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聊起远近闻名的建筑大师,我们顿时会想到美裔华人贝聿铭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征服了世界,有我们熟知的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及苏州博物馆等等。

曾有传记作者,这样描述贝老——

贝聿铭所体现的是美国所想象的东方美德:高雅、受过完美的教育,举止矜持高贵。

老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的确,上述这个描述,尤其适合贝老的贤内助——一生高贵优雅的陆书华。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01

又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只不过地点是在美国的纽约。

那是1938年的暑假,在纽约中央火车站,贝聿铭来接好友。忽见人群中,有一东方佳丽映入眼帘,正是气质高雅的陆书华。时年20岁的她,已从上海中学毕业,正准备前往波士顿,就读韦尔斯利女子学院。

贝公子一见倾心,异地他乡,同为华人,寒暄几句,也是有的。闻知陆小姐的目的地,贝公子主动提出:“小姐,可否搭我们的车一同前往?”

只见陆小姐不卑不亢地答了一句:“对不起,我已买好去那里的火车票了。”

贝公子心有不甘,但也无济于事,只能黯自神伤。

好在天遂人愿,那天前往波士顿的火车,因飓风,半路停运。于是,贝公子有了英雄救美的机会,两人就此熟悉。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02

贝公子与陆小姐的身世,用老套的话来说,门当户对,势均力敌。

贝聿铭家族“吴中贝氏”,曾是“苏州四富”之一。据《吴中贝氏家谱》记载,苏州贝氏的始祖贝兰堂,原籍浙江金华兰溪,于明朝嘉靖年间以行医卖药为生,迁居江苏吴县。

贝家的草药生意越做越大,到清朝中期的贝兰堂七世孙贝慕庭时,已是吴中巨富,与戈、毛、毕三家成为当时的“苏州四富”。而贝聿铭,是贝兰堂的第十五世子孙,因此,有人称贝家“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贝家最为兴旺的支脉,是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他们的六世祖是亲兄弟,两人同为贝氏余脉,却都不以医药业成名发家,贝哉安被称为“金融世家”,贝润生则被称为“颜料大王”。

贝哉安本来可以中举走仕途,毕竟在20岁,他已是苏州府学贡生。但父亲的忽然去世,使得贝哉安放弃了“学而优则仕”,全力打理父亲留下的产业。由于他善理财,人缘好,获得了知县吴次竹的赏识,聘为幕僚,被时人称为“钱谷师爷”。

1915年,贝哉安参与创办上海银行,他还协助创办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后来在苏州成立分社,任经理。这一经历,又与民国史上的一个名人,陈光甫联系在一起了。有机会,再表。

贝哉安的头脑好,教育更好,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做银行,个个有出息,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贝哉安的三子贝祖诒,也就是贝聿铭的父亲。

贝祖诒,东吴大学毕业后,娶了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莲君为妻。庄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夫妇伉俪情深。他们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贝聿铭是长子,生于1917年4月26日的广州。

身为大家闺秀的庄莲君,为爱子起名——聿铭。聿的本意是笔,筆的繁体字底下就是聿;铭的本意是铸刻,铭记在心就是铸刻在心上之意;用笔铸刻显然只有建筑设计符合这点。

总说,命运的织机,会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贝母是否有先见之明,不得而知;但儿子,成为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难道从名字中,也能看出是宿命吗?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贝聿铭(前排左一),父亲贝祖贻(后排左一),母亲庄莲君(后排右一)

03

1918年,26岁的贝祖贻,离开原本任职的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前往香港,筹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并担任首任经理。贝聿铭也随父亲迁往香港,开始了在香港的时光。

上世纪20年代的香港,古老和新潮并存。有轨电车从香港岛北驶过,维港两岸林立的既有外国商行,也有中药店铺。幼年贝聿铭在这里成长,探索着这个城市的角落,第一次在东方世界里看见了西方。

在香港的10年时光里,贝聿铭就读于港岛传统名校圣保罗书院,常去中国银行老楼找办公的父亲,放学后和同学在街边路摊上吃鱼蛋,时不时看着窄窄的街道两边高高的大厦出神。

1928年,因工作调动,贝祖贻举家搬迁至上海。

随父亲离开香港、来到上海后,贝聿铭应祖父要求,每年假期都回贝氏老宅学习打理家族事务。在上海,贝聿铭是银行家的公子,打撞球,出入高档餐厅,看美国电影;在苏州,贝聿铭则是贝氏家族的孙辈,在狮子林陪祖父喝茶,听昆曲,谈典故。

