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姑苏讲堂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一定给出了很好的青春期教育的指导。我这里推荐一本很好的书

《解码青春期》,里面非常详细地给到如何做好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身亡的是孩子,如果孩子已经17岁了,虽然没有成人,但是我不相信对于生命的可贵没有任何概念。

能够让一个17岁的孩子在5秒钟内做出决定,放弃自己从母胎出来最为珍贵的生命。估计,这个触发孩子自杀的按钮应该不是普普通通的,而是原子弹级别的

母亲的两句话就是这个原子弹级别的按钮开关。很多自杀的人都是在情绪走到极端情况下的最终释放,也就是生命的付出,那么母亲的两句话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断一下,在这根稻草之前,孩子身上已经累计了大量的负面能量,直到这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母亲的两句话,生命的付出就是最后也是最大的代价

可以猜想一下这位母亲到底之前做了什么。其实可以大胆猜测,母亲一定做了大量的叠加负面能量的事情,比如,伤害孩子的言行举止。

最伤害孩子的就是暴力语言,每一次对孩子的暴力语言,比如指责,谩骂,贬低,批评,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推离自己越来越远。

暴力语言最直接地就是损耗孩子的整体自尊系统的能量。什么是自尊系统呢?简单地理解,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只有人类才有尊严的概念和自我感知力,这个感知力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在一个社交关系当中存在的价值感。

那么,当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溃了孩子自尊体系,或者说彻底耗尽了孩子自尊系统的能量以后,孩子的行为就是关机,因为孩子潜意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做人的价值了。

既然生而为人,又不能为人而生,活着就失去意义了,那么自杀是最后的解脱,或者说是人生的使命和意义的终结。那么,对于母亲来说,不知道会不会去思考一下自己都对孩子做了什么,生命是孩子的已然逝去,连给你教育的对象都没有了,还谈什么青春期教育。

谈青春期教育,不如来探讨一下母亲的自我教育。母亲的两句话大胆猜测应该也是原子弹级别的,那么好了,这么大能量级的话怎么能够说得出口呢!

原因很简单,被自己的情绪掌控,也就是说,母亲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是体内的动物本性在掌控,而不是人的本性。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激发了母亲的动物本性。

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这只是诱因,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还有人性的那一面,那就看人性和动物性在诱因之下谁说了算了

先不说这位母亲懂不懂青春期教育,如果掌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不足,动物性占上风的概率就极高了,那么好了,每一次动物性的情绪发泄,都是消耗掉孩子的人性的能量

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是要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好好去刻意学习和练习的。这个问题的回答除了说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好好探讨一下家长应该如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越趋向于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在全人系统的指挥下,情绪管理的能力不会低的,因为情绪管理本质上就是人性驾驭体内动物性的能力

作为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执行科学的教育青春期孩子理念和方式方法。这就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更新教育领域知识#


榕树说教育


昨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一时之间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种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极,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体会到那位妈妈那一瞬间无助、懊悔、崩溃的感觉。

我们还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孩子上职高,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批评了几句而跳桥身亡,当然这些情况也是网上的消息,真实性也得不到保证。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从孩子拉开车门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行为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的积蓄已久的情绪的爆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种子,只是谁都不自知而已。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认真去学习的事情。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我谈一谈我的经验。

首先,作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珍视生命既是对父母亲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人只为自己活着,那是很自私的表现。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不能拿放弃生命作为要挟父母的筹码。

其次,作为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代替孩子做选择,更不要打着“父母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无视孩子的感受。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左右孩子的行为,而且还想当然地觉得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自己的经验或教训,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有时候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墙壁是必须要碰的,有的教训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来的。所以,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为父母要学会倾听,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认可他的想法,他并一定非得要去怎么做,只是想单纯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况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未必就没有道理。因此,我觉得要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深切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真正的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于放手,不要总担心孩子会出错,在错误中成长,不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我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肯定这对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种种龃龉,这种争执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们在指责这个孩子“玻璃心”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了这样。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是他的原生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我们都在关注家庭教育,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件事上,又该做些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谈


简单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将车停在了一座高架桥上。从视频中看,是停在了由右向左数第二条道上,当时车辆都行驶很快。先是母亲从司机位置下来,然后刚进入司机位置几秒钟,车还没有开动,坐在司机后面位置的孩子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他母亲也下来追赶,到底迟了一步,没有能够抓住。这个孩子纵身一跃,跳入桥底。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但是,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据其母亲介绍,这个孩子是某职中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白天和同学闹了点矛盾。在车上其母亲批评了他几句,这个孩子就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母亲急忙出去追赶,但是没有能抓住。

