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是看错人了吗?

小褝仙


姜维在蜀国后期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蜀汉最后的依仗,姜维没有不堪一击,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

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天水收降的并重点培养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相称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看诸葛亮给蒋琬的书信,可以明确的读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和喜爱。称其为『凉州上士』。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都要优秀;并且难得的是“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所以会专门带他参见刘禅。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下属”,但是,姜维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因为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姜维以降将的身份,能够做到大将军,是姜维自己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诸葛亮的安排。

在蒋琬费祎二相主持的时代,姜维一直没有独立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机会,等到蒋琬病故,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没有了约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维的北伐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汉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在刘备时代,蜀汉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是因为刘备虽然只有四川一块地方,但是军队都是跟随刘备征伐四方的精锐,并不虚魏国和吴国。

而到了姜维时代,这些跟随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的精锐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姜维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质量自然比当年转战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与此同时,魏国镇守雍凉的将军是郭淮、邓艾和陈泰。这三个人无论是从智力还是谋略上,都和姜维在同一个档次上。就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主角廖化所说的那样: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的困境就是智谋不比对方强,而兵力比对方少,又频繁用兵。这种情况下,要求姜维能够北伐取得很大的战果,也确实是强人所难。

但是即便如此,姜维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闪光点。在狄道城,姜维曾经取得了洮西大捷,歼灭魏军数万,一度杀的雍凉人人胆寒。从歼敌的数量和影响来看,是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国对魏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到后来,邓艾钟会双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闻此事,妙计频出,在阴平桥头巧妙腾挪,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在汉中已经大部丢失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把钟会挡在了剑阁,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并且后主又比较窝囊不敢死守待援,钟会基本上都已经打退堂鼓准备收兵回朝了。所以听说后主投降了,姜维气得拔剑砍石头,说:“我们正想死战,怎么就投降了!”

在整个后三国时期,可以说蜀汉就是靠着姜维做国之干城来延续国祚,怎么能说姜维不堪一击呢?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并没有看错,姜维也确实是忠心赤胆为蜀汉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经史通义


首先第一点,诸葛武侯没有钦定什么接班人。像孔明这种高风亮节的人,不会在如此大的人事决议上独行专断。实际上接班人的问题,是刘禅请教诸葛亮的。而且诸葛亮建议的接班人是蒋琬,之后是费祎,后面就没有其他的安排了。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病重,后主刘禅派李福前往问候,并向他征询国家大计。李福奉旨前往诸葛亮营地,与诸葛亮交谈。在离开营地回成都的路上,李福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又掉头返回。诸葛亮看见李福回来,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我们虽然交谈了一整天,但话还没有说完,你回来是还有一件事情要问。你所要问的人,蒋琬最合适了。”李福说:“那一天确实是忘了问,如您百年之后,谁可担任丞相的职务,所以我才立刻赶回来。那么,我还想再问一下,蒋琬之后,谁可继任丞相呢?”诸葛亮:“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那么费祎之后呢?”诸葛亮便默而不答了。李福回到成都,向后主刘禅交旨,转达了诸葛亮的话。

其次,姜维直到费祎遇刺之后才逐渐掌握兵权,公元256年姜维才升任大将军,即便如此,他的权力也比诸葛亮当时相差很大,在政治上受到掣肘很多。另外蜀魏两国国力相差太大,如果说武侯是一矿打三矿打得有来有往,那么姜维一矿打五矿打不过也很正常。在军事实力上比不过武侯本来就不是丢人的事。

最后,即使有种种不利条件,姜维还是给魏国造成了很大压力。魏国甚至认为姜维是蜀国最大的麻烦,魏国诏书也说了,蜀国不过是依靠姜维而已,只要擒下姜维,就可以轻易扫灭巴蜀。

夏五月,诏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

即便是受命投降之后,作为亡国之臣的姜维仍然没有放弃,并且一度接近成功。他鼓动钟会诬告邓艾,导致后者与其子邓忠被杀,报了蜀国灭国之仇。然后姜维又忽悠钟会屠杀魏国诸将,一旦成功,魏军将领被屠杀殆尽,钟会肯定不能一手遮天,到时候局势尽在姜维手中。

这个计谋若是成功了,可谓惊天动地,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能排上号的大阴谋。可惜消息走漏,钟会被杀,姜维因为之前给魏军造成太多麻烦,新仇旧恨一起被结算,全家被杀。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只能说“非战之罪”,更多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姜伯约这一生说不上不堪一击吧?


