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姜維最後為何不堪一擊?是看錯人了嗎?

小褝仙


姜維在蜀國後期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以說是蜀漢最後的依仗,姜維沒有不堪一擊,諸葛亮也沒有看錯人。

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在天水收降的並重點培養的。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和姜維是師徒相稱的,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看諸葛亮給蔣琬的書信,可以明確的讀出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和喜愛。稱其為『涼州上士』。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比馬良都要優秀;並且難得的是“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所以會專門帶他參見劉禪。

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下屬”,但是,姜維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因為正史中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蔣琬和費禕。姜維以降將的身份,能夠做到大將軍,是姜維自己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諸葛亮的安排。

在蔣琬費禕二相主持的時代,姜維一直沒有獨立帶領大兵團作戰的機會,等到蔣琬病故,費禕被刺殺之後,姜維沒有了約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維的北伐總體來說並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漢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在劉備時代,蜀漢能夠和曹魏、東吳一較長短,是因為劉備雖然只有四川一塊地方,但是軍隊都是跟隨劉備征伐四方的精銳,並不虛魏國和吳國。

而到了姜維時代,這些跟隨劉備諸葛亮打天下的精銳已經老的老,死的死,姜維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質量自然比當年轉戰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與此同時,魏國鎮守雍涼的將軍是郭淮、鄧艾和陳泰。這三個人無論是從智力還是謀略上,都和姜維在同一個檔次上。就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中的主角廖化所說的那樣:

"'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姜維的困境就是智謀不比對方強,而兵力比對方少,又頻繁用兵。這種情況下,要求姜維能夠北伐取得很大的戰果,也確實是強人所難。

但是即便如此,姜維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閃光點。在狄道城,姜維曾經取得了洮西大捷,殲滅魏軍數萬,一度殺的雍涼人人膽寒。從殲敵的數量和影響來看,是諸葛亮時代都沒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國對魏國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到後來,鄧艾鍾會雙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聽聞此事,妙計頻出,在陰平橋頭巧妙騰挪,擺脫了鄧艾的糾纏,在漢中已經大部丟失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把鍾會擋在了劍閣,如果不是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並且後主又比較窩囊不敢死守待援,鍾會基本上都已經打退堂鼓準備收兵回朝了。所以聽說後主投降了,姜維氣得拔劍砍石頭,說:“我們正想死戰,怎麼就投降了!”

在整個後三國時期,可以說蜀漢就是靠著姜維做國之干城來延續國祚,怎麼能說姜維不堪一擊呢?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並沒有看錯,姜維也確實是忠心赤膽為蜀漢奮鬥到了最後一刻。


經史通義


首先第一點,諸葛武侯沒有欽定什麼接班人。像孔明這種高風亮節的人,不會在如此大的人事決議上獨行專斷。實際上接班人的問題,是劉禪請教諸葛亮的。而且諸葛亮建議的接班人是蔣琬,之後是費禕,後面就沒有其他的安排了。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病重,後主劉禪派李福前往問候,並向他徵詢國家大計。李福奉旨前往諸葛亮營地,與諸葛亮交談。在離開營地回成都的路上,李福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於是又掉頭返回。諸葛亮看見李福回來,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我們雖然交談了一整天,但話還沒有說完,你回來是還有一件事情要問。你所要問的人,蔣琬最合適了。”李福說:“那一天確實是忘了問,如您百年之後,誰可擔任丞相的職務,所以我才立刻趕回來。那麼,我還想再問一下,蔣琬之後,誰可繼任丞相呢?”諸葛亮:“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那麼費禕之後呢?”諸葛亮便默而不答了。李福回到成都,向後主劉禪交旨,轉達了諸葛亮的話。

其次,姜維直到費禕遇刺之後才逐漸掌握兵權,公元256年姜維才升任大將軍,即便如此,他的權力也比諸葛亮當時相差很大,在政治上受到掣肘很多。另外蜀魏兩國國力相差太大,如果說武侯是一礦打三礦打得有來有往,那麼姜維一礦打五礦打不過也很正常。在軍事實力上比不過武侯本來就不是丟人的事。

最後,即使有種種不利條件,姜維還是給魏國造成了很大壓力。魏國甚至認為姜維是蜀國最大的麻煩,魏國詔書也說了,蜀國不過是依靠姜維而已,只要擒下姜維,就可以輕易掃滅巴蜀。

