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現在遇到的「問題」VS 更高維度的「風險」,你看到的是哪一層?


現在遇到的「問題」VS 更高維度的「風險」,你看到的是哪一層?

摘要:「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是由極客公園前沿社發起,面向早期創業者的孵化訓練營。在第二期「機遇與風險」模塊中,小魚在家宋晨楓作為飛行教練,從過來人視角進行深度分享:創業者會面臨哪些維度的「風險」,又該如何直面風險?

二戰陰雲籠罩之時,英國隨時可能被捲入死亡的漩渦,此時綏靖、求和的態度依然霸佔主流政壇。在這樣的至暗時刻,丘吉爾登上了歷史舞臺,堅持主戰,並且發出「永不放棄」的吶喊。

在受疫情影響當下,不少公司和創業者也正處於這樣的至暗時刻。在危機和風險面前,你會發出怎樣的吶喊?即便沒有突如其來的疫情,創業也是隻有三天好日子,危機和風險才是常態。

在「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第二期中,我們專門設置了「機遇與風險」模塊,不僅有學員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邀請到前沿社成員——小魚在家創始人 & CEO 宋晨楓作為飛行教練,從過來人視角進行深度分享。

我們在現場也發現,大多創業者對風險的認識還停留在問題的層面,遠不到風險的高度,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一個創業者真正面對風險的時候,會很慌亂。

那麼,創業者會面臨哪些維度的「風險」?又該如何直面風險?

宋晨楓的分享或許會幫助你全面地認識風險,重新理解當下的困惑。

以下內容節選自宋晨楓的現場分享整理,已經過不違背原意的編輯刪改,以便文本閱讀。


最大的風險:創業的選擇

宋晨楓:在我看來,剛創業的人對風險的認識,更多是「現在遇到的問題」,因為他沒有過大軍壓境的逼迫感。真正的風險其實需要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

對創業者來說,創業是未來人生中 5-7 年,甚至 10 年、20 年的一個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選擇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這才是創業者面對的最大風險。

但是,無論選擇什麼,你的終局很大程度上在今天已經決定了。就像 Sun Microsystems 的創始人 Vinod Khosla 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候,創始人要把他的風險控制到他的成功已經沒有價值」,你願意去冒多大的風險,就有可能創造多大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充分地擁抱風險、理性地認知風險,才能合理地降低風險、控制風險。

現在,我們先從這幾個維度來思考「創業的風險」,或者說你必須要經歷的風險,跨過的「雷區」。


產品的風險:你做到 PMF 了嗎?

無論你選擇創業做什麼,首先需要看到的是 Product market fit(PMF),就是你要把產品和需求結合起來,產品是不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僥倖地拿著錘子找釘子,以為手裡的錘子就能砸釘子,但是實際上社會效益是擇優的。同樣一個困難,有更好、更高效、更優質的方法和團隊能去解決的話,就輪不到你。

所以這點很重要:產品、服務和市場需求應該是強對應的關係,如果沒做到位,那你的產品很容易被市場快速取代。


現在遇到的「問題」VS 更高維度的「風險」,你看到的是哪一層?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創業可能有需求,但沒商業模式。所以如果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三級火箭的推動器,也沒問題。但你最好明白,做的這件事情,它的價值是什麼?


永遠存在的風險:競爭

假設現在你有了產品,就要提前思考競爭。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件事情是不存在競爭的,除非政府的壟斷資源。如果你沒資源,競爭一定會來的,只是早晚的問題。

在初期,你們面對的第一個競爭是同類競爭。大家都是創業公司,看的是同一個方向,雖然想法還沒有被驗證,但似乎還能看到點未來。這個時候要看清楚所處的競爭環境,然後思考做點什麼能變成領先者。

這時候,你需要考慮你的組織、考慮資本,考慮到底什麼時候融資,是應該活著、保存體力,讓他們先出拳,最後你來一個勾拳;還是說你現在一樣需要跟進?

這一塊,周航在他的書《重新理解創業》裡講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思考,值得大家一讀。


巨頭入場的風險:硬拼還是共舞?

假設這真的是一個大的機會,那麼巨頭們一定會入場。像頭條、美團,今天已經到了一定規模,而且創始人都非常有狼性,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而且他們的數據更大,視野、認知層度更高,創業者跟他們硬拼是拼不過的。所以如果不幸跟他們「搶食」,與之共舞吧。

與巨頭共舞,首先是「找死」,想清楚它一定會幹什麼,我還能幹些什麼。

2015 年,我開始做小魚在家。當時亞馬遜和谷歌因為「智能音箱」這個市場,在美國已經打起來了,但是中國還沒有開始。我當時馬上意識到,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一定會跟進,所以我第一件事是找他們聊。聊完我就清楚,當時每個團隊都是誰在幹這個事兒,有什麼資源,各個公司對這件事情是一個什麼態度。

我當時做了一個判斷:「智能音箱」不單純是一個硬件,而是一個新的內容分發方式,所以說「智能音箱」實際上是一個生態型的生意,不是做一個硬件就完了,還要提供服務和內容。但這些資源都不在我手上,當時我就非常清楚,這件事我已經很難獨立走到終點了。

這時其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窗口期,要賭對贏家,你要判斷這裡頭誰有可能贏。當時我的判斷是百度,因為這件事情本質上是分發,百度做的就是分發的生意。但百度沒有自己的渠道,阿里有,所以阿里會成為最恐怖的一個競爭對手。