老胡评车


姜维,三国时蜀汉大将军,骁勇善战,曾官至大将军。诸葛亮说姜维堪称凉州一带一流的人才。


就连蜀汉的死敌,魏国的镇西将军钟会也这样评价他:姜伯约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逊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的姜维是三国时期的一朵奇葩。


然而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姜维在北伐大业中最终失败告终,为何姜维会不堪一击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北伐大业受到阻挠,导致姜维失败。


诸葛亮死后,姜维与费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曹魏。姜维一心一意北伐,然而大将军费祎和镇西将军胡济感觉不到胜利在望的喜悦与希望,多次阻挠姜维,成为姜维北伐路上的绊脚石。


姜维因旧时驻守过西北,对西北的羌人、胡人部落了如指掌,自信能够调动这些部落兵力为己所用,打击曹魏侧翼党羽。


然而,费祎对此并不支持,阻挠调兵一事,导致姜维声讨曹魏的人马有限。



诸葛亮在世时调动与曹魏旗鼓相当的人马全力北伐,尚未成功。如今,姜维能够调动的人马更少,寡不敌众的弱势情况使得赢得北伐战争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镇西将军胡济也处处与姜维作对。公元256年,姜维与胡济约定联手攻打魏将邓艾。


两人已经约好出征地点,出乎意料的是,胡济未按时赴约,导致姜维孤军作战,与邓艾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因寡不敌众,铩羽而归。


蜀国大将的万般阻挠使得姜维的北伐大业步履维艰,从而导致失败。


二、官宦黄皓把持朝政,姜维不受待见,导致北伐失败。


姜维在蜀营壮志未酬,一面是北伐大业势在必行,一面却是各大将军极度不配合,使得姜维郁郁寡欢。屋漏偏逢连夜雨,刘禅身边又出现个宦官黄皓。


黄皓善玩弄权术,又阿谀奉承,因此深得刘禅宠信。黄皓在蜀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阎羽,因此极力排挤姜维,并在刘禅面前诋毁他。刘禅日渐冷落姜维,姜维在蜀营如芒在背,却无计可施。


263年, 姜维听闻魏国将军钟会将讨伐关中,便上表刘禅希望加派人手驻守关中一带,以备不时之需。黄皓却从中作梗,认为姜维不过在虚张声势。


刘禅听信谗言,拒绝加派兵马。结果魏国兵分五路讨伐汉蜀。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势攻击,姜维毫无招架之力,蜀兵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实在狼狈不堪。


因宦官黄皓对姜维北伐大业的极力阻挠,导致姜维失去大展拳脚的机会,最终北伐大业以失败惨淡收场。



由此可见,为蜀国屡建奇功的姜维并非不堪一击,而是外界因素影响所致。


姜维一生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为蜀汉兢兢业业,毫无异心,然而却被众多外界因素干扰,使得北伐大业失败告终。


他一生在为汉蜀劳心劳力,最后也为汉蜀而死,实在可歌可泣。


如果汉蜀北伐能够众志成城,刘禅也非扶不起的阿斗,有书君想,姜维的下场也不至于如此凄凉吧!


有书课堂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翼县人,三国时蜀国名将,官至大将军。诸葛亮亲自挑选的接班人。那为什么姜维最后不堪一击呢?是诸葛亮看错了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姜维原是曹魏的部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的。诸葛亮使用稳扎稳打,以逸待劳想把魏国主力吸引到魏国偏远之地进行围剿。但是此计被姜维破了。

此后诸葛亮便看上了此人,于是用计让姜维来降。姜维降后一只跟在诸葛亮的身边学习,诸葛亮也时常教导。直到第六次北伐,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也开始北伐,但与诸葛亮每次兴兵都几乎出动蜀国全部兵力相比,姜维的北伐规模小得多。而姜维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一万左右,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维做不到。蒋琬在世时还好点,但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后,情况越来越差。

费祎反对姜维北伐,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去如保国治民,多好啊!

