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作者 | 英荣博,张其成国学基金国学传承工程五班学员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至圣先贤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三坟五典,四书五经,都是中华文化的根,都是华夏文明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宝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正如张其成教授所说"少年要读《论语》,修身成人以立业;中年读《道徳经》,放下虚妄以逍遥;老年读巜六祖坛经》,明心见性以知往;至于巜易经》和《内经》,一则以知命,一则以养生,必须终其生而敬诵之。

历时一年的研修,九次大课,五部经典,课上老师的开示,课下学修的交流,让我学得,悟得,省得,行得——知行合一是心之高蹈、积善成德是人之至性。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体味到的是一种宁静与祥和。无论是远大理想、凌云壮志,还是闲情逸致、养性修身,都可以从这些国学经典中得到启迪。

古之圣贤留下的经典,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让人感到生之希望;也像冰雪中的热火,让人感到严冬之温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清凉,沁人心脾。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做事要守住天下的清明。

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国学是以人文道德为中心,是“立其大者”。“大”是国学的根本,要立住。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气质。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不是偏激的、游荡的,而是平和敦厚的,适切安和的。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示我们行为以善为基础,要达到最善良的地方,这才是人所追求的东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人应该遵循的做人的准则。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周易》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道德竟是生存、是生命。《庄子》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只有生存,才算得上有德性,也只有爱惜生命,才会爱身边的事物。只有有了生命,才懂得珍惜生命,才会懂得去爱惜别人的生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南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人生是一场修行,心之所向,一苇以航。“香九岭,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者为师,虚心请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见义不为,无勇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璀璨,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

一年的研学转眼过去,作为国学传承工程首届学员,有责任和义务薪火相传。首先自身继续研读五部经典,其次将所学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读经研学,第三,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宣传国学精神。

在孔孟老庄的智慧里,在四书五经的字缝间,秉承知行合一的心念,坚守善德化民的行止,游弋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通向诗和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