌管理,這樣一來,原來六條線之間的溝通,就簡化成了三條線之間領導班子的協調,極大的減少了跨職能協同的工作量。

二、縱向扁平,權力下放,縮短決策流程

1、組織層次簡化,減少彙報層級

組織架構的層級越多,決策的路徑就越長。信息的層層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折損失真,或因流程過長而貽誤了時機。

房企通常會有三級管控和二級管控兩種形式,後者比前者少一個層級的管控,集團高層的任務相對多些,對下級來說,則意味著少了一層審批流程,決策效率更高些。

比如2018年跨入千億陣列的陽光城,總部形成了總經理-部門經理-員工的三層扁平架構,也是為了加速信息傳遞、運營彙報和管理的效率。

同時,總部與一線之間,依然採用二級管控的模式。集團共13個職能部門,加上全國31個子公司,44條線直接向總裁朱榮斌彙報,溝通直接暢達。

2、總部精簡,權力下放到一線

組織簡化之後,總部對一線的管控不可能面面俱到,組織要高效運轉,就必然伴隨著部分責權的下放,讓區域和一線能夠自主決策,快速決策。

上個月,碧桂園總裁莫斌在集團管理會上提出“一切以項目為中心,總部和區域要建立被需要而不是製造需要的機制”,這段話背後,正是碧桂園總部賦能,一線承責的思路。

碧桂園在今年三月進行組織優化,對總部的所有部門進行精簡合併,同時將部分權限進一步向區域下放。比如廣東省外的區域公司,可自行決定是否成立投拓部門。

陽光城同樣在加大權力下沉。比如以前需要董事會審批的項目有80餘個,需要總裁審批的項目多達300多個,現在需要總裁朱榮斌審批的事務數量分別減少到27個和不足100個。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激活員工潛力,優勝劣汰

人才資源高度共享,人盡其才

在管理粗放的時代,不少房企依靠人海戰術致勝,而隨著管理精細化,房企更強調個人的投入產出比,人才開始轉向求精不求多。

所謂“精”,可以有兩個層面理解。一是人才很能幹,水平高;二是不需要養那麼多人,員工能夠做到一人多職,人均效能自然就高。

為了達到人才團隊“精”,頭部房企在薪資和職級等調整上也動作頻頻。

一、重構薪資體系,工資能上能下

最近萬科因為職級和薪級體系調整再次成為熱點。

其中有兩大變化:

①從28級工資變成50級工資,目的是全面覆蓋多業務體系下的各類職位(如物業、商業、物流等板塊下的職位。)

②將固定月薪拆解為“基本工資+崗位責任工資”,並調低基本工資比例,調高崗位工資比例,兩者佔比分別為40%和60%。

這一調整從去年啟動,現在正是在各區域落地。

去年萬科提出,在不改變整體的工資總包的情況下,將員工薪資結構由固定月薪+年終獎,變為“基本工資+崗位責任工資+年終獎”,其中,崗位責任工資由其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大小決定,一年至少重新評定一次,目的是鼓勵能者多勞,多勞多得。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二、人力資源高度共享,鼓勵承擔更多任務

這兩年頭部房企的組織調整,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不斷通過多種手段突破崗位固化,讓員工除了原有的崗位職責外,自主承擔更多的任務。

近期碧桂園營銷線的調整,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打破各崗位的工作邊界。

區域層面,後臺職能崗(營銷支持、人力資源、品牌管理)採用“工作集群+敏捷分配”的方式進行任務分配。也就是說,員工的工作職責不再侷限於原來的崗位職責,還將通過競爭、輪值、指定等多種方式,主動或被動的匹配到各工作集群開展工作。

