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王惠然,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柳琴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珠海市文联顾问、珠海音协名誉主席、中国琵琶研究会理事、香港新声国乐团顾问。多次出任全国和国际大赛评委。

半个世纪以来,王惠然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乐改于一身,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上作出很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王氏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成果,获最高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三等奖。开创的柳琴艺术,创作的一大批柳琴曲,出版的柳琴演奏教材和音像制品,为音乐院校开创了一门新的柳琴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柳琴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被誉为“柳琴之父”“柳琴引起世界注意的第一人”。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五月初,安徽艺术剧场上演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演出。在这场演出背后,能够看到柳琴艺术是如何有力地在中国民乐史上书写下一笔笔的“横折撇捺”;能够听到一位老人如何为柳琴事业躬行、奉献一生的心声与承诺。音乐会的主题词是“传承与创新”,精选了“中国柳琴之父”王惠然所创作的多首柳琴作品。当《毕兹卡欢庆会》《蓝海之梦》《春到沂河》《江月琴声》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时,音乐带着每个人重走了一遍属于柳琴的六十年改革发展之路,更是回顾了王惠然一个甲子的柳琴改革、创作、传承、创新之路。这一路有喜有乐,有苦有甜,有坎坷有坦途,有感慨有思考,更有王惠然于柳琴、于民乐的一片深情。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一)三弦高音柳琴

1958年之前,柳琴还仅仅是作为柳琴戏的伴奏乐器而存在于戏曲舞台之上,让柳琴从依附于其他曲艺并仅用于伴奏的弹拨乐器成为独奏乐器,从名不见经传的弹拨乐家族中名声高涨,王惠然的的确确是让柳琴这匹民乐“千里马”声名大振的“伯乐”。就在1958年,王惠然在临沂的一次演出中与柳琴“相遇”,他被这个人们称之为“土琵琶”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打动,“当时的柳琴是两根弦、七个品、一个半八度,右手带一个竹筒套,演奏风格非常别致。”回忆起自己初见柳琴时的情景,王惠然仍然语透激动。在那个中国弹拨乐急缺高音乐器的时代,柳琴如此不经意的出现成为它在王惠然民乐世界中的第一次“亮相”,更成为王惠然改革柳琴的最初动机。同年,王惠然和同事在徐州乐器厂的协助下,中国第一把三弦高音柳琴诞生了!提到三弦高音柳琴的改革过程,王惠然回忆:“快速接弦法的熟练掌握十分关键。当时,柳琴一般使用易断的丝线,演出过程中,断弦的‘意外’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惠然曾多次跑去青岛买各种各样结实的尼龙弦(钓鱼使用的一种弦),后来由于尼龙弦发音音色暗淡、不够明亮,王惠然又尝试用钢丝弦代替,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材质和音色问题。改良后的柳琴增加第三弦,有效扩大了柳琴音域;同时将七个高粱秆的品换为竹品,增加了耐磨度和明亮度。此外,王惠然在面板上开了音窗,如此一来,柳琴的发音更显敏锐。在演奏技术上,王惠然也有创新,他将之前柳琴演奏的柳琴套改为三角形拨片,丰富了柳琴的演奏技法。三弦高音柳琴的问世预示着柳琴音乐表现力上的丰富、音色上的多元、音量上的扩大以及演奏技巧上的完善。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原始民间双弦柳琴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改革后的三弦高音柳琴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改革后的四弦高音柳琴

为了推广三弦高音柳琴的演奏,务必要有新作品出现。《银湖金波》(1960)便成为王惠然打响柳琴改革的“第一炮”。在1963年“前卫”民乐团进京汇报演出中,柳琴齐奏《银湖金波》反响极大;1964年,在《东方红》大歌舞的演出中,两百余人的大乐队使用六把穿透力极强的改革柳琴演奏,又掀起一股属于柳琴艺术的高潮。小小的柳琴竟然在王惠然的改革和创作中首次在众人面前展现出它独特魅力,也让众人从此对柳琴这件乐器刮目相看。

