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钟会诬陷灭蜀大功臣邓艾,还想举兵造反,为何死后没有被灭族?

文史砖家


因为钟会的谋反,而导致灭蜀的两大功臣,钟会本人与邓艾,再加上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在叛乱中都死了,司马昭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灭钟会一族?

钟会出身士家大族颍川钟氏,从小就聪慧过人,才华横溢,而且一直是以司马氏亲信身份参与各种谋划,协助司马师征毋丘俭、文钦,协助司马昭平定诸葛诞的叛乱,因功升任司隶校尉,以司马昭亲信身份插手朝中事务。



钟会因得到司马昭的宠信,在朝中一时飞扬跋扈,"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因得罪钟会被杀,嵇康不仅是"竹林七贤"之首,当世名士,还是曹操的孙女婿。钟会还在伐蜀时,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仪,许褚是曹操的贴身护卫,因曹操去世而哭至吐血,对曹操是相当忠心,而钟会的一切行为,却似乎是向司马昭表忠心。

钟会对司马昭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司马昭因魏帝曹髦被杀,想转移国内的矛盾,而发动征蜀之战,在大多数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包括名将邓艾也反对伐蜀,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并以从未带兵打仗的身份,成为征蜀魏军的主帅。



蜀汉投降后,由于邓艾是灭蜀首功,而得意忘形,遭到军中同僚及司马昭的不满,邓艾也是自已作死,擅自大封蜀汉群臣,并上书司马昭议论朝政,这个是邓艾应该说的话吗?司马昭当时就下令监军卫瓘通知邓艾有事要上报,邓艾不听。

况且邓艾被捕并不仅仅是钟会的诬陷,同时一起上书的还有监军卫瓘、胡烈、师纂三人,并不是钟会一人,可见邓艾在魏军中并不得人心,就算没人陷害邓艾,以邓艾在灭蜀之后的种种行为,司马昭也会想办法除掉邓艾的,现在好了,有人上告邓艾谋反,司马昭正好顺水推舟。



而之后发生的钟会叛乱,不排除有司马昭的猜忌之心,钟会在谋反前,收到了司马昭的一封信,信中说:我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进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钟会是个聪明人,看到这封信大吃一惊,这封信的含义不言而喻,现在邓艾被捕,征蜀魏军和投降的蜀军兵权全部在钟会一人之手,魏军有18万,投降蜀军有差不多8万,加起来超过整个吴国的军队,这个兵权很大了。



司马昭就是警告钟会的意思,司马昭并不是猜忌钟会这个人,而是担心钟会手中的兵权,如果钟会作乱,或者是被他人利用作乱,这么多军队,将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这才是司马昭担心的。

现在好了,钟会不仅自已叛乱,而且在叛乱中被杀,这样司马昭不仅目的达到了,而且还没有惹上任何杀功臣的不良名声,两大功臣邓艾和钟艾皆因此而死,省得司马昭想办法了。



谋反本是重罪,按法律应该诛杀父、母、妻三族,既然首恶已除,对于钟会的族人,司马昭只是象征性的惩罚,只处死了钟会的养子及其儿子,放过了钟会的其它族人。当然也因为颍川钟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把打击面扩大也不符合司马昭的目的。

综合起来,司马昭没有灭钟会一族的原因是:

1、钟会的谋反,导致邓艾及钟会自已的身死,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帮司马昭达到了政治目的,还没有惹上杀功臣的不良名声;



2、钟会因谋反被杀,首恶已死,司马昭不愿意扩大打击面;

3、颍川钟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司马家也是世家大族,而钟氏族人大多是忠心司马昭的,没有必要杀。

4、司马昭自已也明白,钟会本来没有谋反之意,钟会的谋反,有司马昭相逼的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作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头号“智囊”,钟会曾参与过平定毌丘俭、诸葛诞叛乱,并阻止过魏帝曹髦的夺权计划,故而深受主公的器重,屡屡被委以心腹重任。然而在完成灭蜀大业后,钟会却与司马昭反目,并意图举兵讨伐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灭蜀之战说起。


景元四年(263年)秋,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兵困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并一举亡蜀。当年底,钟会作为主帅,因伐蜀之功晋升为宰相(司徒)。然而钟会灭蜀后,在降将姜维的怂恿下,竟然滋生出不臣之心,图谋据蜀称王,甚而举兵夺取天下。



为达到这个目的,钟会便与监军卫瓘合谋,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并将其父子逮捕后押送洛阳(钟会被杀后,卫瓘派人将邓艾父子杀死于途中)。邓艾父子被擒获后,钟会自以为再无障碍,便与姜维等人密谋造反。按照计划,姜维将率军万余人出斜谷为前锋,钟会则率领主力大军随行,并尽快占据长安,然后从陆路、水路同时进攻洛阳。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那么一战便可以夺取天下。


