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越小的孩子越像個“小野人”

最近,鄰居快被她家的小姑娘折磨瘋了,事情是這樣的:

  • 小姑娘20多個月,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最近因為疫情一直悶在家裡,呆的煩躁了,想要出門玩。
  • 她媽媽懂得一些育兒的知識。很耐心地給小姑娘解釋:“外面有很多看不見的小病毒,會讓你咳嗽、生病、打針。”還經常想辦法轉移她的注意力:“我們一起來玩你最喜歡的躲貓貓好不好?”經常和小姑娘共情,表示理解她的想法:“我知道你很想出去玩,但是……”
  • 然而,這種充滿愛意的話語和表示尊重的方法依然沒有打消小姑娘的念頭。因為一直不能出去,小姑娘鬧的更兇了。看著她的哭鬧,媽媽已經完全放棄了!

育兒書籍中常說:“要哄好鬧情緒的孩子,就要先於孩子共情,然後描述孩子心中的感受,再溫和地糾正他們。”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為何對付大孩子的交流方法,對小孩子沒用了?

幼兒期的孩子可不是大孩子的縮小版。他們的大腦完全比不上大孩子的發育,沒有辦法安靜在那聽你說,無法理解你的說法,更不會控制情緒和脾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不是你講的不對,而是你說的孩子還聽不懂。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為什麼越小的孩子越像個“小野人”

⒈大腦發育的不平衡決定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一個成熟而穩健的大人那樣,可在他們這個年紀是不現實的。

從出生開始,負責本能的下層大腦就很活躍了,而負責思考、情感的上層大腦還要走過漫漫長路。

幼兒時期的孩子思考時,用的多數還是自己的下腦,憑藉自己的本能發洩自己情緒,所以,會出現很多惱人的行為。

冷靜思考、認真分析、控制情緒等這些行為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

⒉語言能力發展不成熟,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還不成熟,不能準確描述自己煩躁的心情,所以只能用自己非語言的交流方式,比如:大喊大叫、跺腳、哭鬧、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⒊發脾氣是他們可以快速運用的方法

控制脾氣需要練習,而發脾氣不需要。這一點對於大人來說也是如此。當“爬蟲類”腦佔據上風,不假思索的怒火就會噴薄而出。

更何況發起脾氣有時候也有用。當孩子一發脾氣,立刻可以贏得家長的關注,父母會急忙趕來,這樣就可能實現自己的心願。當心願的確實現了,孩子會更加運用這種方法。

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個性不匹配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發展節奏,更有千差萬別的個性氣質。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徵,只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來。

例如:一個急性子的媽媽,很有可能會經常吼叫“慢性子”的兒子。然而即便父母和孩子的個性相同,有時候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比如,一個固執的家長和一個固執的孩子。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藉助"紅綠燈"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

"紅綠燈"法來源於《卡普兒童行為手冊》一書。在書中指出:

希望孩子繼續做下去就亮綠燈(前進);對於困擾你的行為就亮黃燈(提醒);如果是完全無法接受或者危險的行為,就趕緊亮起紅燈(馬上停止)。

就像交通規則一樣: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請等一等。

●鞏固綠燈行為,打好人生底色

前蘇聯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裡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良好的行為讓孩子一生受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大部分精力應該放在孩子的良好行為上,以良好的行為激勵孩子的自信,更令孩子能積極面對自己的不良行為。

所謂的綠燈行為包括孩子已經養成的比較好的行為,包括孩子已經改進正要養成的好行為。那麼如何鞏固孩子的綠燈行為呢?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關注孩子的好行為,並稱贊它

對孩子的一言一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要知道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他的“偶像”,被自己“偶像”關注是多麼興奮的一件事情。

  • 我們可以:靜靜坐在孩子身邊,饒有興趣的觀察他,當他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豎起大拇指為他較好。
  • 還可以一邊看著孩子,一邊描述他的好行為,並稱贊。露出驚喜的表情,親切的撫摸孩子,點頭表示認同等等。

②在手上做個記號

兒童發展專家芭芭拉·霍德華建議,在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之後,不妨在他的手上畫個記號,作為鼓勵。

這一點和幼兒園老師給小朋友貼貼紙是異曲同工,為了得到小貼紙,孩子們都認真的表現。還會比一比誰的貼紙多,適時讓孩子再回想一下得到這些貼紙的好行為,就會不停提醒幼兒他們做得多麼出色,以達到鞏固行為的目的。