(二)四弦高音柳琴

在三弦高音柳琴应用十余年时间中,王惠然发现,高音的完美解决并不能代替柳琴在音色上的完整性,低音不足成为柳琴音色的一大欠缺。于是,他便迅速投身于柳琴的第二次“改革”,将三弦改为四弦,音域扩增至四个八度,四弦二十九品的革新,使柳琴的音程与和声更加丰厚,在音色上也达到了高低音均衡的效果。此次改革后的柳琴称为四弦高音柳琴。作为四弦高音柳琴的第一首独奏曲,《幸福渠》的传播迅速而广泛;1972年,柳琴作品《春到沂河》的出现,成为柳琴走向世界的一大转折。从一件起初并不知名的戏曲伴奏乐器迅速成为被海内外所熟知的民族乐器,被大家称为“土琵琶”的柳琴终于名副其实成为“民乐珍珠”“乐坛奇葩”,“土”只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前奏和沉默。在1988年全国乐器改革评审会上,柳琴改革获得了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柳琴教育也开始逐渐普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相继建立柳琴专业,柳琴的学习者也日益增多。对于这样一份迟来的殊荣,王惠然至今都倍感珍惜:“柳琴改革的历程艰苦而漫长,正是国家的鼓励,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支持,乐器厂师傅辛勤的付出,才有了柳琴艺术的今天!”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三)柳琴作品创作与演奏技巧

一个乐器的发展不能缺少好作品,作品对于乐器来说是得力的助推和有声的宣传,更是体现乐器自身良好性能和丰富表现力的主要载体。王惠然说过,一首乐曲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梳理王惠然与柳琴作品的创作会发现,他所创作的柳琴作品全然可以代表柳琴在成为独奏乐器后在每个阶段的完美表现。被改编成弹拨乐组合的柳琴独奏曲《塔吉克舞曲》填补了中国民族弹拨乐缺少高音的空白;《春到沂河》成为柳琴普及的关键作品;《毕兹卡欢庆曲》成为柳琴展示协奏的第一首作品,后获得文化部文艺调演作品创作三等奖;《战士魂》是第一首柳琴表现部队战士生活的协奏作品,获全军文艺调演优秀作品奖;《江月琴声》则是王惠然柳琴创作的巅峰,一举拿得全国协奏曲大赛经典作品奖。王惠然的柳琴作品旋律优美,形象生动。杜庆云在文章《柳琴引起世界上注意的第一个人——记柳琴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中写道:“旋律美,形象鲜明,是他柳琴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作品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接受的重要原因。”【杜庆云:《柳琴引起世界上注意的第一个人——记柳琴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人民音乐》1987年第5期。】可以说,王惠然创作的每一首柳琴经典之作都记录着他在柳琴事业上的重要节点,记录着他创作紧贴时代步伐的初心,更记录着柳琴走向世界舞台的决心。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对于民乐创作,王惠然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旋律是中国音乐、东方音乐的灵魂

中国民乐重旋律自古有之,在节奏、速度、力度等众多音乐元素中,旋律是中国音乐最突出的特征,在民乐中更是如此。中国民族乐器个性突出,旋律是民乐最大的优势,乐器自身个性往往会加深大众对于某段旋律的印象,这是与西方交响乐一个重要区别。同时,旋律对于营造意境和塑造音乐形象十分关键。纵观经典民乐作品,无论是《十面埋伏》还是《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或是《潇湘水云》,哪一首没有充满东方智慧的意蕴与流畅委婉的中国音韵?近现代也有非常优秀的民乐作品,旋律优美也是它之所以优秀的主要因素。王惠然举例道:“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主题便是如此。厚重的旋律声线古朴沧桑,隐含着中华人民顽强的民族精神。而旋律正是构成这一潜在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因此,民乐创作一定要在注重旋律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和声、复调、对位、配器等作曲手段,如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民乐作品。“没有动听的旋律,人们就会远离音乐,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音乐,就不该抛弃旋律,而应该把旋律写得更新颖、更动人。”王惠然如此说。想必这也是作为音乐创作者心中时时刻刻装有人民的体现吧。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第一次指挥香港中乐团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八十年代前卫民乐团全军文艺调演演出大型作曲《战士魂》剧照

