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周仲瑛辨治痰病經驗

導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飲食也多肥甘厚膩,大魚大肉,而此類食物多助溼生痰。所以現在病痰的人也是越來越多。這篇文章則介紹了周老辨別診斷各種痰病的心得體會與周老治療痰病的經驗。這篇文章滿滿的都是乾貨。

周仲瑛辨治痰病經驗


國醫大師周仲瑛辨治痰病經驗析要

國醫大師周仲瑛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痰病的診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實用價值,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學習,現將其臨證辨治痰病的學術思想和經驗整理簡析如下,供同道參考。

1.痰病之有形與無形之辨

周老基於古今部分醫家對痰病的認識結合實踐,在痰病的診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有形之痰之辨

周老認為,痰清無色,多泡沫,屬風痰;伴有外風或內風形症,外風風痰在肺,內風風痰病屬於肝。痰色白、質稀易咯,伴有肺寒表證者,屬外感寒邪。痰清稀有小泡沫,有冷感,夾有灰黑色點,伴有肺腎虛寒,水泛為痰之候者,為寒從內生。痰色白如藕粉,稠濁起塊,量多,滑而易出,每在早晨或食後咯出,伴脾虛或溼盛之候為溼痰。痰黃膠粘濃厚成塊不易咯出,伴心火或肺熱之候為熱痰。若癖結日久,不易消克的,稱為老痰、頑痰,此種痰易發生怪症。痰白粘連如絲,或呈小塊,量少,澀而難以咯出,為燥痰。痰滯咽喉,咽之不下,咯之難出,痰少質粘如米粒,或似絮條,為鬱痰。形色清白,氣味較淡,屬新病病情一般較輕;黃濁稠粘,咯之難出,漸成惡味,腥臭鹹苦,屬久病而病情較重。若痰吐在地上,幹後如蝸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華彩者均為實痰。痰吐出後易於化水者,則為虛寒。味甜為脾熱,味苦為膽熱,味腥臭為肺熱,味鹹為腎虛。

無形之痰之辨

周老認為,凡有痰者,形體多肥胖臃腫,頸短,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神情呆滯,目睛轉動不靈,脈滑不定,大小不勻,苔膩或厚濁粘膩。另外,還可根據患者面部的色澤明暗晦滯來了解痰病的性質,如面色灰暗如土色為虛寒痰;面頰色紅而有油光者為熱痰;面色黃滯者為溼痰;面色青晦為風痰等。朱丹溪說: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人體內一旦有痰生成,逐漸蓄積且達到一定程度不易消除時,則阻滯氣機,壅塞血脈,矇蔽神明,宿痰失道或積聚成瘤,從而引發臨床表現複雜而怪異的痰病,既可蒙於心,蘊於脾,鬱於肝,動於腎,又可外流骨節經絡。

2.痰所在部位與其臨床表現

周老提出,痰所在部位不同其所致痰病的臨床表現亦就各不相同,並逐一加以總結與闡述。如症見驚悸,怔忡,癲狂,譫妄,哭笑無常,神昏,神呆,夜寐奇夢,痰在心。嘔吐,泛吐痰涎,痞滿,洩瀉,腹脹雷鳴,嗜臥,身重者,痰在脾胃。頭痛,眩暈,眼目瞤動,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咽中如有物阻,昏厥,語謇,口吐涎沫,痰在肝。喘逆短氣,咳唾涎沫,腰脊強痛,跗腫,脛酸,小腹拘急,小便急痛,面色黧黑,痰在腎。可見咳唾脅痛,胸背引疼,甚至氣促不能平臥,胸部脹滿悶塞,痰在胸脅。骨節冷痺,肢節牽引刺痛,關節腫脹而皮色不變,流痰走注,痰在骨節。肢體麻木癱瘓,一臂重滯不舉,口眼歪斜,渾身瘙癢如蟲行,背膊緊冷,身中結核硬腫的,為痰在經絡。

3.痰病治法

治痰三法

一要化痰祛痰。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必須以化痰、祛痰為基本大法,痰祛則致病無源。

二要理氣。所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理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痰是津液不歸正化,停聚而成,痰之病與氣滯密切相關,所謂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順於氣則安,逆於氣則重。周老強調,在理氣的同時,不可偏廢治痰,應根據痰與氣孰輕孰重,審其因果,分其微甚,予以施治。