而随着蜀汉频繁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国力,最后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种反对用兵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姜维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蜀汉后期宦官得势,代表人物黄皓,他处心积虑的往上爬,被后主宠信。黄皓很快升至内朝首领,开始干预朝政。

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护,不仅感到忧虑,甚至有些恐惧,他请求自己去沓中屯兵。

263年8月,魏军分3路向蜀汉发起总攻,刘禅打开成门投降,还下召让姜维投降。

姜维与士兵气的拿刀砍石头,最后姜维和妻子一起死在乱军中。所以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解读中国历史


姜维并不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接班人,但他确实是蜀国最后的支柱。

姜维降蜀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所述,姜维并不是被诸葛亮逼降的,而是因为魏国天水太守马遵。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天水大动,各县纷纷响应蜀军,马遵竟然怀疑姜维忠心,将姜维撂下独自逃回天水,姜维跑到冀县,还是被拒绝入城,没办法,姜维只能降蜀。此时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只能退兵,将西县的百姓迁回汉中,姜维随着诸葛亮回到成都。但姜维的母亲并没有被接回蜀国,姜维和母亲分开。

领兵能力突出

诸葛亮很欣赏姜维,在给蒋琬的信中,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又说他“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但诸葛亮并没有时间培养姜维,无法将姜维立为接班人六年后,诸葛亮逝世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炜执政。此时的姜维只是杂号将军,直到费炜被刺,姜维才执掌蜀汉权柄,中间一共历经15年。在这15年间,姜维多次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也一步步升任权利中枢。因为姜维不是益州本地士族,得不到特别照顾,只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升职,魏国最后的皇帝曹奂也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可见姜维确实领兵能力突出。

情势已变

既然姜维领兵能力突出,为什么却让人感觉不堪一击?

人们印象中,姜维不堪一击主要是因为钟会、邓艾伐蜀过程中,姜维好像没有起多大作用。实际上,蜀汉在刘备逝世后的时期,基本分为诸葛亮北伐时期和姜维北伐时期。中间有一段蒋琬和费炜执政时期,这段时期,蒋琬和费炜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基本没有主动挑起对魏的战争,尤其姜维征伐羌人时,费炜每次都掣肘,使得姜维每次领兵不足一万。在费炜死后,姜维开始组织北伐,但朝中宦官黄皓和姜维并不对付,刘禅维护黄皓,姜维没办法,最后只能在沓中种麦子避祸。在此之前,姜维曾经像刘禅进言,派遣张翼、廖化驻扎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备偷袭,但是黄皓迷信,告诉刘禅不会有敌人来,也就没有执行,结果钟会、邓艾来攻时,果然偷袭了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维在蜀汉政权中,虽然因为自己领兵能力突出,作为最后的支柱,位列蜀汉政权中枢,他的才能是得到承认的。但他没有诸葛亮的权威,朝中也没有盟友,受到朝局掣肘,很多战略没有办法实施。当钟会、邓艾打过来的时候,他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挡住钟会了,却没想到刘禅直接投降,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天天故史汇




可以说诸葛亮非常看好姜维,培养了姜维,但并没有把姜维当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一部分军事才能。姜维实际上非常优秀。

姜维原本是陇右曹魏的军官,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汉,时年27岁。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向汉室、很有胆略,是凉州上士,从而带姜维在身边悉心培养,但诸葛亮最终向刘禅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并非姜维。



历史上的姜维,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其军事能力远超过邓艾与钟会,稍微强于陈泰。在国力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其北伐胜多败少,曾经多次大败曹魏关陇军团,并非不堪一击。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随后接班,迅速稳定蜀汉局势。此时的曹魏,在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国力损耗严重,经济疲惫,民有菜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急需休养生息,而蜀汉虽然国小,但军力强悍,经济发展强劲。因此蒋琬积极练兵,营造舟船,准备经汉水水路向东前出上庸、新城,实施北伐,但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随后费祎当政,而费祎偏向保守,错过了几次绝佳北伐的机会。姜维每次建议出兵,费祎顶多给姜维一万军队,只能小有收获,使得重创曹魏的良机屡屡失去,姜维只能徒唤奈何。

公元253年春,费祎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尚书令陈祗随后掌握蜀汉内政大权,开始全力支持假节的卫将军、领凉州刺史职位的姜维实施北伐。但此时的魏国,除了兴势之战外,与蜀汉近二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事,因而获得了喘息良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实力迅速恢复,并且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其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蜀汉。姜维的北伐,似乎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3年夏,姜维率领二万多军队经石营出击陇右,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军。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魏国狄道长李简举城归降。姜维接着进攻襄武,击灭魏将徐质,魏军残兵逃跑。姜维乘胜追击,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大批民众还蜀地。

