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中,一向谨言慎行的张廷玉,为什么向雍正直言必须处死年羹尧呢?

月夜读春秋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飞扬跋扈,引得了朝中众臣们的一直不满,而他擅自杀掉孙嘉诚,更是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对其的声讨之声更是一浪高过了一浪,以至于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都不能平息朝堂上对其的不满与痛恨,非要雍正将年羹尧至于死地。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直到张廷玉向他进谏后,他终于下旨将年羹尧处死。

在这其中,有着雍正自己的考量,与此同时,还包含着雍正对于张廷玉的一种“补偿”。而直到这个时候才劝谏雍正杀掉年羹尧,也体现着张廷玉处世之道与为官哲学。



雍正下旨处死张廷璐,让雍正对于张廷玉深感愧疚。

在此前的“科场弊案”中,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作为正主考,擅自默许几位考生夹带,纵容舞弊,而在面对考题泄露这样严重的考场事故,更是非但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甚至还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极力干涉副主考李绂彻查此事。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雍正非常的愤怒。

一方面,雍正对于这次科举考试是给予厚望的,他希望籍此为国家、为朝廷选拔优秀的人才,培养一批青年才俊充实国家的官僚队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被雍正视为“自己人”,将来要承载推行新政的重任的。可以说,张廷璐的行为险些让雍正的全盘计划毁于一旦。

另一方面,雍正刚刚登基,立足未稳,而朝臣们在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暗中布置与串联下,纷纷上疏请奏要保全张廷璐以及同样犯了大错的诺敏,这无疑是公然与雍正进行叫板。如果雍正退让,就意味着皇权威严的扫地,此后类似的事情将会层出不穷。所以为了维系皇权统治的根基,树立自己的威信,雍正也必须将这二人处死,以起到警示朝臣的作用。

然而,雍正却迟迟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是因为他在等着张廷玉的表态。

张廷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股肱之臣,也是上书房的首辅大臣,并且他本人对此前的康熙以及现在的雍正都是忠心耿耿,张廷玉的价值、作用以及影响力,雍正是非常的清楚,这个时候的雍正是绝对不能失去张廷玉的辅助和支持的。所以,只有当张廷玉主动上疏,请雍正处死张廷璐的时候,雍正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当然,除此之外,雍正也希望借由张廷玉与张廷璐的特殊身份,以及张廷玉如此“大义灭亲”的行为,稳定住朝堂舆论,坚定自己擅杀张廷璐和诺敏的决心,更要表明自己整饬吏治、推行新政的决心。而这不仅仅是做给那些保奏二人的官员们的看的,实际上更是做给八阿哥胤禩等自己的反对者们的看的。

可雍正心里非常的清楚,张廷玉就算是在“大公无私”,他也是要背负着“骂名”,以及还要承担着失去亲人的苦痛。所以对于这件事情,雍正也是一直记在心里,除了对张廷玉在刑场上所进行的安慰外,还对其是信任有加,不断进行提拔和封赏,为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张廷玉这份“大义灭亲”的牺牲,来表示感谢与补偿。


直谏雍正处死年羹尧,对于张廷玉来说,单凭擅杀孙嘉诚这一件事情,他都会这么做。

对于张廷玉来说,年羹尧的过错不仅仅是他的骄纵狂傲以及目无君主、目无法纪,擅杀孙嘉诚这件事,才是最让张廷玉倍感心痛与惋惜。

张廷玉之于孙嘉诚,可谓是亦师亦友,而张廷玉对于孙嘉诚清正廉洁、敢于直谏的为官作风,也是颇为欣赏。尽管两人在身份、地位、官阶与职级上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在交情上来说,绝对可以是堪称“知己”般的存在。

在此之前,正是张廷玉夜访孙嘉诚,带来了雍正对其予以重用的消息,让两人正式建立了交集;后来,又是孙嘉诚代表着所有的御史大夫,请求张廷玉“大义灭亲”,让张廷玉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舆论包袱,找到了一个“台阶”。