三要治火。痰之形成多因氣機失暢所致,氣機鬱滯,鬱而化火,氣之與火本屬一源。若氣實火盛,則勢必煎熬人體陰液,灼津為痰;若氣虛火衰,不能佈散津液,津不周流亦可凝而為痰。周老認為,痰病屬氣火偏盛者,治宜清降;氣火偏虛者,又當溫補。在氣火偏盛、偏衰的主次關係上,一般以火盛多見,無論是因痰生熱或是因熱而生痰,治療均應清化,用藥時要避免過於溫燥,以免助火生痰。同時還應根據邪正虛實分別處理,實火致痰者,當苦寒瀉火;陰虛燥熱致痰者,應予甘寒清熱,火降則痰自平。

標本分治法

由於痰之生成主要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常密切相關,所以周老認為致痰之本主要在肺脾腎三髒。且由於脾之運化失常,在痰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故治痰重視肺脾腎三髒的調理,尤重治脾。一般而言,肺脾分虛實,腎臟辨水火實證。在肺者,為風寒或燥熱外幹,肺氣鬱滯,氣不布津。在脾者,為溼積生痰,當隨其所因而祛之。虛證在肺者,為肺虛氣不化津,當補肺益氣養陰。在脾者,為中陽失運,痰濁內生,當補脾以杜痰源。在腎者,陽虛則火不制水,水泛為痰;陰虛則虛火灼津為痰,當補腎以導其歸藏,元氣強則痰自不生。痰是許多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這種情況下病為本,痰為標,這時應積極治療致痰之病,病去則痰自消當病理產物痰形成之後,又能干擾機體的正常功能,加重病理變化,或引起新的病變發生,此時痰為本,病為標,此時又要治痰之根本,痰祛則病自除。

見痰休治痰法

周老特別指出,治療痰病不能見痰治痰,提出見痰休治痰的學術觀點針對痰病要審證求因施治,病本去則痰自清特別是因病生痰更應如此。如虛痰宜補之,實痰宜祛之,熱痰宜清之,寒痰宜溫之,溼痰宜燥之,燥痰宜潤之,風痰宜散之,鬱痰宜化之,食痰宜消之等等。若因痰而續發某些病證時,不能單純見症治症,而應以治痰為要,痰祛則諸症自除。

4.常用治痰方劑

按病位選方

痰阻於肺者,可以止嗽散為主方利肺化痰,若痰濁阻肺,肺氣不降,應配伍蘇子、萊菔子、白芥子、旋覆花等降氣化痰的藥物。痰蒙心竅者,宜用白金丸、導痰湯為主方開竅化痰。痰蘊脾胃者,則以六君子湯為主方健脾化痰。痰鬱於肝者,可用四七湯為主方解鬱化痰。痰在腎,屬陽虛水泛的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溫腎助陽化痰;屬陰虛火旺的則用金水六君煎滋腎養陰化痰。痰留胸脅,痰飲癖積者,可以十棗湯或控涎丹為主方攻逐痰涎。痰濁痺阻胸陽不振,宜以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為主方,通陽洩濁化痰。痰在骨節及經絡,酌情選用四海舒鬱丸、指迷茯苓丸、控涎丹等方軟堅消結通絡化痰。

按病性選方

風痰者,有外風和內風之分。外風風痰在肺者,治用杏蘇散疏風宣肺化痰,由於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易於兼夾他邪,故可隨其所因配伍相應的藥物。內風風痰在肝,有入絡、上擾、內閉之別,風痰入絡者,用牽正散、青州白丸子搜風化痰通絡;風痰上擾清竅者,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祛風化痰;風痰內閉心竅者,用牛黃丸祛風通竅化痰;風痰壅盛,一時性的神機不用,可予稀涎散、瓜蒂散湧吐滌痰。熱痰者,又分痰熱鬱肺和痰火擾心,屬痰熱鬱肺用清金化痰湯清肺化痰;屬痰火擾心用黃連溫膽湯或猴棗散或礞石滾痰丸清心瀉火滌痰。寒痰者,又有寒痰(飲)蘊肺、肺氣虛寒之分,前者用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化痰;後者用溫肺湯溫肺補氣化痰。溼痰者,用二陳平胃湯燥溼化痰。燥痰者,當分燥熱之邪灼傷肺津和肺陰虧虛虛火灼津,前者用桑杏湯清肺潤燥化痰;後者用沙參麥冬湯或潤肺湯養陰潤肺化痰。

在選擇合適的治痰方劑的同時,還要清楚各種治痰藥物的不同炮製方法對藥性的影響,處方用藥時要根據各種治痰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並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結果恰當選用。

— THE END —



1、文源:本文摘自《四川中醫》2014年第32卷第9期 轉載自漢古經方 編校/金瑤瑛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