夏五月,詔曰:“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其眾,曾無廢志;……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若擒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

即便是受命投降之後,作為亡國之臣的姜維仍然沒有放棄,並且一度接近成功。他鼓動鍾會誣告鄧艾,導致後者與其子鄧忠被殺,報了蜀國滅國之仇。然後姜維又忽悠鍾會屠殺魏國諸將,一旦成功,魏軍將領被屠殺殆盡,鍾會肯定不能一手遮天,到時候局勢盡在姜維手中。

這個計謀若是成功了,可謂驚天動地,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排上號的大陰謀。可惜消息走漏,鍾會被殺,姜維因為之前給魏軍造成太多麻煩,新仇舊恨一起被結算,全家被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只能說“非戰之罪”,更多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姜伯約這一生說不上不堪一擊吧?


老胡評車


姜維,三國時蜀漢大將軍,驍勇善戰,曾官至大將軍。諸葛亮說姜維堪稱涼州一帶一流的人才。


就連蜀漢的死敵,魏國的鎮西將軍鍾會也這樣評價他:姜伯約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遜色。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為蜀國立過汗馬功勞的姜維是三國時期的一朵奇葩。


然而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姜維在北伐大業中最終失敗告終,為何姜維會不堪一擊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北伐大業受到阻撓,導致姜維失敗。


諸葛亮死後,姜維與費禕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北伐曹魏。姜維一心一意北伐,然而大將軍費禕和鎮西將軍胡濟感覺不到勝利在望的喜悅與希望,多次阻撓姜維,成為姜維北伐路上的絆腳石。


姜維因舊時駐守過西北,對西北的羌人、胡人部落瞭如指掌,自信能夠調動這些部落兵力為己所用,打擊曹魏側翼黨羽。


然而,費禕對此並不支持,阻撓調兵一事,導致姜維聲討曹魏的人馬有限。



諸葛亮在世時調動與曹魏旗鼓相當的人馬全力北伐,尚未成功。如今,姜維能夠調動的人馬更少,寡不敵眾的弱勢情況使得贏得北伐戰爭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鎮西將軍胡濟也處處與姜維作對。公元256年,姜維與胡濟約定聯手攻打魏將鄧艾。


兩人已經約好出徵地點,出乎意料的是,胡濟未按時赴約,導致姜維孤軍作戰,與鄧艾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因寡不敵眾,鎩羽而歸。


蜀國大將的萬般阻撓使得姜維的北伐大業步履維艱,從而導致失敗。


二、官宦黃皓把持朝政,姜維不受待見,導致北伐失敗。


姜維在蜀營壯志未酬,一面是北伐大業勢在必行,一面卻是各大將軍極度不配合,使得姜維鬱鬱寡歡。屋漏偏逢連夜雨,劉禪身邊又出現個宦官黃皓。


黃皓善玩弄權術,又阿諛奉承,因此深得劉禪寵信。黃皓在蜀中培植自己的勢力閻羽,因此極力排擠姜維,並在劉禪面前詆譭他。劉禪日漸冷落姜維,姜維在蜀營如芒在背,卻無計可施。


263年, 姜維聽聞魏國將軍鍾會將討伐關中,便上表劉禪希望加派人手駐守關中一帶,以備不時之需。黃皓卻從中作梗,認為姜維不過在虛張聲勢。


劉禪聽信讒言,拒絕加派兵馬。結果魏國兵分五路討伐漢蜀。面對突如其來的強勢攻擊,姜維毫無招架之力,蜀兵丟盔棄甲,大敗而歸,實在狼狽不堪。


因宦官黃皓對姜維北伐大業的極力阻撓,導致姜維失去大展拳腳的機會,最終北伐大業以失敗慘淡收場。



由此可見,為蜀國屢建奇功的姜維並非不堪一擊,而是外界因素影響所致。


姜維一生為匡扶漢室殫精竭慮,為蜀漢兢兢業業,毫無異心,然而卻被眾多外界因素干擾,使得北伐大業失敗告終。


他一生在為漢蜀勞心勞力,最後也為漢蜀而死,實在可歌可泣。


如果漢蜀北伐能夠眾志成城,劉禪也非扶不起的阿斗,有書君想,姜維的下場也不至於如此淒涼吧!


