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Steven J. Heine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傑出大學學者和社會與文化心理學教授。

在文化心理學方面,曾經出版過多本多次再版的暢銷書,比如:

《Cultural Psychology》(Third Edi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Third Canadian Edition)等。

並於2016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在海因教授最新出版的圖書《DNA Is Not Destiny》(中文名:DNA不是我們的命運)一書中,他提到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參加實驗的學生分為了三組。第一組的同學讀到的是一篇關於肥胖基因是決定你的體重的關鍵因素的文章;第二組的同學讀到的文章內容講述的是你的體重將會在極大程度上與你的你的朋友的體重正相關;第三組的同學與此主題無關,只是一篇農業主題的文章。 此後,給每個參與實驗的同學一碗餅乾,通過對比測試發現,第一組,就是閱讀基因與體重相關的那一組的同學,吃掉的餅乾最多。

而事實是:我們的是否肥胖,是由很多基因共同作用,並且是與我們自己的日常經歷和外部環境息息相關的。

因此,海因給出的評論是:

“我們總會將DNA與命運搞混,我們更願意想象自己的基因是無法改變的。”“我們的基因有可能攜帶某種病症,但不是顯性的。”
——心理學家史蒂夫 · J · 海因(StevenJ. Heine) 《DNA不是我們的命運》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那些認可了自己是否會肥胖,是由“肥胖基因”這一單一要素決定的人,在飲食和運動,或者其他與之相關的選擇上,更加傾向於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於是,TA選擇吃的餅乾最多。因為TA選擇了認為一切從出生之時就已經註定,與自己的選擇毫無關係。甚至,在自己體重開始超標之後,還擲地有聲的說,你看吧,我早就說過,這是基因的錯,我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我就是那種喝涼水也會長肉的人

這心理學上,有一個與這種現象對應的理論,稱之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

這並不是一篇討論如何控制體重的文章,而是讀到這些文字後,讓我想到了與此類似的另一個概念,經常被人們認為是天性的特質:樂觀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有人說,樂觀,是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性格特質。在日常生活中顯現出這種人格傾向的人,被大家稱之為樂觀主義者。他們看到的是“還有半瓶水”的杯子,而不是“杯子裡只剩下半瓶水”;他們說,嘿,你看,我還有10塊錢,而不是說,倒黴透了,丟了10塊錢。

而其實,如同那些相信肥胖是由基因引起的人們一樣,那些相信樂觀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的觀念,其實一種誤解,一種被“自證預言”加持過的謬誤。

這些樂觀主義者給人的感覺好像TA們天生就是這樣,TA們一直就是這樣,從來就是如此這般的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一塌糊塗。但TA們遇到一些在外人眼中或許是負面的事情的時候,那些樂觀主義者,選擇從另外一些相對較為積極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於是,別人說,你看,我說他是個樂觀的人吧,他天生就這樣,所以這次他還是從樂觀的一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當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或許會冒出一個樂觀的念頭。這時,往往並不自知,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念頭是樂觀的。因為我們並沒有去考量這個念頭樂觀、悲觀與否,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是平和或者快樂的,這種愉悅的感覺並不易於讓個體產生主動的自我內視的趨勢。

而悲觀的時候則不同,我們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這種悲傷的感召下,人們往往會意識到此時的難受。於是乎,從意識上,我們好像感覺到了更多次的悲觀的感受。於是,不自覺地給自己扣上了悲觀主義的帽子。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然後,在一次次這種悲觀的意識出現後,悲觀好像寫進了我們的潛意識。一旦有不順的事情襲來的時候,這種悲觀情緒,很快的跳了出來。而此時,自己也意識到了這種悲觀的情緒,於是說,嗯,我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天生就這樣。

於是乎,一次又一次的,你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悲觀主義者。

以上的過程,好像將我們困入了一個無休止的,悲觀主義的棋局之中。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有人說,我喜歡當個精緻且有哲思的悲觀主義者,如同叔本華一樣,在悲觀中,找到了生活的本質與內涵。說實話,我的境界真的理解不了那種: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便空虛,滿足便無聊,人生就是在空虛與無聊之間徘徊。”深邃的感悟。

如果不想這樣,對於一個希望以積極快樂而面對這個世界的人來說,應該怎麼打破這種現存的抑或不自知的悲觀主義呢?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變化既快速又無常的世界呢?