但是让钟会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准备劫持诸将、誓师出征时,忽然接到司马昭写给他的信,大意是担心邓艾会拒捕,他已经派大将贾充率步骑万人进入斜谷,并且屯驻在乐城,而他本人则将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以期与凯旋回师的钟会相会于关中。钟会看到书信后大惊失色,自知司马昭已经开始猜疑他有异心,意在提前做好防范。



然而此时的形势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加上钟会过于自负,认为如果自己的动作足够快,那么依然有希望夺取天下,就算是不能,那么退保汉中、蜀地,依然可以据蜀自立,建立跟刘备同样的事业。所以钟会并没有思虑多久,便决定实施劫持诸将、举兵造反的计划。


(钟)会所惮惟艾,艾父子既禽,会独统大众,威震西土,遂决意谋反...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见《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此时姜维以诸将难以驾驭为由,劝说钟会干脆将他们全部诛杀,然后据蜀称王。姜维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意在制造魏军内部的混乱,然后趁机杀死钟会,并尽数坑杀魏国将士,然后光复故国(“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见《华阳国志》)。钟会当然不了解姜维的心思,果然在他的蛊惑下,设计将诸将全部扣押,并准备将他们全部杀死。


就在这紧张而微妙的时刻,大将胡烈的旧属丘建因为备受钟会器重,竟将主帅的阴谋在暗地里泄露出去。胡烈之子胡渊闻讯后,率领部下前来向钟会“讨说法”,而其他将军的部下虽然没有人统领,也在得知消息后涌向城门,使得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此时,钟会为了安抚城外的士兵,便派卫瓘出城慰劳他们,结果给自己招致灭顶之灾。



原来,卫瓘逃出“虎口”后,非但没有帮助钟会稳住各支军队,反而率领他们攻入城中。钟会闻变后,便率领少数士兵抵挡,结果因为众寡不敌,被乱军悉数杀死,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格斩维,争前杀会。会将士死者数百人。”见《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钟会被杀时,年仅40岁,时在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


按照当时的法律,钟会既然犯有谋反大罪,理应被诛灭三族。然而钟会并未娶妻,也没有子嗣,只是收养兄长钟毓的两个儿子钟邕、钟毅,所以依照惯例,应当诛杀钟毓(此时已过世)全家。然而,司马昭念及钟会之父钟繇(三朝元老,位至太傅)、兄长钟毓(四朝重臣,官至后将军、都督荆州军事)的功绩,再加上钟毓曾劝告司马昭要提防钟会,所以最终决定网开一面。



当时,钟邕随同钟会作乱,已经死于乱军之中,但几个儿子尚在人世。所以司马昭下令,诛杀钟邕诸子及钟毅,但赦免已被拘押的钟毓之子钟峻、钟辿,并恢复他们的官爵。至此,除已过继给钟会的钟邕、钟毅外,钟毓其他子孙得以避免被杀的命运,也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文史砖家


钟会的父亲钟繇、哥哥钟毓都是魏朝廷的重臣,都是文学家、政治家,这是没有被灭族的根本,另外更主要的还是要利益于钟会的大哥的钟毓的一句话。


钟毓为人比较老实,属于本本分分的为人;而钟会为人更懂得随机应变,不循规蹈规。哥哥小时候就都很聪明,魏文帝曹丕很感兴趣就叫他俩上殿,见了皇上以后,钟毓紧张得汉流浃背,而钟会就相当的不以为然了。曹丕就问他俩,钟毓直接答因为面圣紧张,钟会却说“紧张得汗都不敢出了”。


还有一回,钟毓、钟会两兄弟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祭祀的酒喝。钟繇刚巧醒来,也不声张,故意装睡 观察儿子们怎样行事。钟毓就比较老实,行了礼后才喝酒,钟会则只自顾自地喝酒。钟繇出来问他俩,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钟会说:“酒本来就是我偷来的,所以用不着行礼。“

两个人的性格可见一般,当哥哥的也比较了解弟弟,他说弟弟”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那意思是,他弟弟好玩弄权术,不能做太大的官。”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若将来果如此,则吾只治钟会之罪而不累及钟氏一门。”

钟会终身未娶妻子,只养了他大哥两个儿子做为养子,钟邕和钟毅。钟邕随钟会作乱,两个一起被杀了。而钟会另一个养子钟毅和侄子钟峻、钟辿也都下了狱,应论死罪(注:钟毓已于钟会作乱前一年去世)。 司马昭代表魏帝曹奂下诏,说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只处死钟毅和钟邕两族,赦免了钟峻、钟辿,有官爵者官位不变。向雄给钟会收尸,司马昭也没有理会。