有書課堂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翼縣人,三國時蜀國名將,官至大將軍。諸葛亮親自挑選的接班人。那為什麼姜維最後不堪一擊呢?是諸葛亮看錯了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姜維原是曹魏的部將,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收的。諸葛亮使用穩紮穩打,以逸待勞想把魏國主力吸引到魏國偏遠之地進行圍剿。但是此計被姜維破了。

此後諸葛亮便看上了此人,於是用計讓姜維來降。姜維降後一隻跟在諸葛亮的身邊學習,諸葛亮也時常教導。直到第六次北伐,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也開始北伐,但與諸葛亮每次興兵都幾乎出動蜀國全部兵力相比,姜維的北伐規模小得多。而姜維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一萬左右,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國的力量,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維做不到。蔣琬在世時還好點,但姜維與費禕共同輔政後,情況越來越差。

費禕反對姜維北伐,還對姜維說,咱們這些人比丞相相差遠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等?咱們不去如保國治民,多好啊!

而隨著蜀漢頻繁用兵,極大地消耗了財力國力,最後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種反對用兵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姜維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

蜀漢後期宦官得勢,代表人物黃皓,他處心積慮的往上爬,被後主寵信。黃皓很快升至內朝首領,開始干預朝政。

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上面又有後主的庇護,不僅感到憂慮,甚至有些恐懼,他請求自己去沓中屯兵。

263年8月,魏軍分3路向蜀漢發起總攻,劉禪打開成門投降,還下召讓姜維投降。

姜維與士兵氣的拿刀砍石頭,最後姜維和妻子一起死在亂軍中。所以諸葛亮沒有看錯人。





解讀中國歷史


姜維並不是諸葛亮精心挑選的接班人,但他確實是蜀國最後的支柱。

姜維降蜀

不同於《三國演義》中所述,姜維並不是被諸葛亮逼降的,而是因為魏國天水太守馬遵。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天水大動,各縣紛紛響應蜀軍,馬遵竟然懷疑姜維忠心,將姜維撂下獨自逃回天水,姜維跑到冀縣,還是被拒絕入城,沒辦法,姜維只能降蜀。此時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只能退兵,將西縣的百姓遷回漢中,姜維隨著諸葛亮回到成都。但姜維的母親並沒有被接回蜀國,姜維和母親分開。

領兵能力突出

諸葛亮很欣賞姜維,在給蔣琬的信中,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又說他“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但諸葛亮並沒有時間培養姜維,無法將姜維立為接班人六年後,諸葛亮逝世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煒執政。此時的姜維只是雜號將軍,直到費煒被刺,姜維才執掌蜀漢權柄,中間一共歷經15年。在這15年間,姜維多次平定西北少數民族的叛亂,也一步步升任權利中樞。因為姜維不是益州本地士族,得不到特別照顧,只能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升職,魏國最後的皇帝曹奐也說“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可見姜維確實領兵能力突出。

情勢已變

既然姜維領兵能力突出,為什麼卻讓人感覺不堪一擊?

人們印象中,姜維不堪一擊主要是因為鍾會、鄧艾伐蜀過程中,姜維好像沒有起多大作用。實際上,蜀漢在劉備逝世後的時期,基本分為諸葛亮北伐時期和姜維北伐時期。中間有一段蔣琬和費煒執政時期,這段時期,蔣琬和費煒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基本沒有主動挑起對魏的戰爭,尤其姜維征伐羌人時,費煒每次都掣肘,使得姜維每次領兵不足一萬。在費煒死後,姜維開始組織北伐,但朝中宦官黃皓和姜維並不對付,劉禪維護黃皓,姜維沒辦法,最後只能在沓中種麥子避禍。在此之前,姜維曾經像劉禪進言,派遣張翼、廖化駐紮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備偷襲,但是黃皓迷信,告訴劉禪不會有敵人來,也就沒有執行,結果鍾會、鄧艾來攻時,果然偷襲了陽安關口、陰平橋頭。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在蜀漢政權中,雖然因為自己領兵能力突出,作為最後的支柱,位列蜀漢政權中樞,他的才能是得到承認的。但他沒有諸葛亮的權威,朝中也沒有盟友,受到朝局掣肘,很多戰略沒有辦法實施。當鍾會、鄧艾打過來的時候,他只能儘自己最大努力擋住鍾會了,卻沒想到劉禪直接投降,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天天故史匯




可以說諸葛亮非常看好姜維,培養了姜維,但並沒有把姜維當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說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和一部分軍事才能。姜維實際上非常優秀。

