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因疫情而带来的超长假期,让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最近妈妈群特别热闹。宅在家里,大家都有闲工夫聊天了。

“我家娃现在特别喜欢扔东西,我觉得对娃的抓握能力也是锻炼嘛,就没管,但婆婆每次都拦着娃,还要骂娃是小坏蛋,喜欢糟蹋东西,我都无语了。”

“我老公最近也老骂孩子,说孩子天天扯着嗓子喊,吵得他头疼,还非得说孩子喜欢尖叫是因为脾气不好。为了这个,我跟他吵了好几次,我说尖叫是孩子的天性,他还不相信。”

话匣子一打开,各位妈妈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像是敲东西、扔东西、爱尖叫等等的“小毛病”。

妈妈们觉得很正常,其他家人却觉得要矫正,但又讲不出什么道理去说服家里人不要管。

久而久之,自己也迷惑起来了,这些到底是不是坏毛病?孩子是有哪里发育不到位了吗?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其实,不用怀疑,也别惊慌,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小毛病”,不用管!

1、孩子喜欢敲东西?对他有好处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的手部动作的控制能力会进一步加强,从而会对敲敲打打乐此不疲,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制造声响的机会,比如敲门、敲碗、敲桌子、敲镜子等。

不少家长讨厌因敲击而发出的噪音,所以总是制止孩子。其实,敲打动作对孩子发育很重要!

他是在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动作与周围物体之间的关系:“原来这样做,它就会发出声音啊,真好玩!”

敲打物品,不仅对宝宝的动作协调发展有益,对大脑智力发育以及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也很有好处。

所以,当孩子敲敲打打时,我们不用管,要适度满足他。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像小鼓、钢片琴、沙锤等打击类乐器,当孩子敲打时,我们可以唱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儿歌,引导他配合节奏来敲。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虽然喜欢敲打是8-12个月孩子的天性,但有些敲击行为容易导致危险的后果,我们还是要给孩子划定可以敲击的范围。

明确地告诉他,玩具是可以敲的,玻璃、贵重物品不能敲,在家里可以敲,出门之后不能敲,因为会打扰到别人,外出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吸引注意力的小玩具,作为敲打的替代品。

2、孩子往外扔东西?捡回来就好

除了敲东西外,很多孩子还会喜欢往外扔东西。

6个月以后的孩子,特别喜欢往外扔东西,抓到什么就扔什么,乐此不疲。家里有些老人一看见孩子扔东西,就会马上制止,还责怪孩子调皮。

其实,孩子并不是在捣乱。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宝宝出生后,伴随着成长接触的空间越来越大,在6岁以前会持续进入一个“空间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他会通过嘴巴、手等身体各部位去探索这个世界,感知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空间关系。

6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出现扔东西的倾向,一直持续至3岁左右。

从最开始无意识地扔,到10个月后有意识地扔任何抓到的东西,再到2岁开始将扔东西当做一种好玩的游戏。

当孩子把东西扔到地上以后,咱们一般会迅速帮他捡起来。

在我扔你捡的过程中,孩子会哈哈大笑,表现得特别兴奋,这是他把扔东西当做和父母一起玩的亲子游戏了。

在这种积极的互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所以当孩子开始沉迷于扔东西时,不要盲目地训斥他!

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可以扔的物品,沙包、皮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重量、质地的玩具。

让他在一次次扔扔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不同物体的不同属性,并培养空间感。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在玩耍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一些规矩:

比如告诉孩子不可以扔易碎的、危险的物品;在游戏结束后把东西放回原处,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3、孩子总是在尖叫?这是一种练习

很多3-9个月的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尖叫,这是他练习发声的一种方式,当孩子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可能会兴奋地发出尖尖的笑声。

他听到自己的笑声后,被这个特别的声音吸引住了,觉得很有趣。

当他下一次咿咿呀呀发声时,可能想起了有趣的尖笑声,就又扯着嗓子尖叫起来。

他发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声音,能轻轻地咿咿呀呀,也可以大声地尖叫,会很有成就感。

有时候孩子尖叫,是因为他无聊了,想吸引爸爸妈妈的关注。

当孩子尖叫时,我们用温和、节奏慢的声音跟他说话,有可能会平复他的尖叫。或者把孩子抱出去散散步,让他看点新鲜玩意来排遣无聊。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4、每次走路都踮脚?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当初轩轩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我也因为她总是踮脚而焦虑,担心是不是孩子足底发育不好了,咨询过公司里的育儿专家后才彻底放了心。

对于学步期的孩子来说,走路踮脚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

1岁多的孩子,足跟肌腱发育不完全,没办法熟练的控制脚跟,维持身体平衡的本领也不成熟,所以刚学走路的孩子会自然地踮脚。

如果孩子已经两三岁了,还是总踮脚走路,那么家长需要排查一下,孩子是不是因为一时贪玩调皮,故意踮着脚走路。

如果孩子是习惯性脚尖着地,并且腿部肌肉紧张、跟腱僵硬、走路姿势不协调,那可能是由疾病引起的,这就需要去医院检查。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5、突然爱摸自己的私处?他是在探索呢

孩子探索自己的私处,是他对“性”认识的第一课。

当你看到孩子摸自己私处时,不要发出很惊讶的声音,也不要露出吃惊或者难为情的表情,更不能生气地命令“不许摸”,也不要说孩子“羞羞”,保持平常心就好。

因为孩子很敏感,能感受到你的细微情绪,像这样的负面反应会扭曲孩子对“性”的探索和认识。

当孩子表现出对自己私处的兴趣时,我们可以像介绍其他任何身体部位一样告诉他“这是宝宝的小鸡鸡”或者“这是宝宝的私处”。

摸摸他的手说“这是宝宝的小手”,捏捏他的屁股说“这是宝宝的小屁屁,我们要换尿裤喽”。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让孩子感受到探索自己的身体是正常的,帮他认识自己的身体。

如果孩子经常摸私处,也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递给他一个玩具或食物,多陪他玩游戏,让他把注意力从摸私处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6、孩子说话总结巴?别过度关注

孩子成长中会出现一个神奇现象,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词语、短句张口就来,2岁开始就突然变成小结巴了,一句话磕巴几遍才能接着说下去,让人看着就着急。

其实,说话结巴是很多2-5岁孩子学说话的正常阶段。

刚开始学说话时,孩子的认知能力还较弱,想说、能说的话都很简单,只是短词短语。

随着他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他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会跟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说话时一着急就容易结巴,情绪越激动,结巴得越厉害。

所以当孩子出现结巴情况时,我们要摆正心态来看待,

不用太担心,过一阵子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不要急着纠正孩子,也别拿孩子的结巴开玩笑,更不要过于关注。

孩子着急结巴的时候,耐心听孩子讲就好,可以温和地对孩子说:“宝宝别着急,慢慢说,妈妈爸爸听着呢。”注视孩子眼睛,让他看到你的鼓励。

爱摸私处、扔东西、尖叫……这6个“小毛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有时候觉得,当妈就像打怪通关,总有未知的难题等着我们解决。

怀中的小人儿,十天半个月就有新变化,当孩子出现了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时,大多数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我们安心等待,静待花开就好。

你家孩子有这些“小毛病”吗?留言区和大家聊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