公元255年,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获得洮西大捷,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损失惨重,数万人被歼灭,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主张“壮士断腕”,提出放弃陇右、化整为零逃跑的建议,遭到征西将军陈泰的拒绝。陈泰亲率大军救援,姜维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担心遭到内外夹击,只好退守钟题。

公元256年春,姜维因功升为汉大将军,随即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姜维随后按约定率军至段谷与魏国邓艾大军对阵时,胡济却失约没来。姜维所部遭到绝对优势魏军的围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只好强行突围,死伤甚重,而陇西所获地盘躁动不安,百姓埋怨。于是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

此前汉中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姜维认为此举固然可拒敌于汉中之外,可保汉中防守无虞,但汉中久无战事,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军力浪费。

因此,姜维主张撤回各险地驻军,在汉、乐二城各驻扎五千军队,城内集聚大批物资,并在阳平关口驻扎大约二千军队,关城等地驻扎少量军队,如此可抽出二万左右精兵加强野战军团,集中军力以夺取陇右。

如果汉中遭到敌军进攻,则汉军实行坚壁清野,并依托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坚决防守,那么敌人大军久攻不下,粮食经秦岭运输困难,必然缺乏粮食,只能撤军穿越茫茫秦岭返回关中。此时,回援汉中的蜀汉野战军团可以趁机沿途实施切割打击,则必然可重创缺粮缺物资的敌军。

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得到了陈祗的支持,获得了刘禅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国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姜维遂率军数万出骆谷至沈岭,取得了一系列小的胜仗,并意图夺取魏国关中地区的粮食物资重地。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立即合军,依险据守。双方沿芒水对峙。第二年春,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撤军,复任为大将军。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得到刘禅重用,开始祸乱朝政。蜀汉内政陷于混乱,忠良之士遭到排挤,蜀汉经济发展停滞,趋于困顿。而魏国在雄才大略的司马昭的治理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趋强劲,军力强盛。

这段时间,由于黄皓、谯周等人都反对并阻扰继续北伐。姜维遂在汉中调整部防,实施“聚兵敛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优势军力迎战。由于姜维孤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邓艾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严阵以待,据险阻击蜀汉军队。姜维经激战,无法突破,并遭到邓艾反攻,见损失较大,只好退军。

宦官黄皓以此构陷姜维,意图剥夺姜维军权,企图用拍自己马屁的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疏刘禅,请求诛杀黄皓,遭到拒绝。姜维见势不妙,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阎宇原本是荆州南郡人,年轻时进入成都,为人勤勉,处事精细,素有才干和功劳。延熙末年,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镇南中,后来升任右将军。为了配合东吴,公元257年奉命带领五千精兵进驻白帝城,次年担任永安都督,与黄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消除弑杀曹髦的不利影响,提出伐蜀计划。此计划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尚有姜维不好对付,不宜伐蜀。只有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伐蜀事宜。钟会亲率十二万大军进攻只有一万多守军的汉中,让征西将军邓艾另外率军三万多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以作牵制,并让雍州刺史诸葛绪另外率军三万多进占阴平,以堵截姜维所部退路。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得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集聚重兵,判断魏国即将大举伐蜀,随即向刘禅上书,建议立即增兵阳安关口与阴平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收到姜维上书后,不召开朝议,却去询问黄皓。黄皓占卜后回答说魏军不会来进攻,于是刘禅就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钟会在进攻汉中时,遭到汉、乐二城的顽强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万军队包围这二城,然后移大军于阳安关口。蜀汉守将傅佥率军外出破坏魏军攻城器械时,其副将蒋舒却献城投降。

钟会随即率大军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而去。

沓中的姜维,遭到邓艾的猛烈进攻,得知阳安关口失守,立即摆脱邓艾的纠缠,撤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遭到诸葛绪的堵截。姜维率部做出佯动,假装要分兵穿插至诸葛绪身后切断其粮草及退路,吓退了诸葛绪。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迅速赶往剑阁,以四万多军队据险顶住钟会十二万多大军。诸葛绪被姜维甩脱后,拒绝了邓艾共同偷渡阴平小道的建议,赶去与钟会大军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其军队被钟会合并。同时,钟会派出田章率一万多精锐军队与邓艾汇合,支持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