姜維原本是隴右曹魏的軍官,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漢,時年27歲。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向漢室、很有膽略,是涼州上士,從而帶姜維在身邊悉心培養,但諸葛亮最終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並非姜維。



歷史上的姜維,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其軍事能力遠超過鄧艾與鍾會,稍微強於陳泰。在國力遠弱於曹魏的情況下,其北伐勝多敗少,曾經多次大敗曹魏關隴軍團,並非不堪一擊。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蔣琬隨後接班,迅速穩定蜀漢局勢。此時的曹魏,在此前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國力損耗嚴重,經濟疲憊,民有菜色,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急需休養生息,而蜀漢雖然國小,但軍力強悍,經濟發展強勁。因此蔣琬積極練兵,營造舟船,準備經漢水水路向東前出上庸、新城,實施北伐,但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隨後費禕當政,而費禕偏向保守,錯過了幾次絕佳北伐的機會。姜維每次建議出兵,費禕頂多給姜維一萬軍隊,只能小有收穫,使得重創曹魏的良機屢屢失去,姜維只能徒喚奈何。

公元253年春,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尚書令陳祗隨後掌握蜀漢內政大權,開始全力支持假節的衛將軍、領涼州刺史職位的姜維實施北伐。但此時的魏國,除了興勢之戰外,與蜀漢近二十年沒有太大的戰事,因而獲得了喘息良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實力迅速恢復,並且在江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其國力已經遠遠超過蜀漢。姜維的北伐,似乎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253年夏,姜維率領二萬多軍隊經石營出擊隴右,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領大軍前來救援,至洛門時,姜維因軍糧耗盡而被迫退軍。



公元254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魏國狄道長李簡舉城歸降。姜維接著進攻襄武,擊滅魏將徐質,魏軍殘兵逃跑。姜維乘勝追擊,陸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大批民眾還蜀地。

公元255年,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獲得洮西大捷,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損失慘重,數萬人被殲滅,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主張“壯士斷腕”,提出放棄隴右、化整為零逃跑的建議,遭到徵西將軍陳泰的拒絕。陳泰親率大軍救援,姜維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擔心遭到內外夾擊,只好退守鍾題。

公元256年春,姜維因功升為漢大將軍,隨即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兵,於上邽會合。姜維隨後按約定率軍至段谷與魏國鄧艾大軍對陣時,胡濟卻失約沒來。姜維所部遭到絕對優勢魏軍的圍困,糧草斷絕,外無援兵,只好強行突圍,死傷甚重,而隴西所獲地盤躁動不安,百姓埋怨。於是姜維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鑑於野戰兵少而導致段谷之敗,為了集中軍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

此前漢中實行重兵層層據險防禦、所謂“錯守諸圍”的策略,姜維認為此舉固然可拒敵於漢中之外,可保漢中防守無虞,但漢中久無戰事,同樣造成了嚴重的軍力浪費。

因此,姜維主張撤回各險地駐軍,在漢、樂二城各駐紮五千軍隊,城內集聚大批物資,並在陽平關口駐紮大約二千軍隊,關城等地駐紮少量軍隊,如此可抽出二萬左右精兵加強野戰軍團,集中軍力以奪取隴右。

如果漢中遭到敵軍進攻,則漢軍實行堅壁清野,並依託漢、樂二城以及陽平關堅決防守,那麼敵人大軍久攻不下,糧食經秦嶺運輸困難,必然缺乏糧食,只能撤軍穿越茫茫秦嶺返回關中。此時,回援漢中的蜀漢野戰軍團可以趁機沿途實施切割打擊,則必然可重創缺糧缺物資的敵軍。

姜維“聚兵斂谷”的策略得到了陳祗的支持,獲得了劉禪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國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姜維遂率軍數萬出駱谷至沈嶺,取得了一系列小的勝仗,並意圖奪取魏國關中地區的糧食物資重地。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立即合軍,依險據守。雙方沿芒水對峙。第二年春,得知諸葛誕敗亡,姜維撤軍,復任為大將軍。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維北伐的陳祗去世,宦官黃皓得到劉禪重用,開始禍亂朝政。蜀漢內政陷於混亂,忠良之士遭到排擠,蜀漢經濟發展停滯,趨於困頓。而魏國在雄才大略的司馬昭的治理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日趨強勁,軍力強盛。