水一白聊历史


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可能性,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钟会谋反是真,但是反情未萌,迅速被平定,没有造成川蜀兵连祸结,情况不算严重。

第二,钟会谋反被部下击败后,连带蜀汉功勋故旧,遗老遗少大多随着被杀,在某种程度上消灭了想当一部分潜在的危险分子,扫平了原先蜀汉的权力网络和关系,为司马氏在川蜀铺排打扫了房间。

第三,邓艾是寒门士子出身,没有仅凭司马懿的赏识一步步爬上来,和士家大组不怎么合拍,无士家大族的强烈反应,司马昭也不会强硬的灭钟会一族。

第四,钟会并其父钟繇代表颍川钟氏一族,往大了说代表颍川士族,司马昭忙于篡位,不敢得罪士家大族,且钟会在平淮南三叛多付功劳。

第五,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牢牢把控军政大权,故而钟会在灭蜀之前仅为司马氏一个谋主,无大权,无大功,无门生古旧,未立恩于他人,钟会已死,也不会有人为其鸣不平借故谋反,所以不需要借故清洗朝廷,妄动干戈。

第六,钟会邓艾二人灭蜀之后,功高震主,钟会灭邓艾,司马昭灭钟会,是驱虎吞狼,再剪除后患,只除首恶无需大动干戈。


执笔三生


灭蜀汉整个过程功劳最小,危害后果最大的就是钟会,但司马昭不会灭其族。

一.钟会事件发生地远在蜀地,真实一手资料还未完全掌握光凭着军报和奏章根本不可分辨当时的真实情况。这也是邓艾身犯夷族之罪,且君命不通的处境下,还是槛送回来而没有就地处决。对两人真实情况的待查情况是相同的。

二.钟氏为颍川大家,放之天下也是数一数二的氏族,门生故吏虽不能遍布天下却也绝不在少数。别说灭三族,就算单单灭族也会造成不小的政治地震,这是志在代魏的司马昭是不能承受的。且钟氏从钟繇开始与司马家族关系匪浅,钟会本人对司马懿父子三人的贡献巨大,一旦获罪灭族,对司马氏的凝聚力是巨大挑战。这于已稳固掌控了魏廷实权的司马昭来说是必须避免的动荡。

三.钟会、邓艾是司马昭掌权后第一次发动灭国之战的正、副总指挥。也先后死于乱局。这对司马昭手下的将领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虽然成功灭了蜀汉,但领军的两个人物都死于乱局之中。一旦再发动战争灭吴,领军将领的心态难以掌控。为了建立标杆作用,就算钟会坐实“谋反”、司马昭也不会有额外的任何追加处罚。

司马昭掌权后的政治手段和政治成熟度是非常强大的,甚至比其父司马懿都要老辣。处理钟会的问题必定会有方方面面的综合考虑,钟会之罪灭三族并不过分,但就当是司马昭的政治需要来说,处理的还是非常合理的。


Andaylee


自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家族大权在握,钟会是司马氏家族重要幕僚,深受司马懿父子的赏识,曾跟随司马昭参与阻止魏帝曹髦的夺权,以及诸葛诞的叛乱,为司马家族掌握政权出谋划策,后积极支持司马昭伐蜀,同邓艾入西川灭蜀国建立了显赫的功勋。后拥兵自重而谋反。

钟会孑然一身,没有娶妻膝下无子,怎么会意图叛乱呢?且叛乱紧紧发生三天没有成功,钟会就被属下杀死,司马昭也仅是处死了他的两个义子草草了事,没有夷其三族。

我认为无论是钟会或是邓艾都没有意图谋反,而是司马昭诛杀功臣的说辞而已,或者说钟会是被司马昭逼反的。钟会跟随司马昭多年,深知司马昭的权谋之术,也受到器重,镇压诸葛诞叛乱有功,被封陈侯,钟会多次辞让,怎么会一入西川就谋反呢?有人会说,邓艾被捕,没有人能牵制他,且拥兵自重所以谋反。

先说邓艾谋反,紧紧是钟会向司马昭告其谋反,司马昭没有调查就下令就地逮捕,夷其家族,后查明邓艾没有谋反,那钟会有没有谋反呢?