而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地区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更是张廷玉接受了雍正的旨意和安排,亲自进行了劝说。可如今,孙嘉诚客死西北、命丧年羹尧之手,张廷玉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身上的罪责,对于孙嘉诚充满了愧疚与歉意。

与此同时,张廷玉的极度难过,不仅仅是因为他痛失了挚友,置于朝廷而言,则失去的是一位忠臣、能臣和诤臣。

孙嘉诚尽管在一些场合下,会不顾官场体统,以下犯上、口无遮拦,可雍正以及张廷玉都是非常清楚,孙嘉诚如此行事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确实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与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定,为的是整个王朝的社稷。因此雍正虽然是嘴上对他是屡次加以斥责,心中还是非常的钦佩与感激的。

特别是这次,孙嘉诚不顾个人的安危,放下他与年羹尧之间的矛盾,只身前往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也正是他不畏强权、一心为公的精神品质的最好展现。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只为一己私怨以及个人的利益,就全然不顾国家大局,也不考虑孙嘉诚之于雍正的价值与意义,不经请示就将其擅杀掉,这无疑是雍正的重大损失,也是整个朝廷的重要损失。

于私,张廷玉是感念自己与孙嘉诚的私交,于公,是为了帮助雍正平民愤、正朝纲,张廷玉直谏雍正处死年羹尧是一种必然。

然而,可即便如此,张廷玉却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的看法,而这便是张廷玉“精明”的为官之道的体现。

一来,张廷玉这样做事为了维系雍正的颜面。

在此之前,雍正因为没有进行调研,就轻率的褒奖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已经弄得是非常的尴尬。而这一次,年羹尧的表现也同样的辜负了雍正对其的栽培与封赏,雍正再一次被狠狠“打脸”。

在这样一个雍正感到极度为难与脸上无光的时刻,张廷玉不好再在雍正的“伤口”上撒盐,甚至连孙嘉诚的去世后,在没有得到雍正首肯的情况下,都不去拜祭孙嘉诚的灵堂,这些无疑都是在为雍正进行着考量。

二来,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的表态将会有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张廷玉是上书房的首辅大臣,还是军机大臣,如果说马齐是满洲官员的代表的话,那么张廷玉毫无疑问就是汉族官员们的领袖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廷玉的表态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会让已经一片倒的朝堂舆论,变得愈发的不可收拾,而这也必然为雍正所反感。其原因在于不仅仅是这份舆论上的倾斜将会给雍正带来巨大的压力,更是让张廷玉成为了“出头鸟”,也会为雍正所记恨。

所以,作为官场的“老江湖”,即便是从明哲保身的角度出发,张廷玉也是不会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的。

因此,一直到年羹尧被雍正贬谪为杭州守城门这样的的从九门末吏之前,都一直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因为他表态的“时机”还没有到。


实际上,给予年羹尧最后一击的机会,也是雍正留给张廷玉的。

此时的张廷玉和雍正,在对待年羹尧的问题上,可以说是达成了一种“默契”。

年羹尧自掘坟墓的行为已然让其是无可救药,如果说此前雍正尚且念及其功勋想着网开一面,可如今不仅是朝堂上的杀掉年羹尧舆论依然铺天盖地,就连年羹尧本人的行为,也很难让雍正在想要将他留存于世。

所以,这个时候张廷玉直谏雍正,应该杀掉年羹尧了。

“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是该做个了断了。。。。。。虽然朝廷有议功一说,但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
“年羹尧至今犹穿着黄马褂昭示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诚何心?无非炫耀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可以说,这是张廷玉给了雍正最后的一个“台阶”,让雍正不承担“鸟尽弓藏”的骂名基础上,进而能够在舆论的压力下以及在朝臣们的劝谏声中,杀掉年羹尧,其中,也包括了他这位上书房首辅大臣兼军机大臣的意见。