祖父告诉自己钟爱的孙子,做事要“全力以赴”,这也成了贝聿铭一生的座右铭。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0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不,在纽约火车站,一见钟情陆书华,自然,贝公子会全力以赴地追求。

陆书华,出身于广东的名门望族。父亲,是麻省理工MIT毕业的知名工程师;外祖父张荫棠,曾任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民国总理唐绍仪,是她舅妈的父亲。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大名鼎鼎的顾维钧,就是唐绍仪的姑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相识之下,贝聿铭与陆书华,两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家世、背景,有相通之处;地理上,香港、广东,隔江相望,语言相通;两人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各自读书,说起老上海的美食、小吃、电影院,彼此都是心领神会,默契有加。时间一长,自然心心相印。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1942年6月,陆书华从韦尔斯利毕业后的第5天,两人在纽约举行婚礼。自此,两人走入婚姻,携手一生,直到2014年陆书华去世。

看着,婚礼上新娘吐舌头的俏皮劲儿,不知是摄影师抓拍手法太精,还是陆小姐本身就是天性爱幽默?

总之一句话,男才女貌,旗鼓相当。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04

婚后,陆书华收到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就此进入哈佛攻读景观建筑学。不久,贝聿铭也进入哈佛学习建筑。于是,夫妻两人,成为哈佛校友。

陆书华在生下长子定中后,决定回归家庭;她放弃了学业,成为一个专职母亲。1946年,次子建中出世;之后,三子定名“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明礼中国。而最小的女儿,取名为“莲”,莲花出泥而不染,更是为了纪念祖母庄莲君。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三子礼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覆盖。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亲的介入。我父亲老是在外劳碌,那时候我们上寄宿宿舍,母亲与我们很亲,但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们与父亲有一点距离,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母亲也经常将我们聚在一起,夏天,我们会在郊外一起度假。我的母亲是异常优雅、异常知性的一位女性。她不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直率对我父亲的工作很有帮助的。她有极好的品位,也总能将自身的好恶传达给父亲。她给了父亲极大的信念和支撑。我父亲异常信赖我母亲的眼光。他们互相尊敬,十分恩爱,同时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说,他们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女儿贝莲,这样评价父母——

爸爸特别精明。他有着迷人的魅力,使他比我母亲更令人费解。母亲的思维方式比较西方化,她对觉得顺眼的人是非常直截了当的。而爸爸很会看人——他的思想总是领先于谈话内容,他从不显山露水,他总是不露声色地思考……美国给了爸爸发挥才能的条件,使他有机会成名,而他考虑个人和家庭方面问题时仍然非常中国化……我的爸爸妈妈认为我们几个孩子已经彻底美国化,可他们没有看到,我们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中国特性。

老大定中,长大后形容母亲,是“父亲的秘密武器”。确实,看一个男人的最高品味,就是看他的妻子。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1989年,《名利场》介绍贝聿铭时,陆书华拒绝为文章拍照,她觉得——

煽情炒作,张扬出名毫无好处,一些逢场作戏的恭维与虚名会弄得你心浮气躁,对个人的事业极为不利。

真正的爱,是尽心尽力来读懂你,然后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你自己;真正的爱,不是把你变成我想让你成为的人;真正的爱,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后让你做你自己。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05

婚姻的基础有六种,权力、财富、事业、生活、家庭、心灵,只有心灵的碰撞才叫lover(爱人),其余的都是partner(拍档)。找lover难,找partner易,求难还是择易,是个人的选择。

贝聿铭曾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当被问及如何维持高质量婚姻的秘诀时,他答——

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婚姻越长久,骨肉分离无法生存的感觉就会越深刻。

恋爱时是一见钟情,这个“情”是激情;结婚后则是日久生情,这个“情”是亲情,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几十年的婚姻光靠激情肯定不行,当激情消退后,只有亲情才能牢牢维系。夫妻过日子就要像中国的筷子一样,一是要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二是能同甘共苦,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

建筑大师贝聿铭:今生今世,娶了高贵优雅的陆书华,夫复何求

回望贝聿铭与陆书华的一生,彼此携手相伴72年,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情深义重、心心相印”这八个字。

好的爱情到最后,都是智慧和情怀,深以为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