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你有了孩子後,你最害怕他發生什麼?

有一個知名的博主發出了一個話題,在評論中回覆最多的是:害怕孩子生病。

其次是:害怕孩子哭!

在我們生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出類似的話: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小事有什麼好哭的,不準哭;

“就知道哭,沒有一點出息,堅強一點。”

不僅會經常聽到這些話,而且家長在說出這些話時,還可能伴隨著對孩子的責打。我的鄰居經常會發生類似的事,著實為孩子擔憂。

01、孩子成績沒考好,媽媽連扇耳光,爸爸相勸!媽媽:這日子沒法過了!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由於今年特殊的原因,回到老家後,一直在老家待著。老家在農村,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小院,屋前屋後緊挨著。所以,鄰居在院子裡發生什麼事,別人很快就知道了。

我坐在家裡經常會聽到後院鄰居責罵孩子的聲音。媽媽只要一張嘴,孩子便開始“哇哇”大哭。而鄰居最討厭孩子哭。孩子每次哭,媽媽都會大聲呵斥孩子:“別給老子哭了,住口。”

可是,媽媽越強勢,孩子哭的越厲害。有時候,爸爸會上前阻攔。媽媽反過來把氣撒到爸爸頭上,對他怒喝:“你家孩子你不管是不是,每天就知道喝酒,就知道‘鬥地主’,你管過你家孩子沒有?”

媽媽一句話,讓爸爸啞口無言。爸爸撂下一句話“你管、你管”,便回屋去了。

有一次,孩子成績沒有考好,媽媽拿到試卷後就開始責罵孩子。孩子委屈的不行,哭了起來。媽媽上去給了孩子一耳光,對孩子說:“一點出息都沒有,就知道哭!”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媽媽沒控制情緒,對著孩子的臉連扇耳光,一邊扇一邊喊:“叫你哭、叫你哭、叫你哭……”

喝酒後的爸爸聽見孩子的哭聲,跌跌蹌蹌從屋裡走出來,走到媽媽跟前上去就是一腳,把媽媽踹到在地。媽媽被爸爸的這一腳踹的有些發懵,半響才反應過來,然後開始大哭大鬧:這日子,沒法過了……

而孩子,哭的更加傷心了……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02、“父母不讓孩子哭,”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孩子哭,是他自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當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緒時,眼淚便成了他發洩情緒的方式。而父母“不讓孩子哭”,則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父母看見孩子哭,便大聲呵斥孩子停止哭,甚至動用暴力來制止孩子哭。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當他難過時,不會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他可能選擇偷偷地哭泣;他還可能學會看別人臉色行事;甚至出現欺軟怕硬的惡習。

03、家長要明白,孩子衝你哭,是對你的信任。請不要把這份信任丟進“垃圾桶”

熱播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節目裡,嗯哼就是一個愛哭的小男孩,每一集《爸爸去哪兒》都要哭上幾回。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和爸爸分開時,要哭一會;做任務時,要哭一會;沒有抽到好房子,要哭一會;甚至讓他交出玩具,也要哭一會。

無論杜江怎麼安慰兒子,用什麼樣的方法,對兒子嗯哼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可是,愛哭的嗯哼卻是一個有擔當、有情商、會照顧別人的小暖男。

而嗯哼之所以愛哭,也是對爸爸的一種信任。當孩子把這種信任建立起來時,家長就不要把這份信任在丟進“垃圾桶”裡。孩子和我們相處的時間並不長,請珍惜這段時光。

04、當孩哭泣時,父母如何做,才會更好呢?

1)父母需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父母可能誤認為孩子哭是脆弱、嬌氣的表現;或是孩子哭得時候,會讓父母產生一種“沒有把孩子照顧好”的負罪感;也或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中,當我們小時候哭泣時,父母就是這樣對待我們的。

所以,很多父母會阻止孩子哭泣。但是,面對孩子的哭泣時,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把自己負面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

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2)父母不要賦予“特權”

現在的家庭模式,孩子會出現被溺愛的現象。被溺愛的原因是,家長心疼孩子,賦予了孩子“特權”。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家裡的電視機會一天12小時地播放動畫片;孩子不想吃飯,家長連哄帶追地喂,沒到飯點時孩子餓了,再單獨給孩子“開小灶”。

這樣,當孩子內心不滿足時,便開始大哭大鬧,而家長的做法馬上又會滿足孩子的慾望。這樣,便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家長要有原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不能賦予孩子“特權”。

“你就知道哭,堅強一點”,媽媽一句話,把孩子變成了“廢物”

3)讓孩子去體會,生活需要眼淚

哭,是人的一種權利,它就像人需要吃飯、學習、談戀愛一樣。我們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可是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為什麼要限制哭的權利?

哭和笑一樣被孩子需要,哈佛講師蘇珊認為:單方面強調孩子積極的情緒,忽視了孩子負面的情緒,這是一種錯誤。就要比一個人只會笑,不會哭,他便會成為一種“怪物”!

父母把哭的權利再賦予到孩子身上吧!哭的原因有很多,而生活也需要眼淚!

最後,你如何看待孩子哭的問題?你對鄰居的做法怎麼看?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