而对于雍正来说,他实际上也是在等着张廷玉的这份直谏。

首先,雍正为的是保全自己的颜面。

在此之前,在杀诺敏和张廷璐的时候,雍正就与百官们有过一次正面的较量,那一次是雍正顶住了朝臣的力保之声,坚持己见,杀掉了这二人。这一次也是同样的,朝臣们纷纷上疏弹劾,请求杀掉年羹尧,如果雍正真的听取了朝臣们的意见,那么雍正的皇权威严将受到损害。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会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雍正是被朝臣们“牵着鼻子走”的,这是雍正所断然不能接受的,况且处于年羹尧的功勋以及他与年羹尧特殊的关系,最开始的雍正真的没有想杀掉年羹尧。

其次,雍正这就是要给足了张廷玉面子,树立张廷玉的威信。

朝臣们百般劝谏,雍正一直都是不予批准,唯独张廷玉张廷玉的劝谏予以了同意,这无疑昭示了张廷玉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而这实际上也是做给朝臣们的看的,为的就是进一步拔高张廷玉的威信与影响力,毕竟张廷玉是雍正认定的忠臣良相,官员们以张廷玉“马首是瞻”,跟随其步伐,往后可以节省雍正很多的力气,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声音,进而让新政更加有效的推进实施。

再次,就是雍正表达对于张廷玉的器重与感念。

可以说,雍正对于张廷玉的这份重视与信任,也是在做给张廷玉来看的,表达的是自己对于张廷玉的认可,让张廷玉能够认识到他之于雍正的价值与意义,更好的辅佐和协助自己。

当然,这些也都是雍正对于张廷玉的一种“补偿”。在此之前张廷玉“大义灭亲”,以大局为重,请奏处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张廷璐,雍正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在宽慰张廷玉的同时,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从而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雍亲王府


处死年羹尧的是雍正。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结局很惨,总让人觉得有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年羹尧后期是嚣张跋扈了,但是再怎么样也没有鳌拜专权吧,但是康熙不处死鳌拜,杀伐果断的雍正却处死了年羹尧,要处死年羹尧的是雍正,而谨言慎行的张廷玉只是给皇帝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雍正皇帝已经有了要处死年羹尧的心思,张廷玉的这几句话是推波助澜,但是张廷玉也只是洞察秋毫,说出了皇帝想处死年羹尧的心思罢了。张廷玉为何要这么做?一是为朝廷着想,二是为了报私仇。

雍正为何要处死年羹尧?

雍正还是四阿哥的时候,年羹尧就跟着他了,可以说也是立下了很多功劳,雍正对他也不错,但是成了边疆大臣的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了,自持战功,不仅账务一团糟,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更是把朝廷的军队当成自己的军队了。有一次雍正想要犒劳军队,但是这些人都不吃雍正赐的东西,直到年羹尧下令吃他们才吃,年羹尧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雍正一听这话那还得了,自己的军队居然只听年羹尧的话,杀伐果断的雍正是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了,只是不想被人骂杀功臣,而张廷玉猜出了雍正想处死年羹尧的心思,于是向雍正直言必须处死年羹尧,刚好是顺了雍正的心思。

张廷玉为何和年羹尧不和?

张廷玉这么做,一是为了朝廷着想,当然也有报私仇的意思。年羹尧在灭江夏镇的时候,张廷玉就劝说他要“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但是年羹尧压根就不听,张廷玉前脚刚走,目中无人的年羹尧就灭掉了江夏镇。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算是张廷玉的人,对张廷玉是有恩的,当初张廷玉弟弟出事的时候,是孙嘉成拯救了张廷玉。孙嘉诚后来被雍正派到西北去了,其实也是让他去监视年羹尧的,但是年羹尧找个借口就把孙嘉诚杀了,张廷玉心里是恨年羹尧的,但是时机不成熟,还没到时候,所以还忍着没去给孙嘉诚上香。

张廷玉向雍正直言处死年羹尧。

张廷玉一直就在等待处死年羹尧的时机,终于等到了年羹尧被免去兵权,到杭州去守城门,很多人都弹劾年羹尧了,张廷玉更是看出了雍正想处死年羹尧的心思,于是就给雍正直言必须要处死年羹尧,他这话就是推波助澜,刚好顺了雍正的心思。