這段時間,由於黃皓、譙周等人都反對並阻擾繼續北伐。姜維遂在漢中調整部防,實施“聚兵斂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維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陽。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優勢軍力迎戰。由於姜維孤師遠征,給養困難,難以持久。鄧艾在洮陽以東的侯和,嚴陣以待,據險阻擊蜀漢軍隊。姜維經激戰,無法突破,並遭到鄧艾反攻,見損失較大,只好退軍。

宦官黃皓以此構陷姜維,意圖剝奪姜維軍權,企圖用拍自己馬屁的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則上疏劉禪,請求誅殺黃皓,遭到拒絕。姜維見勢不妙,只好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閻宇原本是荊州南郡人,年輕時進入成都,為人勤勉,處事精細,素有才幹和功勞。延熙末年,接替張表成為蜀漢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鎮南中,後來升任右將軍。為了配合東吳,公元257年奉命帶領五千精兵進駐白帝城,次年擔任永安都督,與黃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消除弒殺曹髦的不利影響,提出伐蜀計劃。此計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徵西將軍鄧艾認為蜀漢尚有姜維不好對付,不宜伐蜀。只有鍾會大力支持司馬昭。

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統領伐蜀事宜。鍾會親率十二萬大軍進攻只有一萬多守軍的漢中,讓徵西將軍鄧艾另外率軍三萬多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以作牽制,並讓雍州刺史諸葛緒另外率軍三萬多進佔陰平,以堵截姜維所部退路。



當姜維在沓中屯田時,得知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在關中集聚重兵,判斷魏國即將大舉伐蜀,隨即向劉禪上書,建議立即增兵陽安關口與陰平關,加強防守。

但劉禪收到姜維上書後,不召開朝議,卻去詢問黃皓。黃皓占卜後回答說魏軍不會來進攻,於是劉禪就繼續尋歡作樂去了。

鍾會在進攻漢中時,遭到漢、樂二城的頑強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萬軍隊包圍這二城,然後移大軍於陽安關口。蜀漢守將傅僉率軍外出破壞魏軍攻城器械時,其副將蔣舒卻獻城投降。

鍾會隨即率大軍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而去。

沓中的姜維,遭到鄧艾的猛烈進攻,得知陽安關口失守,立即擺脫鄧艾的糾纏,撤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遭到諸葛緒的堵截。姜維率部做出佯動,假裝要分兵穿插至諸葛緒身後切斷其糧草及退路,嚇退了諸葛緒。姜維趁機越過陰平橋,迅速趕往劍閣,以四萬多軍隊據險頂住鍾會十二萬多大軍。諸葛緒被姜維甩脫後,拒絕了鄧艾共同偷渡陰平小道的建議,趕去與鍾會大軍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其軍隊被鍾會合並。同時,鍾會派出田章率一萬多精銳軍隊與鄧艾匯合,支持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

姜維立即將鄧艾偷渡陰平的軍情派人緊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劉禪。劉禪則派遣時年三十七歲的衛將軍諸葛瞻率領一萬多人的精銳宿衛營前去阻截鄧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才思敏捷,精通書畫。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僅有八歲,受到大家的細心照顧,從來沒有參加過戰鬥,毫無軍事經驗。但是由於其父親諸葛亮生前卓越的軍事能力、非凡的聲望,所以蜀漢之人包括皇帝劉禪在內,都自然而然地認為諸葛瞻也必然軍事能力不凡,對諸葛瞻能否阻截鄧艾毫不擔心。當蜀地各郡郡守請求帶兵馳援成都時,劉禪一一拒絕,在派出諸葛瞻後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將軍閻宇帶領五千軍隊前來成都。



鍾會十多萬大軍久攻劍閣不下,而糧草即將斷絕,無奈之下只好準備退兵回關中。此時,漢、樂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漢軍隊手中,如此,這十多萬勞師遠征的缺糧部隊能順利地撤出漢中麼?



眼看姜維“聚兵斂谷”、重創敵軍的計劃即將實現。

但是,姜維卻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衛將軍諸葛瞻及其率領的宿衛營於綿竹被鄧艾擊滅!