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天类似学生跳楼的事例确实太多了,让人感到很是惋惜。本是花样年华,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却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给家人带来无穷的伤痛,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将这些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断送了,难道他们的生命就抵不过母亲的几句唠叨吗?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首先,缺乏理想的人生是黯淡无光的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很多的孩子没有理想,小小年纪却成了行尸走肉。过一天算一天,并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成功的喜悦,也没有累并且快乐着的奋斗历程。这样的孩子思想会极其简单,无非就是索取和享受。在他们的心目中,凡是需要脑力或者体力做的事情,都是给家长或者老师做的,吃和玩以及花钱才属于自己。

这样的孩子生活得简单而空虚,是没有真正的欢乐的。他们可能玩游戏的时候,也会哈哈地笑,也会一边玩一边嘴里说着“我草”之类的简单词汇。但是,他们其实是不快乐的。一旦离开游戏,就像大烟鬼的烟劲过去了一样,真的就剩下一坨肉了。

第二,家长的不良情绪会起到传导作用

问题的孩子,往往来源于问题家庭。如果父母工作积极上进,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那么这些好的方面就会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一定健康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吊儿郎当,夫妻反目,整天摔盆子打碗,与邻里不和,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首鼠两端,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就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的三观。这样的孩子,如果生来没有巨大的纠错能力,那么,他一准会让你给毁掉的。

第三,网络游戏对孩子产生毒害作用

网络游戏,绝大部分都是消灭生命的游戏,那是视生命如草芥的。在游戏里,生命是最不值钱的。消灭完了,可以使用游戏币买,然后再消灭。使得孩子们可能对虚拟中的生命与现实中的生命难以区分。出现自杀和他杀就像喝一口水一样的简单。去年,不是发生了一起12岁的少年杀死自己的母亲后像梁山好汉那样不慌不忙的离开的情形吗?

我就想出这么多了,朋友们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就写在留言区讨论吧。


爱河北人


昨晚看到视频,很震惊,为生命的脆弱,母亲的悲伤。

视频中,一辆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间,一位孩子打开车门下车,向路边跑去。母亲随机下车追出去,但已经晚了,孩子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跃下,母亲懵了一下,往桥下看了看,然后悲痛欲绝。




车停在马路中央,打着双闪,说明孩子在跳车之前,这位妈妈有意识停车,我逆推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

孩子: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妈妈: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错了吗?

孩子: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妈妈:行,你给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车,让我下去!

妈妈打开双闪,停下车。

孩子很绝望,他愤然下车,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眼泪,毅然决绝地跳了下去。



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决绝地跳了下去。连给自己后悔,给家长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如果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针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这样沟通:

1.接受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当孩子心情不畅,情绪不佳,与他人发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对错,到底怨谁,谁的责任。然后试图说服孩子,但情绪的产生从来就不是以对错来左右的。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疏导,更不是说教,当一个导师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个倾诉的伙伴,找一个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夜曾经这样过,正如,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难过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也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你的悲伤会马上减轻。同理,如果父母此时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也曾经和孩子有过一样的情况。孩子马上会安静下来,心里会好受很多!

2.举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事例。当孩子接受了你之后,你要将话题继续下去,举一个自己绷劲个他遇到的类似的例子,你们的谈话正在深入,如果这位妈妈对孩子说:我学生时代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一个同学……我相信孩子会很认真地倾听你的过去,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慢慢平稳。这时,你可以进行第三步

3.征询孩子的意见,倾听他的看法。可以闻讯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密室怎么打算的,人真倾听孩子的看法这时孩子已经由情绪的发泄者向解决者转变。思维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开始替对方着想。

4.与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决办法。父母根据孩子的意见,商量式的参与意见,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决办法,比如,面对和同学闹矛盾这件事,到底是和好还是高速老师,告诉对方家长,还是冷处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帮助了孩子,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来复述一下这种沟通方法:

1.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2.举自己的事例,现在孩子的一边。

3.倾听孩子的心声,征询孩子的意见。

4.共同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

看到这个视频,看到孩子的决绝,和母亲的悲伤。我泪流满面,深夜,我发到班级群中,警示家长。





我们总是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强调对错,分出输赢,并以说服改变对方为自己的胜利。其实,在生命面前,对错并不重要,也无所谓输赢。搁置对错,放下输赢,别总是想着说服对方,改变别人,其实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应该持证上岗的一个角色,但我们往往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上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没有给我们太多磨合的机会。

愿永远母慈子孝,愿事事安好!


