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各個城市都進入戒備狀態。已經初五了,很多單位也迫不得已延遲了上班時間,各種大孩子小孩子就只能被迫留在家裡了,很多因為孩子而偽裝和諧的父母也裝不住就要回歸戰備狀態了,因此各種矛盾也隨之而來了。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先來跟大家講講朋友小Z發來的她的故事。小Z今年29歲,還未婚,一個人在一線城市奮鬥,想想結婚這回事,雖被爸媽逼得緊,但卻從不敢涉足。因為從小在她的記憶裡,父母就是從一路打架、罵架中過來的。她的腦海中永遠都能清晰的出現小時候每一次爸爸媽媽當著她面幹架乾的你死我活的場景。而她父母的戰爭也不限於此,整整持續了一輩子,直到現在回去,也是要麼不說話,要麼惡語相向。每到過年是她最痛苦糾結的是時候,不會吧,想想大過年的,回吧,家裡的場景也是必定要讓她心寒的。這不,往年她初三就走了,今年卻被滯留家中,父母也開始繃不住,陷入了一次次戰火之中。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和各種不同的兒童打交道,深切地看到,如果孩子有問題,那麼一定是你這個父母出了問題。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行間出現了問題,一定是他處在了一個有問題的家庭之中。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苗,他是否能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發展成棟樑之才,首先取決於生長的土壤是否健康。於一個家庭而言,父母的素質其實就是滋養這棵樹生長土壤,而學校的教育就像是是澆灌的水,只有合力,才能讓小樹苗茁壯成長。因此,問題孩子的原因出在誰的身上?你知道嗎?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問題家庭”造就“問題孩子”

從教幾年,接觸過各種孩子和父母。當被班主任約到辦公室,一說起孩子的問題,爸爸媽媽們都會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闡述自己的無奈和痛苦。甚至會用一些特別尖銳的詞來形容自己的孩子:他真自私、他不上進、他敢跟我頂嘴。

父母們對自己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感知的很準確,但是面對這些有各種問題的孩子,總是束手無策,不知道從何做起。看起來的痛苦無助其實就是自己一點點造成的。

請閉上眼睛回想一下,你們家裡的相處模式,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想想你們吵架的時候,想想你是不是也說髒話,也有暴力傾向。那麼當你想到這些的時候,請拿著這些問題去對照孩子日常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因為你他才會這樣的?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如果搖籃出現了裂痕,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是孩子。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所以追究到底問題孩子的問題,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來自家庭中父母所給的安全感都缺失的話,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又該如何去面對來自於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於是,孩子變得懦弱、冷漠、暴力,長大後恐婚、恐育,你還在大言不慚、理直氣壯地責怪他們不懂事,又可曾想過,從小又給孩子做了怎樣的榜樣呢?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寫到此想起親身經歷的一個男孩。當時才接觸的時候他才三年級,但已經表現出了不尋常與別的同學的狀態。他從不交作業,也不吭聲,被學校的老師,被家長都認定為是一個問題孩子、不是學習的料。後來我找了他媽媽幾次,通過深入接觸,才知道他父母很多年前就一直吵架,商量著離婚,又從來不離,相互消耗,且曾經他父親還當著孩子的面打死了他養的一隻小狗。

我嘗試著與這個孩子接觸幾次,剛開始的時候他是不太怎麼去搭理我的。我就每次自習課坐在他旁邊手把手教著寫作業,平常時不時的讓他幫我收拾辦公室,時間長了,他也就開始慢慢放下防備了。我完全能感覺到,他其實不是一個壞的孩子,最起碼在本質上他不是一個壞的孩子,只是生在了這樣一個家庭。這是他家裡的問題,這是家長的問題。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每次看到這樣的一些事情,我就覺得心裡特別難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小心翼翼。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健康的家庭對孩子有多重要

記得曾經在一篇政府部門的報道中,看到過一項針對於未成年人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案件之中的作案人員,多是缺少家庭溫暖和父母關愛的問題孩子。

這個現象可以表明,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境。我們作為教育孩子的家長,我們一定要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健康和諧的家庭能幫助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世界觀,能幫助他們建立起與社會的依戀,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作為社會中每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必然會產生碰撞,組成一個家庭,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有碰撞,避免不了會吵架,如何才能把對孩子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不妨試試這樣去做。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爸媽吵架的時候應該怎樣做才能不對孩子產生影響?

1.不當孩子面吵架

父母吵架爭執的過程,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可以理解,是一個健康的人,都有非常生氣,以至於沒有辦法控制情緒的時候。但同樣需要知道的是,不管不顧的發洩,會對一個心智尚未發展健全的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幼小的心理是應該傾向於爸爸還是媽媽呢?

因此,吵架的過程一定要避開孩子,不要當孩子面,有時候情緒可能就在一瞬間,之後又能倆人理性的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2.及時挽回

當然有時候可能不會把情緒把控的那麼好,即使努力控制了,也沒忍住發洩了幾分。那麼這時候,既然做了,無法挽回了,就嘗試去彌補。事後為自己的情緒向孩子道歉,並說明緣由。儘可能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和他一起出去旅行,帶著孩子出去一塊兒去跑個步踢個球,然後可以展開一個心靈的對話,通過這些細微的語言、行為去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你。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3.明確責任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和媽媽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心理各方面的傷害。那麼,作為一個成年人,就必須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和義務,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維護家庭的完整以及和睦,妥善處理成年人之間的矛盾,避免殃及無辜。任何時候,我們必須要讓這種對孩子的影響最小化。

4.無私的去愛

最後,我想告訴各位家長的就是,夫妻關係越不好,就越要去關注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真正意義上的愛,讓他從心裡感覺到,爸爸媽媽的分開是理智的,是為了大家更好,而即使分開了,我也一樣能信任他們。無論如何,家長都要讓孩子有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毀掉一個孩子,比“新冠狀病毒”更可怕的,是“問題家庭”

總結:一個家庭的發展,一個孩子的成長,要靠夫妻共同付出。無論夫妻之間有多大的隔閡、有多大的仇恨,都要理智的去進行商議,制定計劃,共同去關愛孩子。即使是真的分開了,也要跟孩子做好語言溝通和心理疏導。在以後便要儘量去彌補,但不是溺愛,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愛是缺失的。

這裡是橘子育兒課堂,每天一點育兒知識,喜歡請關注。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