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寻 找 村 魂

树高千尺难忘根。老家,始终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人虽然出来了,但滋养你成长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老家。老家是所有游子共同的精神家园。村魂更是这个精神家园的神经命脉,一直存在,但各有理解。

我的家乡--河码头村,位于洛河沿上。我寻找村魂的首站,自然从洛河找起。

洛河,古称雒水、洛水,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进入河南境内依次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于郑州市的巩义流入黄河。洛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著名河流,享誉全国的“洛书出处”就在洛宁的长水。

寻 找 村 魂

河码头村就在洛河的上下游分界线上,村民曾经以河为生


洛河以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便于船筏行使。近代以前,洛河是洛阳向西方向商贸往来的水路主动脉。史载,隋代时,长水已是商贾去集,兴盛至民国。

河码头村,既是长水的一部分,更是这条水路动脉西端起点的物资、船筏集散码头,并由此得名。村民中,祖上多以放筏为生,善凫水者甚众,并影响至今。

陇海铁路及郑州至卢氏省级公路等建成后,洛河航运功能已无必要。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洛河上游的故县水库建成蓄水,洛河水量变小,已不再适合船筏行使。随着世事变迁和老辈人的逐渐离世,河码头村因洛河码头而起源的历史,终将消失在后来人的记忆里。

我寻找村魂的目光,自然转向另一处能够见证河码头这个古村落苍桑变化的地方----村北的柏坡。

倘若你开车行驶在洛宁县长水乡的公路上,或者是郑卢高速上,向路北崤山方向眺望,远远就能看见一片仅长有柏树的山坡。她就是我老家的柏坡!

柏坡是一面东西长千步、高约百丈、赤红色的跞石山崖,除了近千株千年古柏以外,几乎寸草未生。它似一面面南的巨型扇面,又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张开双臂,把整个古河码头村搂进了怀抱。

柏坡的柏树,是河码头人的风水树,是河码头村独有的风景。全村人是这片柏树的自觉守护者,从来没人偷伐,也没人舍得偷伐。

柏坡的下面是大片的坟地,坟地里原先也有成片的千年古柏。1958年大炼钢铁,全伐了。

以柏坡为风水形成的坟地,是河码头人祖祖辈辈的最后归宿。坟地里埋葬了河码头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所有叶落归根的去世者。全村所有去世的人,棺材里都是用柏坡的柏枝铺身,长眠于柏坡之下。

坟地里,是逝去的河码头村人;坟地外,是活着的河码头村人。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河码头人都有自己的柏坡记忆,都将会有自己永恒的柏坡记忆。

几百近千年来,柏坡的柏树,尽管它们不能言语,但却是实实在在见证了这个村子里每一家人祖祖辈辈的兴衰变迁,未来更是还将佑护这个村子子子孙孙的平安福祉。

我对柏坡的感情,不仅仅是柏坡的下面埋葬着我的父母先人,更重要的是柏坡见证了父辈们养育后代流下的滴滴汗水。

忘不了生产队时集体的苹果树、梨树、桃树、梅子树、樱桃树;忘不了幼时在柏坡上放牛时的肌肠碌碌;忘不了父母担水挑肥在柏坡上种香瓜的辛勤劳作;忘不了父母一镢头一镢头从石头堆里刨出来的荒地......

柏坡带给河码头人更多的是敬畏:敬畏先人,敬畏生命,敬畏公信良俗。人活着是要有敬畏心的,否则就会为所欲为,甚至为非做歹。


寻 找 村 魂

这块石头位于村东头公路边,是在外漂泊的一位赤子捐建


古河码头村是以王姓家族为主体而形成的,占总人口的90%左右。很早以前,李姓、冯姓因放筏迁入本村,其他还有因姻亲迁入的别姓。

王姓内部辈份、血缘关系脉络清晰,天然的人伦亲情形成的道德约束,奠定了整个族群长久的稳定秩序,进而形成了独有的家训村风。中华民族勤苦质朴、敬老扶弱的优秀传统在河码头村得到了完整的传承,并渗透进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王姓人口与别姓邻里,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相互通婚,风雨同舟,彼此帮扶,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早已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河码头村人。

柏坡下王家祖坟现存一通上世纪九十年代所立的捐建“王氏祖莹”纪念碑,几乎河码头全部姓氏都有捐款。这个纪念碑是河码头村邻里团结的有力证据。

1978年长水街水灾后,新迁居民进一步壮大了河码头村的规模。

如今的河码头村,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企业,环境更优美、村容更整洁、村民更文明,人人安居乐业。

我终于明白:和谐向上的邻里关系、敬老扶弱的村风家训,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村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