再如人事崗位,項目層面不再設獨立的人力資源崗,而是將區域劃分成若干個工作區,每個工作區的人力資源工作打包成工作總包,由區域直接派駐HRBP負責。

三、採取內部競聘上崗,讓能者上庸者下

競聘上崗的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房企採用。

前不久,明源君拜訪了一家正在衝千億的房企,其也表示,明年會對總部的崗位進行重新洗牌,總部全員競聘上崗。所有的人必須有一線背景, 把打過仗的人調到總部來。

碧桂園此次架構調整後,各區域職3板塊負責人也採用競聘上崗的方式產生。

萬科在去年曾發起一項針對員工崗位的“起立坐下”改革。城市公司中,部門總經理級別以下的中基層員工被就地免職,將崗位釋放出去,在全公司競聘上崗。該項變革首先南方區域開展,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萬科工程、成本、設計、營銷等部門已完成該項調整。

萬科倡導,如果覺得自己很牛,可以去競爭領導的崗位,這個過程,有人破格晉升,當然也有人因為競爭失敗而離職。

四、鼓勵人才流動,讓員工找到合適的位置

世上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放錯位置的人。站對崗,才能做好事,出成績。有些企業將各崗位固化,輕易不允許內部轉崗,而有些企業則鼓勵員工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萬科。

萬科去年9月底推出了第六期集團內部招募計劃,就為集團員工提供了總部中心的多個崗位。

萬科推行內部人才流動管理制度已有多年,其鼓勵有利於公司整體業務發展的內部人才流動,只要本人有意願,調入單位也願意接納,調出單位應當鼓勵職員的內部流動。

比如萬科泊寓廈門的帶頭人,最初是一位室內設計師,是其主動請求假如泊寓的業務。萬科杭州公司一個80後女孩子,最早是做置業顧問,後來做秘書,逐步做到辦公室主任。在事業合夥人機制鼓勵下,放棄行政工作,成為養老團隊領頭者。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提人效將加速地產人才洗牌

地產人迎來最差也最好的時代

地產進入微利時代,房企必然逐步擯棄人海戰術,走向人才精英化模式。對地產人來說,則意味著,雞犬升天的行情一去不返,每個人的去留,將完全取決於你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

這對地產人來說,是危也是機。

一、地產人才泡沫逐漸被擠破,競爭將趨白日化

去年開始,地產行業存在“人才泡沫”的說法不絕於耳。有地產老總甚至公開指出,地產行業最大的泡沫就是人才泡沫。

過去房企處於高速增長時代,大量的崗位需求,催生了大批高薪職位。再加上業務擴張迅速,也讓很多人乘上東風,扶搖直上。隨著行情下行,房企用人需求萎縮,業務增長面臨瓶頸,潮水退出以後,原先很多坐火箭升職的地產人開始裸泳。

地產職場競爭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未來的競爭將是真刀真槍的較量,更殘酷,卻也正本清源,對於實力者來說,其實是好事。

二、有實力能擔當的地產人,將獲得更多回報

無論是低底薪高績效,還是競聘上崗,都可以看出,人才競爭進入理性階段。

以萬科此次薪資調整為例,高級經理級別以前的薪資結構是底薪14400,責任工資薪資3600,調整後是底薪7600,責任工資10400,底薪下調了約40%。

降底薪提績效,意味著員工報酬不再是排資論輩,而是收入與付出對等。能力強的基層員工,通過承擔更多的任務,可能拿到與他的領導一樣多的工資。

再如最近,一位獵頭告訴明源君,房企對工程崗招聘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過去大家都喜歡招其他房企出來的人,有房企現在開始強調工程師要有施工方工作背景。因為很多一線的甲方人員沒做過施工,技術方面薄弱,總被乙方時帶溝裡,衝突也非常多。

房企用人越來越“務實”。有實力又能扛事的地產人來說,這未必不是件好事。

三、崗位邊界打破之後,房企更喜歡複合型人才

明源君曾多次提到,一專多能的地產人才未來會更吃香。從這兩年房企的組織調整也不難看出,這是個趨勢。

比如碧桂園設置營銷支持板塊,將前策、市場策劃、銷售服務等打包,這樣有利於鍛鍊培養出更多全方位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再如中高管理層,絕大部分是單一線條出身,跨職能線合併,例如工程與成本合併,管理者必須協同這兩條線,這要求對兩者都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未來誰先達到一專多能的水平,誰將獲得更多的機會。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