语文在线


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岁孩子跳下高架桥,母亲顿首捶足之痛

从网上看了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一共就几十秒,但却记录了孩子跳桥的全过程,仅仅5秒钟,他就选择并且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它反应的迅速快捷,他的母亲努力去抓它,但是没抓住,同时在视频里也看到了他的妈妈顿首捶足之痛。



据网上的消息,是因为孩子和同学拌嘴,做母亲的说了孩子几句,孩子一生气就从高架桥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时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这件事。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现在上学前班,刚刚过了7周岁。每次和孩子做游戏或玩的时候,我总是故意输给孩子。想让孩子通过赢获得自信。但现在看来,让孩子一直赢,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于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游戏的时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赢的局面,我也让孩子体验了几次输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赢,不喜欢输。但出身社会,其他人能让着孩子吗,孩子能赢得所有人吗?孩子难道不会有输的时候?老是赢,还能输得起吗?

那天在网上还看了另一则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比母亲都高的男孩子对母亲进行拳打脚踢,而母亲则默默的承受着。孩子有错,难道仅仅是孩子有错吗?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正向鼓励教育,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有的。



相对于这个17岁的少年,其父母对其的挫折教育是失败的。小的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了就更难了。

面对17岁的孩子,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强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只能先顺应孩子,之后再通过恰当的契机,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突然间想到,家长一味的溺爱孩子,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戒权的缺失!


晓晓笔记


可惜了,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长大的孩子。

母亲与儿女是世间最亲的,不仅是母亲怀胎十月产下孩子,而且母亲陪护孩子长大的时间比父亲的陪伴还要长。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豪杰,谁不是对母亲尊崇备至。

长大后,父亲可以成为朋友,但母亲永远是母亲,在母亲面前,儿女多大依然是孩子。

大费周章,无非为了说明母亲是管教孩子的最直接的责任人。

管教得当,孩子会顺顺当当成长,健康快乐且有正确的指引。

但也有所谓的慈母多败儿之说,毕竟过度的溺爱、骄纵反倒会害了孩子的成长,致使误入歧途而不知返。

譬如最著名的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作为引用:

孟母三迁,说的是母亲为了孩子成才而不惜三度搬家;

小时候偷邻家田里的菜,长大偷牛,最终被问斩,这也是母亲败儿的教训典故。

回归正题。

因和同学发生矛盾,母亲斥责几句,孩子便寻了短见。

唉,自尊心强盛到令人无法直视。

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偏颇,因为这么强烈的自尊心并非一日养成,而是长期积累形成。

所以适度的挫折教育应该是需要的,否则即便没有这么一回,日后也保不齐哪天自尊心遭挫依旧发生悲剧。

强悍的自尊心理应是骄纵造成,几乎是平日里顺生逆死的跋扈,容不得、听不入任何逆耳之言,心态之脆弱,报复手段之极端真是无法言语。

因此,个人浅见是不能骄纵孩子,寻常日子该给些挫折教育还是应该给予,至少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骄悍是行不通的,激烈手段是没法达成目的,学聪明点,适度的柔和更符合自身发展。


鸿哥iouyh福小铺


发生这样事情的家长,不仅仅是心痛和懊悔,简直是痛不欲生。

这个少年的跳楼,绝不仅仅是母亲批评两句就终结自己的生命,义无反顾的,跳下去结束是自己的生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以看到这种语言的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多么的大,孩子最终无法忍受这种语言的伤害,而选择自己,走完人生。

青春期的孩子怎样教育好呢?

现在的孩子,思想都比较丰富,感情比较细腻,而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不得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孩子身上,培养孩子成才,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孩子的成绩好一点。

中国的父母,本身自己的工作压力就非常的大,而看到孩子,尤其是家长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乡差距又那么大,所谓恨铁不成钢,焦急了,于是,不会去照顾孩子的心理,甚至也不想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味的去让孩子学习学习,在学习。

还有这样的家长,就是曾经自己没有去上过一个大学或者是上过某一个大学,而耿耿于怀,于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想一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的压力得多么的大。

就即使这样的压力,家长觉得孩子还不够努力,家长还是在语言的暴力来批评孩子,而无法去观察孩子细腻的内心变化,从此让孩子跟家长,有了一个非常大的代沟,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谈心里话,而家长却越来越感觉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长此以往,这样的矛盾激发之后,才会有这样的噩耗。

