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受疫情影响,国际需求量猛涨,“浙江制造”能不能赶上这趟快车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丽华

截至3月6日晚6时,中国以外地区通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达18062例,其中亚洲11709例,欧洲5943例,北美洲286例。

随着疫情发展,中国的药品、医护用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在经受了国内需求激增的压力之后,是否即将面临国际需求量猛涨的更大考验?相关讨论开始多起来。

据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接受采访时预测,受疫情影响美国将面临药物、医疗物资等各种“中国制造”、“亚洲制造”产品的短缺。

而“美国制造”或许无法弥补此缺口——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4日曾表示,若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其口罩库存仅能满足大约1%专业医护人员需求。

防护用品如此,药品也如此。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达300.48亿美元,其中亚洲、欧洲、北美洲是前三大出口目的市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原料药生产占全球产量约20%。

那么“浙江制造”能不能赶上这趟国际应急需求的“快车”?

“中国确实是国际上原料药出口的大国,但浙江不是原料药出口大省。”一位上市药企负责人说,这段时间他也听了不少相关讨论,“其实业内都知道,浙江的出口还是以医药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主。”

但疫情在考验发生地医疗防疫体系的同时,确实也考验了制造业的应急生产能力。如果本地制造出现缺口,“浙江制造”就有机会。

企业征信机构企查查专门为钱江晚报跑了一组数据:今年1月1日至2月29日,浙江省内新完成工商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184家,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96家,同比增加了92%。

如果我们把范围扩大到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及贸易类,那么今年前两个月的此类新增企业超过2180家,且约25%的新增企业注册资本在300万元及以上,其中超过300家新增企业的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有5家以上注册资本超亿元。这或许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本正在向医药行业快速集聚。

具有执行力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杭州微策生物,超过2.5万人份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4天前已经出关,正在运往伊拉克、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四国,用于新冠病毒初筛。这是杭州第一次出口该种试剂盒。

医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业务黏性,很难在短期内替换供应商。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让新冠肺炎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为世界争取了时间,也为中国制造争取了时间。

只希望,付出昂贵代价争取到的时间窗口,不会被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