钟会谋反时门下牙将皆不同意,可以说他没有谋反的群众基础,足智多谋、深知权谋之道的钟会怎么可能冒险谋反呢?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属下诛杀。

所以事件的真相是,灭蜀之后,司马昭害怕钟会与邓艾拥兵自立,逐授意钟会以谋反的罪名将邓艾逮捕,夷其家族。后命贾充率一万多步兵骑兵出斜谷,说是害怕邓艾不肯就范,其主要意思是告知钟会不要轻举妄动。钟会知道自己和邓艾一样也被猜忌,欲拥兵占西川而自保,结果被司马昭安插的亲信将钟会处死,成功的诛杀了灭蜀的两大功臣,自己也没有落下诛杀功臣的骂名。所以杀死钟会的两个义子后草草收场,防止事件扩大化。不能不说司马昭的权谋之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其父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


失去航线的孤舟


起初的时候钟会的家人已经被捕入狱了,谋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钟会的哥哥钟毓曾经秘密禀告过司马昭,不能让钟会独掌大权,但是司马昭不能不用钟会,同时他也相信将士们不会跟钟会一起谋反,就让他带兵去了。

最主要的是钟会的家室,钟繇是曹魏三公之一,配享太庙。而钟毓也在朝廷内外担任过多种官职。为了能够给钟繇、钟毓留个后代,就赦免了钟峻,钟辿。而把钟毅,钟邕处死了,因为这俩人虽然是钟毓的儿子,但是过继到钟会名下。

也就是说,钟会的后人被杀绝了,但是钟家还后继有人,祖宗留下来的福荫。


成哥谈历史


很好理解。

首先,钟会出兵时,他的哥哥就对司马昭说:我兄弟野心不小,您让他率军攻蜀,即使成功,后患恐怕不小。司马昭笑着说:你过虑了,我信任钟会,他必不会辜负我。钟会的哥哥只好走了。一转身,司马昭却对亲信谋士说:他说得对,破蜀后钟会必反,但广大将士不会跟他反,他成不了事,而眼前别人都怕伐蜀,只有钟会有信心,所以只能用他。

事情的发展果如司马昭所料:破蜀后,钟云勾结蜀将姜维,阴谋据蜀自立,魏军将士哗变,杀钟、姜,成都大乱,死者无数。司马昭急派贾充入成都才得以平息。

综上所述,因钟家世有大功,其兄又有言在先,所以司马昭没有追究钟家。


大华273557151


司马敢灭钟会的族,你要问钟繇同不同意啊?钟家如此大的一个世家,盘根错节,谁能动得了?司马氏想篡权,没有世家的支持能成功吗?


闲说三国


因为钟会的哥哥钟毓早有预料、未雨绸缪,才避免了被祸灭钟族。

魏国太傅钟繇生有两个儿子,哥哥钟毓和弟弟钟会,都非常聪明,但哥俩儿性格却截然不同。钟毓忠厚又循规蹈矩,钟会机敏而顽皮淘气,不按套路出牌。

有一次,哥俩儿见父亲睡着了,就去偷酒喝,恰巧钟繇醒转,但仍故意继续佯睡,暗中观察他们的做事行为。只见钟毓恭恭敬敬先行了礼,之后才喝,而钟会却拿起就喝,没有丝毫客气。

事后,钟繇问他们当时的想法,钟毓说:“酒乃神圣且礼仪之物,不敢不行礼!”钟会却说道:“偷酒本就是无礼行为,何必再行礼,那样就多余了!”可见钟会的玩皮。

哥俩儿年少时,魏主曹丕听说他们都很聪颖,就让钟繇带来见一见。

因为第一次见皇上,钟毓头上不断冒汗,曹丕见状,便问:“为何出汗?”钟毓答:“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反观钟会却没冒一滴汗水,曹丕又问:“你为何没出汗呢?”钟会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见钟会的机敏,也可看出他从小就不怕皇上。

因性格差异,钟毓升官很慢,但钟会却升级很快,他的机智多谋深得司马氏器重,很快就成了司马昭的心腹,朝廷大小事他都有权参与和谋划。

可是做为哥哥,钟毓深知弟弟的心机,曾对司马昭言道:“钟会虽机智聪慧,但他喜好权术,不甘人后,主公不可不防啊!”当时司马昭不信,笑道:“若真如此,我只降罪钟会,绝不株连你钟毓一家!”

后来,钟会果然谋反被杀死,按律例,要灭三族。当时钟繇和钟毓均已病故,但因钟毓曾劝诫过司马昭,而司马昭也对其有过承诺,所以特赦钟毓一脉,他的儿孙得以保全,且官职都不变。

的确是忠厚有忠厚的福佑,因为钟毓的忠厚和规矩,钟氏才未遭到彻底灭门之祸,钟毓一脉才得以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