姜維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進入成都堅守,並堅壁清野,即將缺糧的鐘會、鄧艾大軍在蜀地最終將無所作為,只能退兵,蜀漢不會亡,並依然能夠重創魏軍。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維收到了劉禪命令他向魏軍投降的詔令。蜀漢將士氣的拿刀砍石頭,但君命難違,姜維只好下令部隊向鍾會投降。漢、樂二城守軍也於同期收到了向魏軍投降的詔令。

此前,當鄧艾、諸葛緒牽制、堵截姜維野戰軍團的目的落空後,諸葛緒率部前往劍閣與鍾會會師,而鄧艾則在鍾會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陰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歷經艱難,抵達江油城下。此前,江油守將馬邈派出三千軍隊在伏擊鄧艾前鋒田章所部一萬多人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殆盡,此刻面對突然出現的大批飢餓疲憊的魏軍,城中幾乎無兵,而且外無援軍,為避免被屠城,只好投降。

實際上,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本來已經奉劉禪命令提前率領一萬多人的宿衛營緊急趕來,但在抵達涪城後,卻徘徊不進,最終貽誤戰機,使得江油陷落。當時部將黃崇聲淚俱下的建議他立即趕往江油以北的險要處,依託江油城阻擋鄧艾軍隊,不要讓三萬多魏軍進入平原,但諸葛瞻拒不聽從。

得知江油陷落,諸葛瞻很是後悔,但為時已晚。前鋒與鄧艾軍隊剛一交戰,敗退下來,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綿竹。在綿竹不據城防守,卻列陣與三倍於己方的鄧艾軍決戰,遭到對手左右夾擊。諸葛瞻先勝後敗,終至兵敗身死。諸葛瞻戰死前長嘆一聲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看來,諸葛瞻至死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是劉禪用人不當,應對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失誤,尤其錯用諸葛瞻去堵截鄧艾,這是鄧艾能夠長驅直入成都的關鍵原因。



鄧艾綿竹之戰擊滅諸葛瞻後,率軍直抵成都,驚慌失措的劉禪,對右將軍閻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譙周的忽悠下,舉國投降,蜀漢滅亡。

姜維最終在隨後的鐘會之亂中被魏軍殺死,時年63歲,其全家也被魏軍屠滅。



姜維,一代英才,軍事才能出眾,對蜀漢忠心耿耿,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其“聚兵斂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來即將重創魏軍卻終未能力挽狂瀾,實際上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最終只能留下深深的嘆息。

當然,從根源上來講,費禕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維北伐未能重創魏國國本的重要因素。費禕長時間的和平政策,耽誤了蜀漢大事,給予了魏國休養生息並從容加強邊軍戰力的良機,致使諸葛亮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隴右邊軍在諸葛亮面前不堪一擊,根本來不及訓練出強大力量就被諸葛亮接連摧毀,曹睿往往只能出動中央軍團來回應對,耗資巨大,頻繁戰爭幾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維北伐時,不僅魏國隴右邊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增強,無需出動中央軍就能頂住姜維北伐軍隊,而且魏國國力得以恢復,並在江淮地區發展出了強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姜維北伐,為時太晚,已經難以撼動魏國國本。


紅色星河


姜維可以說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柱石,甚至在蜀漢滅亡後還想著最後一搏,悅史君真不知道這不堪一擊從何說起?!

實際上,姜維的奮鬥史在三國時期,也算是一個非常出眾的傳奇了。

姜維原本只是曹魏邊境上的一個參軍,雖然他積極對抗蜀漢大軍,但卻被人懷疑會投降蜀漢,不得不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投降諸葛亮。

諸葛亮很看重姜維,對他很信任,還跟自己的接班人蔣琬推薦他。

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蔣琬、費禕當政時期,一步步走高,但並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費禕被刺殺後,姜維真正得到後主劉禪的重用,成為蜀漢最重要的人物,多次率軍北伐曹魏,間接為蜀漢政權續命,但也消耗了大量資源。

由於劉禪開始信任宦官黃皓,黃皓對姜維有想法,姜維怕出事就避居成都外。

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等人伐蜀時,姜維抵擋住了鍾會,但鄧艾卻通過奇襲,讓劉禪君臣選擇投降,姜維在劉禪的詔令下,選擇暫時投降鍾會。