雍正也没含糊,下令年羹尧自尽,所以说真正处死年羹尧的是雍正。


湘西小木鱼


张廷玉出生于安徽桐城,自康熙时代起便进入满清朝廷中枢机构南书房,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张廷玉才气逼人,在康熙手下得到重用,官职不断提升。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即位后张廷玉不仅没有被疏远,而是被重用,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雍正历次采用的重大决议中,张廷玉都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年羹尧事件中,当众大臣纷纷抨击年羹尧时,雍正迟疑不决,正是张廷玉的最后一击使得雍正狠下决心处死年羹尧。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对雍正说:年羹尧一日不除,陛下的圣名便一日遭到玷污。

我们不禁感到好奇,为什么平日自保的张廷玉为何会冒这个风险劝雍正杀了年羹尧呢?张廷玉与年羹尧看起来貌似也没有什么过节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具体原因吧:

一:雍正对年羹尧已经产生了不信任



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原本十分融洽,但是随着年羹尧平定战乱有功,年羹尧逐渐居功自傲不讲雍正放在眼中。雍正二年时,年羹尧进京拜访皇帝,但是对诸位王公大臣以及雍正都是一种轻蔑的态度,雍正开始对年羹尧不满。

后来雍正知道了年羹尧更多的僭越之举,诸如年羹尧命令手下送礼的时候要采取跪拜磕头之礼等等。

二:张廷玉为孙嘉诚报仇



当年张廷玉与孙嘉诚的关系极好,但是孙嘉诚领受雍正之命前往年羹尧处推行新政的时候二者产生了矛盾,年羹尧二话没说的就把孙嘉诚杀了。

这件事情对张廷玉打击很大。从张廷玉一改往日作风向雍正建议杀了年羹尧就可以看出来,张廷玉对年羹尧的不满。

总结:



话又说回来,虽然说是张廷玉的最后一句话给了雍正杀掉年羹尧的决心。但是年羹尧之死却也是年羹尧自己行为不检点造成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在《雍正王朝》里,张廷玉与年羹尧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在年羹尧的最终结局上,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张廷玉的那几句话。

张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尧秉性和结局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从年羹尧奉命赶到江南,向康熙述职的时候。康熙命张廷玉代为接见年羹尧。张廷玉当时说的话,直中肯綮,张廷玉让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些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势头上升的年羹尧并没有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在江夏镇为了几百万两银子,竟然将江夏镇600多口屠戮得干干净净。此刻的年羹尧可谓利欲熏心。为了中饱私囊,他可以滥杀无辜,可以向胤禛隐瞒实情,可以和胤禩眉来眼去。

雍正用年羹尧是看中他的办事能力;而年羹尧接着雍正的势去做事,是为了每件事情背后的利益。而看清这一点的,还有雍正、邬思道和胤祥。

而张廷玉在年羹尧尚未得势的时候,就看出来此人的品性。但是,他从未对年羹尧做任何评价,并与之有所交集。

但是张廷玉和与孙嘉诚关系默契,而且两人可谓”生死之交”。

当初孙嘉诚因为新钱案,当着雍正的面让户部和廉亲王胤禩下不来台。雍正碍于形势,表面批评了孙嘉诚。但是晚上便让张廷玉去传雍正的口谕,去安抚孙嘉诚。

张廷玉对孙嘉诚有知遇之恩,孙家成对张廷玉有救”命”之恩(这里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身陷囹圄。而张廷玉亲情国法左右为难,一直都无法抉择。而就在此刻,正是孙嘉诚主动上门说服张廷玉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而拯救了张廷玉。因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张廷玉的态度。

孙嘉诚的死是年羹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

孙嘉诚是第一个弹劾年羹尧的,弹劾年羹尧的原因和时间节点恰恰当时,正好是年羹尧功成名就之时。但是这一次却让雍正为难了,年羹尧此时刚刚建立了大功,理论上胜利者是不接受批评的。

但是年羹尧竟然无动于衷。这就让雍正比较难处了,于是雍正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将孙嘉诚和年羹尧放到一起去。让孙嘉诚去西北去推广“火耗归公”。