姜维立即将邓艾偷渡阴平的军情派人紧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刘禅。刘禅则派遣时年三十七岁的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一万多人的精锐宿卫营前去阻截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才思敏捷,精通书画。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仅有八岁,受到大家的细心照顾,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毫无军事经验。但是由于其父亲诸葛亮生前卓越的军事能力、非凡的声望,所以蜀汉之人包括皇帝刘禅在内,都自然而然地认为诸葛瞻也必然军事能力不凡,对诸葛瞻能否阻截邓艾毫不担心。当蜀地各郡郡守请求带兵驰援成都时,刘禅一一拒绝,在派出诸葛瞻后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将军阎宇带领五千军队前来成都。



钟会十多万大军久攻剑阁不下,而粮草即将断绝,无奈之下只好准备退兵回关中。此时,汉、乐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汉军队手中,如此,这十多万劳师远征的缺粮部队能顺利地撤出汉中么?



眼看姜维“聚兵敛谷”、重创敌军的计划即将实现。

但是,姜维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率领的宿卫营于绵竹被邓艾击灭!

姜维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进入成都坚守,并坚壁清野,即将缺粮的钟会、邓艾大军在蜀地最终将无所作为,只能退兵,蜀汉不会亡,并依然能够重创魏军。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维收到了刘禅命令他向魏军投降的诏令。蜀汉将士气的拿刀砍石头,但君命难违,姜维只好下令部队向钟会投降。汉、乐二城守军也于同期收到了向魏军投降的诏令。

此前,当邓艾、诸葛绪牵制、堵截姜维野战军团的目的落空后,诸葛绪率部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师,而邓艾则在钟会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阴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历经艰难,抵达江油城下。此前,江油守将马邈派出三千军队在伏击邓艾前锋田章所部一万多人的战斗中已经损失殆尽,此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批饥饿疲惫的魏军,城中几乎无兵,而且外无援军,为避免被屠城,只好投降。

实际上,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本来已经奉刘禅命令提前率领一万多人的宿卫营紧急赶来,但在抵达涪城后,却徘徊不进,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江油陷落。当时部将黄崇声泪俱下的建议他立即赶往江油以北的险要处,依托江油城阻挡邓艾军队,不要让三万多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拒不听从。

得知江油陷落,诸葛瞻很是后悔,但为时已晚。前锋与邓艾军队刚一交战,败退下来,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绵竹。在绵竹不据城防守,却列阵与三倍于己方的邓艾军决战,遭到对手左右夹击。诸葛瞻先胜后败,终至兵败身死。诸葛瞻战死前长叹一声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看来,诸葛瞻至死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是刘禅用人不当,应对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尤其错用诸葛瞻去堵截邓艾,这是邓艾能够长驱直入成都的关键原因。



邓艾绵竹之战击灭诸葛瞻后,率军直抵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对右将军阎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谯周的忽悠下,举国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最终在随后的钟会之乱中被魏军杀死,时年63岁,其全家也被魏军屠灭。



姜维,一代英才,军事才能出众,对蜀汉忠心耿耿,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其“聚兵敛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来即将重创魏军却终未能力挽狂澜,实际上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蜀汉之灭亡,姜维独木难支,非姜伯约之过,最终只能留下深深的叹息。

当然,从根源上来讲,费祎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维北伐未能重创魏国国本的重要因素。费祎长时间的和平政策,耽误了蜀汉大事,给予了魏国休养生息并从容加强边军战力的良机,致使诸葛亮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陇右边军在诸葛亮面前不堪一击,根本来不及训练出强大力量就被诸葛亮接连摧毁,曹睿往往只能出动中央军团来回应对,耗资巨大,频繁战争几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维北伐时,不仅魏国陇右边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增强,无需出动中央军就能顶住姜维北伐军队,而且魏国国力得以恢复,并在江淮地区发展出了强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姜维北伐,为时太晚,已经难以撼动魏国国本。


红色星河


姜维可以说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柱石,甚至在蜀汉灭亡后还想着最后一搏,悦史君真不知道这不堪一击从何说起?!