姜維發現鍾會有謀反的想法,就趁機勸鍾會誣陷鄧艾,同時囚禁其他曹魏將領,在鍾會謀亂的過程中恢復蜀漢。

但由於司馬昭有防備,而且鍾會猶豫不決,結果發生兵變,姜維、鍾會等人都被殺害。

悅史君認為,姜維雖然說不是《三國演義》中說的諸葛亮接班人,但諸葛亮對他的欣賞是正史記載的,而姜維作為一個曹魏降將,能夠為蜀漢拼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一絲畏懼,證明了諸葛亮看人準,也無愧於三國領先人物的殊榮。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公元263年,劉禪發佈誥令,命令守在劍門關的姜維投降,姜維氣的拔劍砍石。關未失,城未破,將未亡,但是劉禪投降了,這就是姜維的無奈。諸葛亮挑選姜維作為接班人看錯人了嗎?沒有,作為蜀漢的守護者、復興漢室的急先鋒,姜維完全合格!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姜維作為接班人呢?應該說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準的。姜維,人稱小諸葛。他是諸葛亮死後蜀國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初諸葛亮在收姜維後對他有一番考評,結果是蜀中諸人無人能敵: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這句話裡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於諸葛亮南征孟達時期。季常指的是馬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於夷陵之戰。李邵和馬良都是前期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在考核姜維的才能後認為,姜維比李邵和馬良都要厲害。

我們再來看看魏國人是怎麼看待姜維的,畢竟王婆賣瓜,有自賣自誇的嫌疑。魏國杜預曾經這樣稱讚姜維: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這句話裡的公休指的是諸葛誕,太初指的是夏侯玄。此二人是著名的魏國四聰組成人員,四聰另外兩人是鄧颺和田疇。

由此可見,不管是蜀國還是魏國,姜維的個人能力是不容質疑的。那麼姜維為什麼沒有實現伐魏成功,復興漢室的願望呢?其實這跟政治有關係。軍事和政治向來都是一體的。

在諸葛亮主政時期,軍政一體化,全民皆兵。諸葛亮既掌政,又掌兵。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卻行使著皇帝的權利。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

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這時攻伐魏國的大方針開始有變化。諸葛亮時期,攻伐魏國的戰略是攻祁山,出隴右,然後進兵關中(雍州)。蔣琬繼任後開始有所調整,開始蔣琬考慮的是由水路進攻,經漢水直達上庸。後來經過費禕和姜維的勸阻,更改為佔領隴西,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然後以涼州為根據地,進攻雍州。

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

於是蔣琬入住漢中,以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蜀軍進攻隴西諸地。這時蔣琬和姜維兩人的配合還算默契,有進取關中的打算。

可惜的是蔣琬很快病逝了,費禕接任。姜維是衛將軍,費禕是大將軍,兩人共同錄尚書事。這時兩人在是否繼續伐魏的問題上產生了歧義。

費禕認為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漢中,攻取魏國一寸土地,你姜維就更不行了。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守,能防住魏國的進攻就算有功了: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這其實是一個信號,說明蜀國自皇帝到大臣都開始以防守為中心,不再遵循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為守。但是姜維不這麼認為,姜維認為自己從小就生長於涼州,對於涼州的羌、胡等少數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為援,斷了隴西和隴右的聯繫,將涼州納入蜀國國土,然後伺機進取關中。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費禕為了制裁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這就造成了姜維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為。

四年之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國開打。公元253年圍南安,雍州刺史陳泰前來救援,姜維糧盡而撤。

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經狄道圍攻襄武,斬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走當地居民數萬。

公元255年,姜維率軍攻佔狄道,大破魏軍雍州刺史王經。後魏國徵西將軍陳泰前來結尾,姜維撤軍。

公元256年,姜維和蜀國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師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魏國將領鄧艾擊敗,死傷甚多。

後來,姜維又於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數次攻佔隴西,有勝有敗。

費禕死後,董允即位,董允只幹了兩年就去世了。接著侍中陳祗接班,從此時起蜀國的政局開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祗勾結黃皓把持朝政,詆譭在外作戰的姜維。

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黃皓以姜維數年征戰,寸功未見,損兵折將,虛耗國庫為由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姜維則要求劉禪清除身邊小人,處死黃皓。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死黃皓,也沒有罷免姜維,而是讓姜維留在沓中種麥,不要再回成都了。

於是,蜀中防守態勢發生了大變局,姜維滯留沓中,既不在漢中也不再成都,漢中兵力空虛,給了魏國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計,以鄧艾和諸葛緒各領三萬人,分為左右兩軍圍剿姜維,將姜維堵在沓中。以鍾會為右路軍,領兵十萬人作為主力攻取漢中,進而威脅成都。

在鍾會聚兵於長安時,姜維就給劉禪寫信,請求劉禪儘早調廖化、張翼、董厥前往漢中防守,但是黃皓進讒言說魏軍不會這麼快到來。於是等到廖化、張翼、董厥率軍來到漢中,鍾會早已經經子午古道、駱穀道、斜谷道進入關中,關中失守。