而恰恰正是这个”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奶酪。年羹尧请示都没有请示,就把孙嘉诚给杀了。孙嘉诚的死,让雍正彻底陷入了“亲者痛,仇者快”、无论如何都是损失的局面。

当胤禩鼓动满朝文武,去给孙嘉诚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时候,张廷玉反而变得极其的冷静。

他对孙嘉诚的死未着一词。反而是雍正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上香?张廷玉说”本来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说张廷玉是应该最急切要为孙嘉诚报仇的。但是张廷玉选择了按兵不动。那是因为张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尧死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禩希望雍正杀年羹尧。所以雍正此刻想杀年羹尧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层抗性。更何况年羹尧的兵权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张廷玉自己跳出来,为孙嘉诚上香喊叫天屈。这样有三不利。

一来没有为雍正的处境考虑;

二来过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尧的仇视;

三来会让雍正认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伙的。

所以这样一来,不单为孙嘉诚报不了仇,还会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堪称国器,这点是不会考虑不到的。

所以张廷玉在等,他在等时机成熟。

张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尧彻底失势,到杭州去守城门。各地巡抚,封疆大吏,纷纷站出来弹劾年羹尧的时候,张廷玉才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这些都不会要年羹尧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这句话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卫去让年羹尧自尽。





0电影故事会0


真正要年羹尧死的人是雍正皇帝,其他人只不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宋高宗杀害岳飞一样,秦桧不过只个助攻的选手。

先说张廷玉。第一,张廷玉间接跟年羹尧有仇。孙嘉诚这个御史言官秉性耿真,不仅多次在朝堂上揭发年羹尧的种种劣迹,而且连皇上也怼。所以皇上很挠头,就派他到陕甘与年在一起。与其说是去监督年羹尧,不如说就是让年再杀一个朝中大臣。一来增加年的罪状,引起群臣的不满:二来去掉孙嘉诚这个刺儿头。

张廷玉因其弟科场案受到牵连。多亏孙嘉诚进言相救,才免强过关。可以说孙嘉诚有恩于廷玉。孙嘉诚到了西北仍然和年羹尧对着干。年羹尧当然不听他那一套且一气之下杀了孙嘉诚。这样间接就得罪了张廷玉。

年羹尧越来越嚣张跋扈。群臣也人人自危,张廷玉也不例外。这时他已经揣摩到圣意,并且需要表态站队。出于自保和为孙嘉诚报仇的意愿,他进言必须杀掉年羹尧。

当然杀谁不杀谁都由皇帝决策。皇帝说杀谁也拦不住。先说宋高宗杀害岳飞,杀了忠臣良将,杀错了怎么办,只有赖在秦桧的头上。雍正要杀年羹尧也得有臣子进谏,就象孙嘉诚一样。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初孙嘉诚检举年羹尧时,年正在西北打仗,不能临阵换帅,时机不对。现在西北安定,年的军权也解除了,所以雍正需要有人站出来检举。张廷玉不过是顺水推舟,推波助澜而己。

可作死的年还一个劲地与雍正作对。天天摆出一副爷的样子,忘记了自己奴力的身份。好象就是要考验一下雍正帝的决断力。雍正皇帝当然不会噡前顾后,更不会考虑感情问题。他只想皇帝的政权稳定,哪管身前身后事。所以杀年羹尧早已下定决心了。


剑指历史


张廷玉为什么劝说雍正帝杀死年羹尧,成为皇帝杀死年羹尧的最后一把火。张廷玉和年羹尧一个文臣一个武臣,本就没有什么过节。要怪就只能怪年羹尧杀死了孙嘉诚。张廷玉对孙嘉成有知遇之恩,在张廷玉因其弟弟坐牢时,是孙嘉成拯救了张廷玉,让其免受牵连。所以说孙嘉成对张廷玉来说也算是救命恩人。年羹尧杀死了孙嘉成,也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节奏。