(二)生活,永远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不仅仅是音乐创作,文学创作、美术创作,一切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创作素材的来源,是创作经验积累的温床,更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王惠然所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春到沂河》,便与他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为了系统学习柳琴戏,王惠然深入山东临沂、江苏邳县以及徐州柳琴剧团,和民间艺人、剧团成员一同生活、一起排练、演出,虚心求教,学习柳琴演奏,搜集到许多曲牌和柳琴戏的其他资料,这个过程是他了解柳琴艺术的过程,更为他日后创作《春到沂河》提供了丰富的与柳琴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积累。加之有过水稻兵的经历,对于下地劳作也极为熟悉,最终促成这部优秀柳琴作品的创作完成。王惠然认为,任何单纯的创作技巧都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来得踏实和真实。

此外,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创作所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相比直接的生活经验,间接的生活积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也许是长期无意中的自身某些生活体验或是借助他人的生活体验,某一次创作过程中突然激发,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酿造佳作。但这都需要作曲家具备学习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对于所追求的创作风格和理念的统一性以及掌握创作技巧的熟练性,在适当时厚积薄发。灵感从来不是一闪就有,而是早已隐藏于生活对我们的每一次馈赠与打击、真实与残酷中。当时机到来的那一刻,它们便会如珍珠般洒落,待重新拾起,串成闪光的音符,连成优美的旋律。如王惠然所说:“灵感,其实就是生活再现的集中体现,是闪光点的召唤……任何时代都需要能够反映人民喜怒哀乐与真实生活的作曲家和作品。”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三)抓牢民间传统沃土

王惠然对传统从未轻视。“脱离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生存、发展。”优秀的作品要体现民族特性,是深深根植于民间这片沃土的。而存在于民间传统的传承更是民乐发展的重中之重。传承,是需要了解、熟悉、掌握中国各个民族文化以及多样的艺术形式。对于民乐创作而言更是如此。从江南丝竹到河北吹打,广东粤剧到山东吕剧……结构、板式、音调、韵味各有不同,只有建立在对其充分学习、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有持久生命力的佳作。

抓牢民间传统沃土是王惠然一切创作所遵循的准则,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民族风格尤为突出。他所创作的《柳琴戏牌子曲》得益于他长期对柳琴戏的学习;琵琶曲《江南三月》的创作离不开他年幼追随蒋玉泉、杨振言学习评弹的经历;《嵩山印象》的创作有着他为河南梆子演唱伴奏的经验积累……王惠然总结道:“只要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于民族民间,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就一定会创作出民族风格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来之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2018.05.03与夫人在音乐会合影

一位老人一把琴 一支妙笔一片情——王惠然的柳琴人生与创作感悟

△与女儿、柳琴演奏家王红艺

(四)贴近时代脉搏勇于创新

一直以来,王惠然认为,民乐作品的创作一定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这是关于创作理念的时代感、音乐语言的时代感以及思想内容的时代感。只有与这个时代有着紧密联系的作品才会被人民认可、大众喜爱,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推动中国民乐事业的发展。创新是每个时代都会提及和不可忽略的话题,民乐作品的创新更是日益备受重视。新颖的旋律便是创新,新颖的题材更是创新,而新颖的演奏技法也成为民乐创新的又一代名词。而创新不是炫技,王惠然再次强调:“一味模仿、复制、照搬,不顾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是写不出受人欢迎、流传百世的好作品的。”

小结

能够在民乐某一领域某一方向做到深度研究之人已然令人万分钦佩,而能在民乐——柳琴的改革、演奏以及创作上都能书写光辉一笔之人,更为让人心生敬意。柳琴的改革走过了一个甲子,王惠然的民乐创作也随之走过一个甲子,当初的柳琴少年如今已变为白发老人,如果岁月肯回首,不会改变的必是王惠然对柳琴的执着与热爱、奉献与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