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如果沒有疫情,年後這段時間應該是跳槽的高峰期。但如今疫情之下,人人自危。

中小企業陷入資金流困境,能撐幾個月還不知道;

有些公司暫緩了招人計劃,通過裁員縮減開支以求生存;

而有招人計劃的公司,也會更謹慎,競爭更激烈。

面對目前的經濟環境,如果你想跳槽,建議你慎重考慮。


今天也想跟大家聊聊,疫情時期跳槽,需要做哪些準備和思考?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01

深入瞭解和評估目標公司

別輕易被忽悠


說實話,跳槽是個技術活。


很多人跳槽,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漲薪,但比起offer上許諾的工資待遇,你最應該優先考慮的是這家公司靠不靠譜。


如果把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比做船和船員,船若不結實,一個大浪過來就翻,或者開著開著就進水了,那船員們也會很危險。


所以,跳槽前要先看船結不結實,能開多久,開多遠。


前不久,我看到這樣一則消息。


一家創業公司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從阿里挖走了一位p7設計師,這位美女高管之前參與了盒馬鮮生從無到有的過程,可以說是盒馬的核心員工。


創業公司給她許諾了很多期權,還描繪了未來誘人的上市計劃。結果三個月後,公司就因為B輪融資失敗,無力繼續運營,宣佈解散。


高管如夢初醒,懊悔不已。


如果說她在這個過程裡犯了什麼錯,那就是被這家公司畫的餅矇蔽了,沒有進行深入瞭解和評估。尤其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創業公司生存更艱難。


那麼,決定跳槽到創業公司時,我們需要做哪些評估呢?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1、考察公司所在賽道的前景,以及公司在該賽道上是否具備競爭力。


在美國,新創互聯網公司能存活5年的比例,只有2%。如果放到中國,這個比例會更低,因為全民創業,基數大,成功概率更低。


我們看到很多成功的創業公司,比如滴滴、餓了麼,覺得創業公司很有前景,其實這完全是倖存者偏差。那些一兩年就倒閉、老闆跑路的公司,連進入你視線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要考察清楚,公司所在的賽道是否有足夠的前景,以及在競爭中公司處於什麼位置,有什麼優勢,又有什麼壁壘?


否則,即使有高薪的offer,這段職場經歷卻沒法為你的履歷增光,你損失的沉沒成本會更大。


正如滬江網副總裁、職場專家徐華所說:“永遠不要為了現在不好的環境而跳,而是為了已經確定下來的更好的環境和機會而跳。”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2、考察企業的內部制度、企業文化、競爭氛圍。


經常有人問:“我應該去大公司還是去創業公司?”“我應該去騰訊還是頭條?”


選擇千千萬,最重要的還是要“合適”。


我有一個阿里的朋友,年前主動跳槽到每日優鮮,結果一去就後悔了。


因為他發現,每日優鮮內部的競爭氛圍他完全不能接受,大家想的都不是怎麼提高業績,而是怎麼和領導搞好關係。


所以,多瞭解清楚企業內部的制度、企業文化、價值觀、競爭氛圍,甚至包括加班的強度、福利制度等等,以免進去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白白浪費時間和感情。


02

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別錯把平臺當本事


跳槽,是求職者和企業的雙向選擇。


在我們評估企業的同時,企業也在評估我們。


我想提醒的是,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別錯把平臺的光環當成自己的本事。


前兩年,有一篇文章很火《一名騰訊5年員工的離職忠告》。


這位員工在騰訊勤勤懇懇工作了5年被人挖角成功。但讓他驚訝的是,跳槽的時候,老闆絲毫沒有挽留他,利索地幫他辦了離職手續。


那時,他就覺得不對勁。結果,短短三個月,周圍的人紛紛變臉。過去捧著他、哄著他的人,拉黑的拉黑,失聯的失聯。本以為自己能帶走的人脈和資源,一個都沒帶走。


這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人這麼容易沒有自知之明,和大佬待久了,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當大佬了。”


這就是職場的悲劇,錯把平臺當本事。


大公司的title說出去確實金光閃閃、牛逼哄哄,但殘酷點說,在一家幾萬人的巨頭企業,大多數員工就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其中滋味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很多人也許工作了幾年,都只能接觸到自己手上的一小塊工作,不斷重複,努力提升。


比如,寫文案的,長年累月追著各種熱點寫文章;做渠道運營的,風雨無阻地盯著各個渠道上線廣告;做開發的,也只能接觸到某個具體的系統,持續不斷地進行優化……


你之所以覺得在大公司工作起來非常順暢,是因為大公司通過一套完善的制度或流程,幫你解決了各種可能遇到的難題。員工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執行,就能把事情完成得不錯。


但這並不代表,當你自己出去面對問題時,也能做得很成功。


用軍隊的話來比喻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作為千軍萬馬中的一員,平臺缺少了你,馬上能找到別人填補上去,而你一旦離開了平臺,是否還能複製以往的成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所以,當你想從大公司跳出去時,應該認真評估一下自己的能力:


拋開大公司光環的加持,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我是否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什麼人脈和資源是我擁有的,而不是平臺賦予我的?


畢竟,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你在以前公司積累的內在的東西,包括你個人的能力、有什麼資源、能給公司帶來什麼,而不只是大公司的光環。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03

有能力才叫跳槽

沒能力叫“跳坑”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剛工作一年多的算法工程師,接到一個40萬年薪的職位,因為薪資實在太誘人了,他絲毫沒猶豫就去了,結果2個月後被公司辭退。


為什麼呢?


因為他沒有達到一個薪資 40 萬的算法工程師應該完成的工作要求。


這份跳槽的經歷,對他而言,除了增加了一段短期的工作經歷,拿了2個月良心不安的高薪之外,沒有任何正向收穫,還要多花時間再找工作,這損失的時間和沉沒成本,是沒法估算的。


很多時候,我們跳槽都是因為想漲工資。


但另一個事實是,每個級別的薪資背後,市場都有相對應的工作期待。如果你不能滿足這份期待,那就自然會被淘汰。


這也是為什麼說,有能力時跳槽才叫跳槽,沒能力反而會變成“跳坑”。


所以,不管你最後決定跳不跳槽,修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最重要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修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

疫情時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沒能力叫“跳坑”


1、持續不斷地修煉基本功


這是最基礎的,但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不斷錘鍊你所在崗位的基本功,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這就是你自己的競爭力,誰都拿不走。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裡提到: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對於職場也是如此,只有持續不斷地付出努力,才能從量變到質變。


2、跳出螺絲釘侷限


在大公司工作,最怕的就是陷入“螺絲釘困境”。


如果你永遠只是一顆螺絲釘,那麼被淘汰的機率會很高,因為可替代性太強了。


要想跳出這個侷限,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拓寬你工作技能的深度,一個是拓寬廣度。


深度指的是,在你的主要業務上不斷深入。從只負責業務的一小塊,到獨立負責一個簡單的業務,再到獨立負責一個核心的業務,最後成為資深專家或者管理者。


而廣度指的是去拓寬你的技能樹。假設你是一個文案策劃,當文案做到資深的程度時,可以橫向發展一些其它技能,比如ps、活動策劃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