张廷玉一方面为了雍正帝位另一方面也算是为了孙嘉成报仇,一直等待时机,待到时机成熟,一句话就让雍正要了年羹尧的命。年羹尧位高权重之时,不能自谨,他过多地干预了朝政,并且欺压同僚,对待朝堂的大臣傲慢无礼,据说私生活也是荒淫无度,也学起了后宫的一套,每天侍寝也要翻牌子。年羹尧的不加节制和傲慢引起了群臣的不满和皇帝的猜忌,自尊心强的雍正帝自然不会留这么一个随时会威胁皇权的定时炸弹在自己的身边。






皮上冰


张廷玉为什么一定要除去年羹尧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有矛盾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迫使他不得不除去年羹尧呢?


这个显然不是。仅从影视剧中,他们两个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即使有一些问题,但是真的要是算起来,看着倒是更像是一些摩擦之类的,显然这个并不能构成他一定要除去年羹尧的因素的。

但是,张廷玉又确实要将年羹尧处死,而且还是屡次的向雍正皇帝建议。这个又是为什么呢?而且,看起来他张廷玉表现出来的也不是那种呲牙必报的形象。而且,他们两个也没有太多的矛盾。



但是,张廷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是两朝老臣,而且还是比较忠心的两朝老臣。


于是,这种人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他们会去看待国家的事情,为了对国家尽责,对皇帝尽忠,甚至他们可以做出来死谏这种事情。不可否认,这种情况历史上可以找出来很多例子。而年羹尧很明显,他过于张扬跋扈了。


是阿维啊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与年羹尧之间的君臣感情十分复杂,年羹尧由胤禛一手提拔起来的,可以说废了不少心血,可年羹尧西北打了胜仗之后便目中无人,嚣张跋扈,俨然已经以西北王自居了,率军作战之时与雍正皇帝讨价还价,不裁人员,不缩开支,逼得雍正皇帝节衣缩食供应西北,年羹尧凯旋回归之日,对雍正更加傲慢,雍正皇帝虽然多次敲打,年羹尧却置若罔闻。

雍正虽然对年羹尧心有不满,但是却下不了决心杀了他,只是将他一贬再贬,最后连降十八级到杭州城外当了一个守门官。此时的年羹尧仍然不知悔改,自以为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实际上他根本不相信雍正皇帝会杀他。此时的雍正皇帝也是如坐针毡,他在焦急的等待着年羹尧的请罪折子和大臣们的求情折,可年羹尧近几年的所作所为已经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连张廷玉都想置之于死地。张廷玉虽然明白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但是他觉的年羹尧罪过太重,一旦放虎归山必然引起大患,于是张廷玉用了三条理由帮助胤禛下决心杀掉了年羹尧。

雍正召见张廷玉问如何处理年羹尧,张廷玉却回答是到了该做了断的时刻了。张廷玉认为年羹尧必须要除掉,并给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朝廷正在整肃吏治,年羹尧仅仅贪污一项就贪了四百六十多万两银子,数额巨大,触目惊心,如果不除掉年羹尧,朝廷的新政也就有名无实,对朝廷影响非常大。

第二朝廷虽然有议罪制度,但是即使年羹尧功过相抵,其余罪过加在一起,年羹尧也是死有余辜。 第三年羹尧被贬到杭州当守门官,竟然穿着黄马褂四处招摇,目的无非是想告诉世人鸟尽弓藏,对雍正皇帝的名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此年羹尧必死无疑。雍正听完这三条理由,真正下决心准备处死年羹尧,雍正虽然骂名滚滚但实际上非常爱惜名声,张廷玉几句话比杀人的刀还要厉害,就这样送了年羹尧的命。

年羹尧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最后死在了一个文臣的手里,实在是可悲至极。年羹尧死后,雍正皇帝非常痛心,八爷党趁机扰乱朝廷,此时的雍正也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十三爷和李卫等人身上了,这次打击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这次又让八爷党看了笑话,后来雍正变本加厉清理八爷党,与此事件也有很大关系。






东南亚的小姐姐


在大型清宫剧《雍正王朝》中,一向谨言慎行的张廷玉,为什么向雍正直言必须处死年羹尧呢?