篤信

你必須先相信樂觀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能力。這時,才有可能在選擇觀點的時候,多問自己一句,如果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觀點可以供選擇呢?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如果你沒有有創意的想法,僅僅是因為你以及習慣了沒有創意的方式。有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意識到創造性這一點時,就可以激發他的創意性。——《思考的藝術》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論,人們沒有樂觀的觀點,只是因為人們習慣了從悲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當TA意識到了樂觀可以培養,是一種能力而非天賦的時候,TA就可以開始有一些積極的想法了。

所以,一切轉變的開始,從你有改變的意願開始,是從你相信開始。其實,選擇相信樂觀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能力”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開啟元認知模式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在思考的時候,要時常學會問自己,是不是不樂觀了?是不是隻考慮到這件事情的負面影響了?這件事情從樂觀的角度上來看,有什麼沒有想到的地方?這些樂觀的積極思考產生的結論,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價值?

告訴自己樂觀是一種能力,自己正在培養這種能力的過程中,就算現在可能還是按照負面情緒在對待眼前發生的事情,但是,自己已經意識到了,一切就會有不同,未來的自己肯定會具有這種積極樂觀的能力的。

選擇

在選擇之前,我們要分清楚事實和觀點的區別。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觀點是個體對“事實”的賦予感情色彩的判斷。這裡的事實,指的是個體眼中的事實,是自己認為的事實。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從一個甚至很多個積極的觀點來看待同一個問題。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樂觀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相信未來會更好的態度,是一種相信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一點積極的效應的態度。

樂觀不是等待事情變好,而是相信自己能夠做得更好。——比爾 · 蓋茨 2014斯坦福畢業禮上的演講:《樂觀不是等待事情變好》

樂觀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會去選擇通過行動來改變點什麼,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事情發展的走勢,並且在未來某個時間,展示出不同。

另一個容易被誤解的地方是,外人往往認為樂觀的人不會產生負面情緒。其實,TA不是沒有負面的情緒,而是在負面情緒襲來的時候,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並且能很快的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收集世界正在走向更好的事例

比爾 · 蓋茨每年底都會記下當年最容易被大眾忽略的好事。

對於 2014,他列出的好事包括:連續 42 年,兒童死亡率下降;年新增艾滋病感染後接受治療人數,超過年新增艾滋病感染人數;輪狀病毒疫苗被更多孩子使用;新結核病治療方案獲得突破;尼日利亞對小兒麻痺症的抗爭幫他們抗擊了伊波拉病毒。

這些世界正在走向更好的例子,可以給自己以希望,當面對暫時的不順的時候,從心底相信未來會更好。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在我經常跑步的地方,一條馬路邊上,有幾個垃圾箱。就是那種敞開式的,大鐵箱子。清潔工會將從旁邊小區裡收集來的垃圾先歸集到這裡。夏天,跑步歸來,經常可以看到從這個垃圾箱裡流淌出來黑綠色的汙水,惡臭四溢。這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種垃圾的收集方式還是那麼落後?為什麼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人類可以登上月球,卻依然忍受著這樣的一個簡單的垃圾問題?科技的發展是否普遍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一種沮喪的感覺頓時在身體裡瀰漫,似乎身體都變得更為沉重,甚至有點不想再繼續跑下去了。

就在此時,平時鍛鍊的樂觀的能力適時的發揮了它的作用。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我告訴自己說:不應該是這樣的,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一定是在向前走的,一定有哪些我沒有考慮到的事情。

於是,想到了小米的例子。小米手機,便宜的價格普及了智能手機的應用,幫助了移動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步伐。

然後,自己開始將想法聚焦在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上:

1、餐廚垃圾處理機,如何普及?如何降低價格?如果變成標準配置,是否可以減少?2、新型小區的建立,如何使得垃圾回收更及時,更有效,更清潔?3、家庭垃圾分類:我們現在將其複雜化了,所以很多人沒有進行分類。是不是可以簡單一點,分為可以賣的與不可以賣的?4、設計一個家庭垃圾桶,帶有壓縮功能,下面有一個抽屜一樣的收集水槽,將擠出的水倒入馬桶中,或者直接接到下水管中。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從某種程度上,這個一開始讓我感到厭惡,讓我對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進程產生懷疑的事情,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也有了讓自己產生了有所改變的意願,最後,甚至想出了一些或許還有那麼一點價值的點子,最後還有點小激動呢。

哦,對了,那天跑步的成績打破了自己最好的記錄呢。

以上。

樂觀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