有了這些判斷之後,我開始調整策略,放棄了自己的 AI 團隊,因為這部分對於百度來說沒有差異化的價值,我再組織一個,反而是累贅。

回想當時,很多做智能音箱的公司都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都想建一個自己的平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成為一個平臺,所有的能力和團隊都圍繞著「平臺」在做,一旦巨頭進入,局勢有變,想「斷臂」就非常難。


不得不考慮的風險:宏觀政策

當你的公司持續發展,到了可以做更大事情的時候,你就要考量你做的事情跟政府、宏觀政策是否有長期正向合作的關係。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家做農業的公司,提出了「農業無人化」這個概念。站在科技的角度這好像挺有價值的,但是從政府角度去思考,農場沒人了,中國 2000 萬的農民怎麼安置?

所以到了跟整個政策聯動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或者需要引入一些關鍵資源,讓你能夠在把握企業發展脈絡的時候,不要踩紅線,不要去做那些跟大方向對著幹的事兒。

總結一下,最開始跑起來的時候,所謂的競爭其實都不叫風險,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探路,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是在跟他們共同發現機會,所以看清楚對方就好,重要的是保持你的身位,但不要想在這個階段就打死競爭對手。

當 BAT+ 已經進來的時候,你要提前想好自己的「死法」,學會跟巨頭共舞。

再進一步的話,不管是阿里也好,美團也好,這些大企業其實都面對著要能夠去跟國家政策共振的機遇與風險。

上面提到了風險的幾個維度,接下來分享一些我思考的方法。


如何直面風險?

在創業開端時看到 5-7 年後,找真正面向未來的機會

在過去的十年,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有一個思考未來的方法論,叫做「5-3-2」:看 5 年,想 3 年,好好做個一兩年。

「看 5 年」指的是你今天要做的事情,五年後到了產業發展的爆發期,你再晚進去就已經輪不到你做了。「想 3 年」是說,三年之後,你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建設了你的價值,可以進入到企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好好做個一兩年」是前期要打造你的價值,做你的產品,把你的團隊組織能力建設起來。

如果你還在做移動互聯網,這個週期可能有些許變化,你會發現它的基礎設施雖然更加成熟了,但是人口紅利和資本紅利沒有了,所以週期會變得更長一些。

今天要乾的這件事情,可能在 7 年之後,甚至更久才進入市場爆發期。

所以當你想創業的時候,你要先想清楚一個問題:你想幹的這個事兒是要兩年之後再換一個?還是想做時間的朋友,真正幹上 10 年、20 年時間,做出一家偉大的企業?如果是後者,你就要找到那些是真正面向未來的機會,去發現裡面真正的問題。


用數據檢驗直覺,用市場檢驗產品

此外,過往經驗會讓我們有一種直覺,認為自己做什麼可以行。但直覺只是一個牽動,是邁出思考的第一步,一定要加上數據去驗證你的直覺。

當時我做小魚在家看到的是五年之後,人工智能會改變家庭生活,所以當時公司叫 AI Nemo,用人工智能改變家庭生活,打的是「機器人」這個方向,而我必須在一兩年的時間內,打造一個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這樣才能讓用戶真正接受。所以當時產品有三大核心點——陪伴、記錄、助手。

因為我當時認為分離家庭很多,有空巢老人、有留守兒童,應該是巨大的一個市場,所以,所以我做了第一個產品的模型之後,就開始做市場調研,找不同的潛在目標人群去聊,似乎還可以。

但是當時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價格。我是互聯網背景,總覺得產品創造了價值就可以了,沒有價格意識,但實際上價格也是產品的一部分。真當第一代產品推出的時候,算下來成本接近 3000 塊錢,這樣一個價格,自然就是一個小眾產品。

我們看到市場反饋回來的數據,就開始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們認為的市場跟想象的市場有差異,差在哪裡?分析過後,我們才真正地意識到,原來用戶對我們的品類認知並不具備,產品價格門檻又太高,品類銷售的渠道也沒有建設,有很多問題……

所以大家在前期驗證自己想法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客觀規律,保持理性。遇到問題,就停一停,仔細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也不要蠻幹。當然這個很不容易,因為有時候數據也會騙人,所以怎麼去理解這個數據,也是創始人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

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我們總存在僥倖心理。比如選合夥人、引入投資人、判斷方向、競爭等等,我們都覺得事情會很好。但是,作為一個創業者,當然永遠是心向好,但是最好在創業的第一天就做好「什麼事情都會出問題」的心理準備,想到好你的合夥人會出問題,投資人會出問題…..

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遇到一個天使投資人(也是創業者)跟我說,他手中永遠有一個公司 100 名單。因為他會考慮到,如果原本很好的融資計劃突然中斷怎麼辦?這時候他就需要馬上把現金流控制住,可能要降薪、要開人,而那 100 是無論如何都能留在你身邊繼續打仗的。

所以說,做最壞的打算,是為了不可迴避的風險。

只要你在創業的路上足夠長,所有的「天災人禍」都可能會發生,所以要做好心理準備,把最壞的打算全部都考慮進來,更好地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

創業是九死一生,越早預料到死亡的點,就意味著離成功更近,因此創業者不要懼怕失敗、困難,要抱著迎接困難的心態。


分享:宋晨楓

編輯:小三哥,Stella,SanjiMus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