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公元219年,关羽因为过于大意,中了吕蒙白衣渡江之计,腹背受敌,最终难敌,败走麦城,被潘璋手下马忠所擒。而就在此之前,关羽攻打樊城,斩杀了曹操的两位有名大将,差点逼得曹操迁都,也因此,威名四方。那么,为何孙权擒得关羽后,没有暂时收押,以获取更多的好处,而是选择“撕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决一个基本疑问,就是杀关羽是孙权的意思,还是吕蒙他们的主意呢?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许多人认为,孙权可能根本就没有下命令杀关羽,但是吕蒙觉得关羽对东吴是个威胁,就利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关羽给杀了。当孙权知道时,已经晚了。为了转移祸患,部下谋臣出了个主意,就是嫁祸曹操。

先来分析一下这个观点,表面看来,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在孙权做东吴领导期间,主动挑事的概率比较低,一般都是积极防御,消极出击。但是,实际不然,荆州之争,并非小事,当初吕蒙装病,由陆逊暂接职位,都是经过孙权批准的。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这场争夺之战的发展趋势是在孙权的掌控之中的。另外,关羽并非蜀汉的一般大将,他是刘备的骨干力量,关系着东吴和蜀汉的外交关系,吕蒙和陆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会逾越本分,不请示就擅作主张,因此,几乎可以断定,关羽之死,孙权是授权了。

那么,就引出了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既然是孙权授意的,为何他要这么做呢?他难道不怕破坏与蜀汉之间的关系吗?如果关羽对刘备意义重大,留关羽活命是否可以换来更多利益?

作为东吴之主,孙权这么做,肯定是考虑过后果的。在和刘备争夺荆州之时,东吴和蜀汉的关系已经破裂了。刘备对于荆州,态度坚决,孙权是知道的。但是,荆州对于东吴的意义更是非凡,它关系东吴的生存和成长。

后果考虑了,依旧选择这么做,自然是衡量利弊,杀关羽是利大于弊,权衡之后决定此人不能留。《三国志》中对关羽之死,并没有描述很清楚。而在《蜀记》中,却说孙权曾经想留下关羽抵抗刘备、曹操,但是他的谋臣和将士都不赞同,认为关羽是虎狼,当初曹操想收到麾下都没能成功,如果不除掉只会留后患。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孙权听取了谋臣将士的意见后,才决定杀掉关羽。

这里,其实孙权听取部下意见后,做出的决定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想杀掉关羽的一直都是孙权。孙权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在赤壁之战中,部下大部分人都主张投降,但是他还是选择少数主战派,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是这么想的,而鲁肃和周瑜,只是自己想法的支持,或者说是支持者,并不是孙权采用了他们的意见。

在杀掉关羽上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孙权想要除掉关羽,但是又不想让别人说他不爱惜人才,不讲情义,就假装向部下征询意见。实际上,如果孙权还能像赤壁之战那样,坚决站在自己的立场,关羽根本不会被杀。他完全可以向部下陈述厉害,以君主的身份说服部下还是很容易的。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但是,他这次选择了听从部下的,和赤壁之战的主战派一样,他其实还是在寻找自己心中想法的支持者。找到了,就赶紧行动,杀了关羽。从孙权的一生来看,他是一个固执己见,又隐藏很深的人。晚年,他也不听陆逊劝,杀了太子,气死陆逊。

不过,孙权他也是知道后果的,他明白,杀了关羽,刘备不会善罢甘休。但是,他想,以刘备和诸葛亮的智慧,应该不会不顾曹操方面的压力,而和自己翻脸。说实在的,他高估了晚年的刘备忍耐力。

或许又有人说,刘备是为关羽报私仇,讲义气。这么想的,一般是对《三国志》不是很了解,把《三国演义》当得太真。那时,刘备已经混上了皇帝的位置,关羽虽然从一开始就跟着自己闯天下,情同手足,但是和江山相比,他会如何选择还需要仔细斟酌。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孙权没想到,那时的刘备刚拿下汉中,又称帝了,已经有些自大的情绪了。再加上年岁已高,能够在战马上打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孙权又拿走了当初《隆中对》战略蓝图中的风水宝地,刘备岂能依旧忍耐大度?因此,对于刘备的亲征他没有想到,也是他杀掉关羽的一个原因。

总之,孙权杀掉关羽,是自己的决定,并非受他人言语影响。关羽当时掌管水军,把守荆州,如果关羽不死,刘备反而会和孙权谈判,这时,孙权即便能够得到荆州,放回关羽,但是,会如同放虎归山,关羽会卷土重来,荆州还有再次失去的可能。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活捉他不是更有利,为何要杀害?

刘备这边,除下关羽,没有其他的大将暂时可以统领水军。所以,关羽一死,荆州才算真的安全。如果留着关羽去谈判,荆州只是短暂安定,不会有长久之安。孙权明白其中利害,所以,即便冒着和蜀汉决裂的风险,也要除去关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