③枕邊蜜語

對於孩子來說,最甜蜜的莫過於睡前的一段依偎在一起的時光。在這段時間裡,父母可以誇誇孩子今天哪些做得比較好的,然後展望孩子明天他還會做哪些好的事情。

比如:今天你整理了小書架,幫了我大忙。我想明天你還會幫媽媽的忙,我真期待呀。

枕邊蜜語讓孩子覺得自己聰明伶俐,又備受關注。能鞏固他的行為,增進親子關係。

④和別人“閒聊”孩子的優點

可以和朋友,也可以和孩子喜歡的玩具,然後一起閒聊,故意大聲說出孩子的優點,好讓孩子聽到。

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更傾向於偶然聽到的內容,效果要比直接表揚好很多倍。

  • 隔壁小姑娘的媽媽閒聊過:“孩子大了,摔倒了也沒哭,多勇敢!”雖然媽媽是跟我說的,但明顯看見小姑娘美滋滋的表情。然後在外面玩的這段時間,小姑娘即便摔跟頭了也不哭了。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改善黃燈行為,向著更好轉變

黃燈行為是孩子惱人的行為,和一些時好時壞的行為。

比如,孩子非要買一個玩具,考慮到家裡有不少的玩具,你拒絕孩子的請求。孩子出現胡攪蠻纏的行為。但有可能同意不買玩具,但一路哼哼唧唧的。

這時,要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心情。

孩子還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情,也不能精準的描述。家長需要用簡潔的話語重複、回應孩子的心理感受。先認同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挫敗感、失望、還是疲憊等。

其次,說話的方式比內容重要。

大部分家長在遇到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總傾向喋喋不休。但是當面對一個心煩意亂的孩子時,長篇的說教讓他聽不懂,也聽不進去。與其這樣,不如簡單的重複,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

當孩子冷靜下來,其他的方法就派上用場了。

最後,不提供要求,提供選擇

著名作家Dr. Kenneth Ginsburg曾經說過:“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能幫助他們,但是給他們演示什麼是對的卻很有用。”

孩子喜歡自己做主,喜歡自己做選擇。每天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這樣一來當需要還聽從指揮時,他也會更加服從。

所以,當孩子要玻璃杯裝水時,與其強硬的命令孩子不要用玻璃杯,不如讓孩子自己選擇是用有超級飛俠的卡通杯,還是有小豬佩奇的卡通杯。

●禁止紅燈行為,設立教育的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嚴重犯規的行為會收到紅牌的警告,像足球比賽,商店經營等。

而孩子的一些行為,像:做危險的事情,打架、撒謊、等惡劣的行為也需要家長及時作出反應,給予紅牌的警告。

①最後的警告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惡劣行為,不妨先口頭警告一下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孩子平靜下來。

比如,你的孩子非要在凳子上跳來跳去,這樣做很危險。這時,你可以先緊蹙眉頭,一邊搖頭一邊說:“別這樣!”若是孩子不聽,可以變得嚴肅起來,然後堅定的告訴孩子:“不行”。並配合數到3,留一些時間給孩子想一想他是立刻停止他的動作,還是準備接受下面的懲罰。

一旦孩子停下來,表明孩子原因改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又可以用綠燈行為的鞏固來獎勵孩子。

考慮年齡特點,給孩子的行為劃分“紅綠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


②去冷靜一下

當口頭的警告也不能讓小傢伙停止他的危險動作,這時候帶他找個地方冷靜一下。

你可以讓他自己走回房間,也可以抱他去房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一個人呆上一會。直到他不哭鬧了為止。

在他安靜下來之前,不要和他說話,也不要對他的言行有任何的反應。什麼也不問,什麼也不說。這樣的態度告知孩子:父母不喜歡你的行為,時間長了,孩子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③禁止某些權力和要求

在《如何養育男孩》這本書中作者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他的棒球帽,就連午睡的時候也要帶著她。媽媽的目標就是這個棒球帽。當男孩欺負妹妹或者朝媽媽扔玩具時,媽媽就會摘下他的帽子,男孩就會哀求媽媽把帽子還給他。媽媽則明確表示,你做這樣的行為,我就拿走你的帽子。

這麼做完全沒問題,用這些有效的實際行為向孩子表達做錯事的後果和懲罰。當他表現不好,就會失去一些東西和權力。當他表現又好了時候,這些東西會再次回來。

5歲的孩子儼然是個小大人,但是1歲多的孩子這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所以家長需要一個新的視角觀察自己的小嬰兒,找到養育他們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