姜維知道關中失守的消息後,率軍擺脫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糾纏,千里奔襲來到劍門關防守,終於在鍾會之前趕到,守住了劍門關。鍾會率領八萬人日夜攻擊也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一長,糧草不濟,鍾會考慮撤軍。

這時鄧艾率軍由景谷道的小路偷渡陰平,山中道路崎嶇,又有懸崖峭壁。為了偷渡陰平成功,鄧艾親自身披毛氈滾下山坡,士兵們大受鼓舞,紛紛追隨而下。經歷了千難萬險、重重險阻,鄧艾終於偷渡陰平成功,繼而攻佔涪城,在綿竹擊敗諸葛瞻,這時成都成為一座孤城。

劉禪在群臣勸諫下,率眾投降。投降後劉禪親自下詔令給姜維,要求姜維放棄劍門關,就地投降。姜維氣的拔刀怒砍山石。

在局勢最危急的時刻,姜維千里奔襲扼守劍門關,抵擋住了魏軍的進攻。但是由於鄧艾的奇襲和劉禪的懦弱,最終蜀國還是亡國了。

姜維投降後試圖策反鍾會,事情敗露,姜維被魏軍殺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沒有看錯人,姜維雄才大略,多次率領蜀軍攻伐魏軍,其中有勝有敗。在蜀國最危急的時刻,姜維力挽狂瀾,千里奔襲守住劍門關,使魏軍寸步難行。可惜鄧艾偷襲陰平成功,劉禪懦弱,沒有逃跑,也沒有堅守,而是選擇了投降。姜維也隨著大勢已去的形式鼓掌難鳴,最後慘死。


每日趣評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提的有紕漏,姜維並沒有不堪一擊啊,實際上,在諸葛亮去世後,他一直就是蜀漢最得力的武將。而相反來說,諸葛亮挑選的接班人,並不是姜維。




諸葛亮死前,別人問他,丞相百年後誰能接任呢?他說我死以後蔣琬可以繼任,蔣琬死後費禕可以接班,說完就閤眼了。這兩位能接班諸葛亮位子的人裡面,並不包括姜維姜伯約。


而事實上,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的權力分配就不再由丞相一人說了算了,姜維、蔣琬和費禕各自都繼承了他諸葛亮的一部分權力,但都沒有全部繼承,並且彼此之間還保持一定的制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姜維也可以說不是諸葛亮的繼承人,也可以說是諸葛亮繼承人的一部分。

而姜維真的不堪一擊嗎?根本不是啊。著名的“九伐中原”就是他的業績,而且實際上打了十一次魏國。而且最後在蜀漢覆亡的時候,他的主力部隊也把敵人阻擊的很好。之所以最後輸掉了戰爭,並不是姜維仗打得不好,而是鄧艾這個不要命的傢伙帶著人從劍門關突襲進去了而已。

所以,諸葛亮沒有精心挑選姜維做他的接班人,姜維也絕不是不堪一擊的庸才。



青言論史


鄧艾冒險走陰平偷襲成都,劉嬋投降曹魏。姜維在劍閣帶兵與鍾會相持不下,鍾會軍中糧草缺乏打算撤軍。正在這個時候姜維接到後主劉嬋的聖旨,命他向鍾會投降。姜維不能違抗聖旨,於是向鍾會假意投降。姜維打算挑撥鄧艾和鍾會的矛盾,然後坐收漁翁之利,重整蜀國。所以不能說姜維不堪一擊。



諸葛亮沒有看錯人,他非常看好姜維,精心培養他作為自已的接班人,傾囊相授平生所學。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曹魏。但是幾次出征都是無功而返。



諸葛亮死後,姜維帥軍北伐與曹魏名將鄧艾、郭淮交過手。其中大勝2次,小勝3次,相持不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姜維的戰績不錯,確實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但是在能力上比不過自已的恩師。



姜維每次主張北伐曹魏都會受到蔣琬的阻礙,蔣琬對姜維說諸葛丞相在時都不能北伐成功,你也不會成功。蔣琬只想過著太平日子,不想打仗。蔣琬說的也對,姜維的才能確實不如諸葛亮。諸葛亮都不能滅掉曹魏,就憑你姜維就能統一北方嗎?答案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