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启功早年字,为何笔法更丰富?

ataman


启功早年的字,为何笔法更丰富?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很多的书法家其实都是这样,早年的书法风格多变,用笔也比较丰富,到老了之后,用笔、结字反而趋于平淡。

我们说字如其人,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很有朝气,性格特征也比较鲜明。反应在书法之上,则是装饰性用笔较多,因此给人感觉笔法相对比较丰富。而经历了青年时期的激情,中年时期的辛劳,到了老年之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性子也被磨的没有多少棱角了,这个时候反应在书法上面,给人感觉就是不激不历,少了一些烟火气,所以笔法看似就很简单,其实这个时候也是最显功力的,大道至简。

从一个书法家成长的角度来说,早期是以学习古代名家法帖为主,这个时候就像海绵一样,主要就是拼命的吸收各家所长,所以早期的书法作品会看到很多名家的用笔痕迹。

上图是启功先生二十岁左右的书法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是很明显的唐楷的用笔,这主要是颜真卿《多宝塔》的风格,以及唐人写经小楷的风格。用笔横画较细,竖画较粗,撇捺伸展。

而上图这幅字,是启功先生三十多岁时的作品,以及看到了明显的赵孟頫和董其昌的风格,离我们熟悉的“启体”还有一定的距离。

上图是启功先生临摹《张猛龙碑》作品,这个时候的临摹已经不再是对原帖的还原,而是有了自己的取舍,取法自己所需,取我所用。

上面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文革时期的作品,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启功先生取法柳公权《玄秘塔》的痕迹,结体遒劲,笔法也很丰富。

书家一般快到晚年的时候,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这个时候书家要做的就是“取舍”,取自己所需,舍弃一些多余的东西。

上面这幅手稿,是启功先生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所书,已经有了我们熟悉的“启体”的风格。

到了晚年时候,启功先生身体也不是很好,特别是眼疾的影响较大,这个时候应酬之作也比较多。晚年时期的作品,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启体”风格,用笔确实简化了很多,但在结字上更加老练。笔法上只是有些粗细的变化,很多装饰性的用笔都没有了,书法整体归于平淡。


翰墨今香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题主的书法见识不一般!

以前一直看启老的自创书法,也习惯了启老的自创书法。有一天一个条友展现启老年轻时的作品时,我一直不相信,我固执地认为那不是启老的书法。

因为,我觉得启老年轻的书法的笔法更高超,虽说是临摹永禅师的痕迹过重,但是,单就书法而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启老年轻时的作品,而放弃启老的后期作品!

我妄测一回启老的思路,因为整个社会都提倡写自己的书法,甚至,偏激地认为不写自己的书法就够不上家!启老在性格方面也较随和,所以呢!也就勉强地创了自己的书法,没想到,竟然引起社会的极大推崇。无奈啊!启老也只能写这种无奈的书法。

其实,真心地位启老惋惜,一个应该有大成就的人,就这样被社会扭曲了!


一笑貫长天


我是一人。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在学习书法的初期,当然会博采众长,或者直接点说就是这个练练,那个也练练。经过取舍成为自己的字体启功体。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启功先生可以是近百年最有特色的书法家,最终成型的启功体。

在启功体成形之前,启功年前的时候,他的字是这样的。

相传上图是启功二十多岁的手稿,这个时候二十多岁。

启功临写过王羲之的《十七帖》,启功临写的非常认真。

启功先生还临写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时候已经神似形不似了。

一人有感

一个书法家最终他的字写成什么样,在他的控笔能力和欣赏偏好下,经过个人取舍之后而成。

以前启功接受某个采访,说他年轻的时候,被人说过几次字不行。

每个人的字都有偏好,都有取舍,不要想着十全十美。尤其是成体的字,通常情况都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

王羲之毕竟只有一个,书圣王羲之毕竟只有一个。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2月11日沪。



一人笔记


启功早年的字为什么笔法更丰富?

早年的启功,书法正处于成长时期,会对古代名家作品进行大量的临习,所谓的“笔法丰富”,并不真正属于他本身的,是模仿他人的。不单是启功,我们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是这样的。


当我们处于学习期的时候,自己的书风还没有形成,如果把我们成长期的临帖习作收集起来,各家各派,风格各异的笔法也会十分的丰富,这些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融入成自己的东西。而当我们的书法风格渐渐形成,有了自己书写的风格套路,笔法趋于稳定,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用笔套路,没有成长期的那种集百家之长的笔法变化。

启功的书法风格,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和我们熟悉的“启体”一样。他也要经历成长期。他也是在临写别人的经典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早年的笔法多变,道理和我们的一样,多变的笔法是在学习吸收。当他成熟了以后,笔法套路就完全是自己的东西,笔法变化自然不会再再和早年一样的变化多端。



子衿书法


启功早年字“毛刺”很多,也就是说用笔的起收非常明显,而晚年的字则相对光滑干净。

启功早年字里有很多古人的东西,可以从里面看到褚、柳、赵甚至六朝写经。可以看出启功向传统下了很大功夫。

启功到晚年和很多人书家一样,越到晚年笔法越单一。如赵孟頫、董其昌等。年轻时拼命学百家法,字里字外都是要充分运用,并且力图完整的表现出来,而经过几十年砚池浸淫,老来归于平淡,其笔法之大象也就泯于无形了。


吴自强书画艺术


学习书法的过程有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早起的临摹学习阶段临摹时掌握的技法越细腻丰富,我们的临摹可能效果越大,学到的东西越多。技法繁是正常的,说明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我。 当我们的技法纯熟和丰富到一定程度或阶段,就会开始出现一个简化的过程,简化,实际上并不是把过去的技法减去一部分,而是一位技法运用到娴熟,化为了无,这个无是表面的无,其质仍然存在。就像我们常说的笔断意连那样,笔是断的但意仍然存在,做到这一点,必须技法丰富而纯熟,然后才能为之。如果熟而简,其结果,笔断意连的意必然浅简薄,缺少那种厚重的意味。这有些像齐白石的大写意绘画。一笔下去,气象万千,又或如邮票那样,与尺寸之间,表现大千万象。记得郑板桥曾经有一联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现在在绘画中就像素描的繁和大写意的简一般意思。




这时我们学习书法或其他艺术门类都会要经历的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由约到博由博到约,虽然都是博或约,前后大不一样,境界不同。


翰墨书道


气功的字开始不咋样在一帮皇族书法家的提携下进步很快五十多岁已基本形成风格。他人书协也是老人们吸收进去的。他早年的字并不成熟有点像而今的王刚、姜昆、赵忠祥之流的字毫无特色。问题是谁见过他早年(二十岁以前)的字。没见过就别说。我见过,我有资格说不过那时启功总去前辈那里学字征求意见文革中还抱着大字报去征求意见使他的字在章法上有很大的进步。后来自己又肯下功夫所以晚年他的字独树一帜于他早年的学习请教和刻苦练习分不开。我不同意启功早年的字笔法更丰富的说法我以为启功早年的字并不成熟属于生涩初始阶段。


正一品1


他的字不行,没他的画好,气息不错,可惜没有深入下去


用户788502637690


年老就走下坡路了,很正常


用户8228381749871


启功的书法,我是在一种杂志上,第一次敬阅到的,那是一款稿费到条簽名,内容记不全了,只是初次见到此字,感重深羡,韵意不凡。无声看了多遍,知其功运深远,透习他已年至耄耋,乃礼笔簽名,谦蔼和亲的老人,字写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