这个问题小哥认为应该分张廷玉和年羹尧问题两个部分来回答。



两朝重臣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作为上书房大臣,曾经辅佐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历经两朝而不到,并且深得皇帝青睐,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将张廷玉、隆科多作为托孤大臣,并且以密诏制约隆科多,而这封密诏则由张廷玉保管,并且在康熙帝后期,经历了朝臣推荐太子一事,上书房三大首领佟国维倒台,马齐连降两级,虽然依然在上书房行走,但是已经位居张廷玉之后。可以说,早在康熙帝时期,张廷玉就已经成为朝廷栋梁。

在雍正皇帝时期,张廷玉和雍正的关系更加亲密,一方面源自于张廷玉的才华和为国尽责的人品,一方面源自于雍正承接大统之日,张廷玉非常坚定的站队雍正帝。在雍正王朝发展过程中,张廷玉作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深得雍正青睐。

张廷玉机敏炼达,能洞察帝王心思,行事从容果断,是文官代表人物,那么,深明帝意的张廷玉,为什么也会上折子奏请处置年羹尧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年羹尧已经自绝于天,雍正要杀年羹尧。



功高震主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很早的时候就跟着雍正办事,历经四川巡抚、陕甘总督、大将军等职位,行事杀伐果断,城府极深,在助力雍正稳定帝位的过程中,功劳非常大,因其在西北耕耘多年,因此西北官员多数和其有很深的瓜葛,雍正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说年羹尧功高震主呢?这点我们可以通过雍正和十三爷胤祥的对话看的出来。

身体健康状况已经极差的胤祥,面对西北战事,不惜冒死要赶赴西北接掌兵权,因为当时的西北的情况是这样的,年羹尧容不得任何人高于他,也容不得任何手下人不听他的话,年羹尧在民间有“西北王”的称号。胤祥作为雍正王朝核心成员,雍正帝心腹兄弟,精通武略,尚且对年羹尧如此忌惮,何况是不懂军事但精明国政的雍正帝?



年羹尧心有反叛之意

说年羹尧心有反叛之意,并不是说他反清朝,而是说他发雍正,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年羹尧功劳非常大,又是皇帝宠臣,封个王爷也不为过,同时很多人都热捧年羹尧,加官进爵封王指日可待,可是雍正明确表示,异姓封王没有好下场,断绝了年羹尧封王的念头,使年羹尧心生不满,同时八爷党使用了离间计,让雍正年羹尧二人渐行渐远,年羹尧逐渐和八爷党靠近。

最终,年羹尧睡觉都要翻牌子,大修府邸,婢女无数,把持朝政,独断专行,同时对于雍正帝大力推行的新政,也是暗加阻挠,更是斩杀了雍正非常重视的人才孙嘉诚,打脸雍正,惑乱朝纲,让雍正忍无可忍。

一时间,年羹尧的大不敬行为熱起公愤,官员参年羹尧的折子堆积如山,如此多的奏折,即便雍正想保年羹尧,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雍正号称“职业皇帝”,心中以民为主,以天下为主,以大清江山社稷为主,年羹尧不死,于国于民都是非常大的危害。

为了治罪年羹尧,朝臣众志成城,收集了年羹尧的多条罪证。

我们都知道,康熙帝驾崩的时候,国库只有八百万银子,《雍正王朝》开篇,国库亏空,只有库银几十万两,但是年羹尧一个人就贪污了几百万两,这还不包括他烧杀抢掠的财富。

年羹尧的罪名非常多,到底有多少呢?种种罪名累计达九十二条,这是什么概念?