实际上,姜维的奋斗史在三国时期,也算是一个非常出众的传奇了。

姜维原本只是曹魏边境上的一个参军,虽然他积极对抗蜀汉大军,但却被人怀疑会投降蜀汉,不得不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投降诸葛亮。

诸葛亮很看重姜维,对他很信任,还跟自己的接班人蒋琬推荐他。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蒋琬、费祎当政时期,一步步走高,但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费祎被刺杀后,姜维真正得到后主刘禅的重用,成为蜀汉最重要的人物,多次率军北伐曹魏,间接为蜀汉政权续命,但也消耗了大量资源。

由于刘禅开始信任宦官黄皓,黄皓对姜维有想法,姜维怕出事就避居成都外。

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时,姜维抵挡住了钟会,但邓艾却通过奇袭,让刘禅君臣选择投降,姜维在刘禅的诏令下,选择暂时投降钟会。

姜维发现钟会有谋反的想法,就趁机劝钟会诬陷邓艾,同时囚禁其他曹魏将领,在钟会谋乱的过程中恢复蜀汉。

但由于司马昭有防备,而且钟会犹豫不决,结果发生兵变,姜维、钟会等人都被杀害。

悦史君认为,姜维虽然说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诸葛亮接班人,但诸葛亮对他的欣赏是正史记载的,而姜维作为一个曹魏降将,能够为蜀汉拼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一丝畏惧,证明了诸葛亮看人准,也无愧于三国领先人物的殊荣。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公元263年,刘禅发布诰令,命令守在剑门关的姜维投降,姜维气的拔剑砍石。关未失,城未破,将未亡,但是刘禅投降了,这就是姜维的无奈。诸葛亮挑选姜维作为接班人看错人了吗?没有,作为蜀汉的守护者、复兴汉室的急先锋,姜维完全合格!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作为接班人呢?应该说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准的。姜维,人称小诸葛。他是诸葛亮死后蜀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初诸葛亮在收姜维后对他有一番考评,结果是蜀中诸人无人能敌: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句话里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于诸葛亮南征孟达时期。季常指的是马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于夷陵之战。李邵和马良都是前期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在考核姜维的才能后认为,姜维比李邵和马良都要厉害。

我们再来看看魏国人是怎么看待姜维的,毕竟王婆卖瓜,有自卖自夸的嫌疑。魏国杜预曾经这样称赞姜维: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句话里的公休指的是诸葛诞,太初指的是夏侯玄。此二人是著名的魏国四聪组成人员,四聪另外两人是邓飏和田畴。

由此可见,不管是蜀国还是魏国,姜维的个人能力是不容质疑的。那么姜维为什么没有实现伐魏成功,复兴汉室的愿望呢?其实这跟政治有关系。军事和政治向来都是一体的。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军政一体化,全民皆兵。诸葛亮既掌政,又掌兵。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却行使着皇帝的权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这时攻伐魏国的大方针开始有变化。诸葛亮时期,攻伐魏国的战略是攻祁山,出陇右,然后进兵关中(雍州)。蒋琬继任后开始有所调整,开始蒋琬考虑的是由水路进攻,经汉水直达上庸。后来经过费祎和姜维的劝阻,更改为占领陇西,切断雍州和凉州的联系,然后以凉州为根据地,进攻雍州。

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于是蒋琬入住汉中,以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蜀军进攻陇西诸地。这时蒋琬和姜维两人的配合还算默契,有进取关中的打算。

可惜的是蒋琬很快病逝了,费祎接任。姜维是卫将军,费祎是大将军,两人共同录尚书事。这时两人在是否继续伐魏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

费祎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汉中,攻取魏国一寸土地,你姜维就更不行了。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能防住魏国的进攻就算有功了: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蜀国自皇帝到大臣都开始以防守为中心,不再遵循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为守。但是姜维不这么认为,姜维认为自己从小就生长于凉州,对于凉州的羌、胡等少数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为援,断了陇西和陇右的联系,将凉州纳入蜀国国土,然后伺机进取关中。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费祎为了制裁姜维,每次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这就造成了姜维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为。

四年之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国开打。公元253年围南安,雍州刺史陈泰前来救援,姜维粮尽而撤。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经狄道围攻襄武,斩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走当地居民数万。

公元255年,姜维率军攻占狄道,大破魏军雍州刺史王经。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前来结尾,姜维撤军。

公元256年,姜维和蜀国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会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魏国将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

后来,姜维又于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数次攻占陇西,有胜有败。

费祎死后,董允即位,董允只干了两年就去世了。接着侍中陈祗接班,从此时起蜀国的政局开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祗勾结黄皓把持朝政,诋毁在外作战的姜维。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黄皓以姜维数年征战,寸功未见,损兵折将,虚耗国库为由请求刘禅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姜维则要求刘禅清除身边小人,处死黄皓。最后刘禅和稀泥,没有处死黄皓,也没有罢免姜维,而是让姜维留在沓中种麦,不要再回成都了。

