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司马迁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为何却有十四国?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当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上承《三代世表》,下启《六国年表》,记载了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记录了春秋时期影响力最大的诸侯国。分别是: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

可能细心的读者朋友应该发现了,《十二诸侯年表》名为十二,却在其中记述了十四个国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为何却有十四国?

首先,周是王室,虽然衰微,但名义上是诸侯之主,天下共主,因此虽列入《十二诸侯年表》之中,但不作为诸侯国看待也是正常的。所以可以排除掉周,也就是说,《十二诸侯年表》当中记录了十三个国家。

现在问题来了,年表以“十二诸侯”为名,司马迁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至于不识数。那么除周以外的十三个诸侯国,到底哪一个没有列入诸侯当中,成了“多余”的?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流有三种说法:

1、殊秦说。这种说法认为,后来秦国统一了六国,地位特殊。《史记》中记载秦国历史使用“本纪”,而其他诸侯则称“世家”,显示秦国地位特殊,有别于其他诸侯。所以十二诸侯当中不包括秦国。

司马迁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为何却有十四国?

2、殊鲁说。这种说法认为,十二诸侯中不包括鲁国。按照鲁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鲁国只能排在二流诸侯国之间,但鲁国在年表中排在周之后,为各诸侯之首。原因就在于春秋历史以鲁国史料进行修订,鲁国的《春秋》对春秋历史记载贡献极大,且《春秋》是孔子所作,这是为了独尊鲁国孔子。因此按年表次序排列,十二诸侯以鲁国为首,所以鲁国不计入其中。

3、殊吴说。这种说法认为十二诸侯不包括吴国。吴国是蛮夷之国,爵位很低,只是子爵,吴国表示不服,还逾越称王。不仅如此,吴国不尊王命,不服教化,对周王室也没有丝毫贡献。吴国虽建立了区域性霸权,但崛起时间太晚,已经到了春秋末期,影响也实在有限。因此《史记》将吴国排除在外。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记述:“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司马迁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为何却有十四国?

以上就是主流的三种说法了,笔者其实更倾向于第一种。读者朋友们认为哪一种更合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