可以说年羹尧把所有能犯的罪都犯遍了,就差光明正大起兵谋反了,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成为雍正王朝的毒瘤,严重威胁到雍正王朝的稳定,威胁到雍正帝位的稳定,此人不除,雍正怎么能安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深明帝意的张廷玉,深知年羹尧罪行的张廷玉,于公于私,都要站出来参年羹尧,一方面全雍正年羹尧知遇之情,一方面为国除害。

谢谢大家。


古梁镛


首先要明白处死年羹尧的背景,以及张廷玉所处的位置。正所谓“为人臣者,为君父解忧”。

张廷玉直言必须处死年羹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年羹尧恃宠而骄,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年羹尧为什么能够恃宠而骄,除了他是雍正皇帝在潜邸时的包衣奴才之外,又在于自己的能力和头脑确实出众。在雍正继位前,去江苏赈灾时,年羹尧早早就去接雍正和老十三,为的是证明自己把主子放心里,而是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然后血洗江夏镇,也是自作主张,这里其实他明白雍正心里的意思,但是在汇报时,唯独没有说钱财的事。

那么年羹尧有哪些功劳呢?江苏赈灾、四川总督治兵有方、陕甘总督给十四爷的后援补充以及最大的功劳大胜罗布臧丹增。在阿尔泰兵败之后,雍正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排年羹尧去西北接替大将军的位置,而没有在这个时间选择岳钟琪,让年羹尧处处觉得皇帝没了自己,连皇帝位都坐不安稳。在邬思道前往西北时,年羹尧自己也明白:“只怕皇上的位置,也做得不安稳啊!”而西北大胜之后,百官跪迎以及朝堂之上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的荒唐之言。就连回见蒙古贵族时,也必须向他行跪拜之礼,普通礼节已经不被他所接受。其实雍正已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缺少一个借口,一个理由。你想想,连国家都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军队竟然不听自己的,哪个皇帝会愿意呢?这也是为什么孙嘉诚上书弹劾年羹尧时,雍正会大发雷霆,因为第一不是时机,第二理由不充分。

年羹尧是阻挠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一大绊脚石。

雍正在西北大捷后,派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去西北理财,第一当然是为了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第二孙嘉诚是一个心里只有国家、只有皇上、只有百姓的好官,派他去就和当年撵李卫出雍王府是一个道理——监视年羹尧。也提醒年羹尧,你得知道,你头上的那块儿云,到底是谁。可年羹尧是怎么做的呢?雍正在南巡时,接到西北奏报,年羹尧竟然杀了孙嘉诚,这比抵抗新政、拒不执行新政更加直接,更加过分,也就是说皇帝的各项政令在西北根本行不通,因为西北的“皇帝”不同意。李卫提醒雍正“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时,其实就是明言了雍正心里的那个刺。

年羹尧的一系列表现,给了八爷党口实,不理朝局稳定。

孙嘉诚是什么官儿?检察院左都御史,是御史言官,他的同僚也是御史言官,主要工作是干嘛的?参人!年羹尧杀了孙嘉诚,正好给了御史言官们一个机会,本身就看不惯年羹尧,而且孙嘉诚之前的所作所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同样也让同僚们十分钦佩。御史们一起上书弹劾封疆大吏,对朝局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而这件事正好给了八爷党机会,廉亲王八爷去给孙嘉诚吊丧,施行跪拜大礼,更给了言官们底气,也让自己得到了众御史们的支持,这不是雍正想看到的。

张廷玉所处位置,必须言皇帝所不能言,做皇帝所不能做。

而最后,张廷玉是什么位置,是上书房首席大臣,入南书房,又进入军机处并在八爷和十三爷之后,官声显赫。张廷玉为什么能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不倒,张廷玉个人的眼光和处世,十分关键。例如,康熙清查刑部冤案时,是张廷玉烧了八阿哥的凑折;康熙要举荐太子时,是张廷玉单独上奏重新保举太子;雍正继位时,是张廷玉支持到最后。那么这个时候,新政受到最大的封疆大吏的反对、目无天子、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等等共九十多条。在被贬杭州后,上书谢恩的折子写的也是十分的潦草,并把雍正所言“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面对这样的背景,年羹尧不死已难以稳定朝局,而又没有人来说,皇帝又没有办法自己说要杀功臣,十三爷和八爷是皇帝的亲弟弟,也不能直言,所以这个时候,张廷玉就显得十分关键了。他不说,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