于是,蜀中防守态势发生了大变局,姜维滞留沓中,既不在汉中也不再成都,汉中兵力空虚,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计,以邓艾和诸葛绪各领三万人,分为左右两军围剿姜维,将姜维堵在沓中。以钟会为右路军,领兵十万人作为主力攻取汉中,进而威胁成都。

在钟会聚兵于长安时,姜维就给刘禅写信,请求刘禅尽早调廖化、张翼、董厥前往汉中防守,但是黄皓进谗言说魏军不会这么快到来。于是等到廖化、张翼、董厥率军来到汉中,钟会早已经经子午古道、骆谷道、斜谷道进入关中,关中失守。

姜维知道关中失守的消息后,率军摆脱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纠缠,千里奔袭来到剑门关防守,终于在钟会之前赶到,守住了剑门关。钟会率领八万人日夜攻击也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一长,粮草不济,钟会考虑撤军。

这时邓艾率军由景谷道的小路偷渡阴平,山中道路崎岖,又有悬崖峭壁。为了偷渡阴平成功,邓艾亲自身披毛毡滚下山坡,士兵们大受鼓舞,纷纷追随而下。经历了千难万险、重重险阻,邓艾终于偷渡阴平成功,继而攻占涪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这时成都成为一座孤城。

刘禅在群臣劝谏下,率众投降。投降后刘禅亲自下诏令给姜维,要求姜维放弃剑门关,就地投降。姜维气的拔刀怒砍山石。

在局势最危急的时刻,姜维千里奔袭扼守剑门关,抵挡住了魏军的进攻。但是由于邓艾的奇袭和刘禅的懦弱,最终蜀国还是亡国了。

姜维投降后试图策反钟会,事情败露,姜维被魏军杀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雄才大略,多次率领蜀军攻伐魏军,其中有胜有败。在蜀国最危急的时刻,姜维力挽狂澜,千里奔袭守住剑门关,使魏军寸步难行。可惜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刘禅懦弱,没有逃跑,也没有坚守,而是选择了投降。姜维也随着大势已去的形式鼓掌难鸣,最后惨死。


每日趣评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提的有纰漏,姜维并没有不堪一击啊,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一直就是蜀汉最得力的武将。而相反来说,诸葛亮挑选的接班人,并不是姜维。




诸葛亮死前,别人问他,丞相百年后谁能接任呢?他说我死以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死后费祎可以接班,说完就合眼了。这两位能接班诸葛亮位子的人里面,并不包括姜维姜伯约。


而事实上,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权力分配就不再由丞相一人说了算了,姜维、蒋琬和费祎各自都继承了他诸葛亮的一部分权力,但都没有全部继承,并且彼此之间还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姜维也可以说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继承人的一部分。

而姜维真的不堪一击吗?根本不是啊。著名的“九伐中原”就是他的业绩,而且实际上打了十一次魏国。而且最后在蜀汉覆亡的时候,他的主力部队也把敌人阻击的很好。之所以最后输掉了战争,并不是姜维仗打得不好,而是邓艾这个不要命的家伙带着人从剑门关突袭进去了而已。

所以,诸葛亮没有精心挑选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姜维也绝不是不堪一击的庸才。



青言论史


邓艾冒险走阴平偷袭成都,刘婵投降曹魏。姜维在剑阁带兵与钟会相持不下,钟会军中粮草缺乏打算撤军。正在这个时候姜维接到后主刘婵的圣旨,命他向钟会投降。姜维不能违抗圣旨,于是向钟会假意投降。姜维打算挑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然后坐收渔翁之利,重整蜀国。所以不能说姜维不堪一击。



诸葛亮没有看错人,他非常看好姜维,精心培养他作为自已的接班人,倾囊相授平生所学。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曹魏。但是几次出征都是无功而返。



诸葛亮死后,姜维帅军北伐与曹魏名将邓艾、郭淮交过手。其中大胜2次,小胜3次,相持不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姜维的战绩不错,确实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但是在能力上比不过自已的恩师。



姜维每次主张北伐曹魏都会受到蒋琬的阻碍,蒋琬对姜维说诸葛丞相在时都不能北伐成功,你也不会成功。蒋琬只想过着太平日子,不想打仗。蒋琬说的也对,姜维的才能确实不如诸葛亮。诸葛亮都不能灭掉曹魏,就凭你姜维就能统一北方吗?答案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