虽然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孩子健康的成长,才是关键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但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孩子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人生。


陪着孩子一起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灵越来越脆弱,遇到一些自身无法承受的伤害和委屈就一时冲动选择自杀。其实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都是受到太多西方文化影响,觉得教育孩子不可以打,不可以骂。喜欢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交流,其实这是错误的,至少这不适合中国人。父母,就应该有父母的样子,怎么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你就那么缺朋友吗?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要树立一个父母形象。而不是朋友的关系,如果是朋友他总有一天可以不听你的,当他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母亲,带个小孩整天都是一路唠唠叨叨,苦口婆心的用普通话教育着,这个不可以哒,那个不对的哦,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孩子。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恶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因为忽略了人性的弱点,你对孩子一直处于温和耐心的教导,突然有一天他在外面受到欺负,从来都没受过这么大委屈,肯定接受不了。然而作为父母遇到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处理的很好,情绪激动期间也不受控制,不能再像往日那种温和态度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就觉得落差太大,一时间是接受不了。就像一个男人对女孩子一直非常好,突然有一天不好了,女孩子就会感觉很难接受。你每天给他一颗糖,突然一天不给,他会恨你,这就是人性。父母要树立榜样,原则性必须严格执行,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首先要让他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害怕被父母知道,肯定挨揍。而不是让孩子觉得,今天打架被人欺负,我告诉父母,你们死定了。然而如果是以前的父母,不管谁对谁错先各打五十大板,你把孩子打一顿,骂一顿,之后再教育他,安慰他,甚至奖励,他会觉得感动,也会更加听话,这就是人性。如果你常年累月都是不打不骂,有一天你骂了,他就受不了选择自杀。中国现在年轻父母学了点西方的教育,但是又学不全,自己又是传统教育出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只是我们没去学习,其实父母在孩子面前,真的不需要说太多,你认真想想你们小时候,父母那样的教育方式,做错事一顿打,一顿骂,你们现在却非常孝敬父母,起码当年没有跳桥自杀。


一千零一夜1991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母亲绝望的跪在地上抱头痛哭的时候,绝望、无奈、伤心·····我想这位母亲可能一瞬间也有跳下去的冲动。

回头想想,只能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怎么教育孩子,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17岁的孩子,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这么脆弱,肯定与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我觉得这几方面一定要注意

1.过多的批评

很多父母当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不问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特别是一些平时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一出现就是批评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见面,批评就在饭桌上进行。

试想,这样批评孩子有用吗?孩子能虚心接受吗?孩子会去改正吗?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记住被批评了,至于为什么,孩子不一定知道。

况且,经常性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2.过多的唠叨

孩子犯了一次错,父母一想起来就是一顿唠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认为只要多次的唠叨才能让孩子记住,事实上,多次的唠叨只能让孩子更烦,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

我们想一下,我们和别人聊天,每次聊天对方都要提起上次说过的问题,你会继续再和他聊吗?我想肯定不会。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唠叨。

3.过分的溺爱

“小皇帝”“小公主”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了,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能做,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的人要迁就着你,孩子稍有不满就大发雷霆,这样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说教育孩子,我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发现孩子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唠叨孩子。


然规教育说


今天学院班会课布置的主题是学校安全教育,我就将“2019年4月17日21点58分,上海一位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的事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看看同是职校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下面我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希望为人父母的能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同学A:我觉得这个跳桥的同学抗压能力太弱,父母批评一下,就寻死觅活的,自己做错了,就要接受后果,包括父母的责骂甚至打。

同学B:我觉得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在学校打架是不对,估计自己也认识到错误了,为什么家长还要一直去数落、批评呢?谁不犯错呀,父母把我们养大,大不了我把命还给你。

同学C: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也有十六七岁了,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是要面子的。父母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很没面子,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来。

同学D:同学做事太冲动,太没有责任心了。父母批评也是为了自己好,有错误必正就好,何必去跳桥,要知道父母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这么冲动自己死了,何以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子女是父母将来的依靠,自己死了,父母将来怎么办?

后来对此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同学对生命不珍惜,我以一个父亲的角度说说父母的感受。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只有你们这么一个孩子,就算是有两个孩子也是一样,你们是他们的依靠。跟健康和生命比起来,什么学习成绩和荣誉等等都往后靠,当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这些东西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每个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你一个人,你还属于父母,他们养你长大,你要陪他们变老。你是他们将来的依靠,你不珍惜生命,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因此我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安全教育PPT文件,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出现影响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因为生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