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俄《尼布楚條約》中,為什麼會有一個待議地區?

趙傑


《尼布楚條約》能夠順利簽訂,主要是因為清朝和沙俄都自顧不暇,無力在遠東地區進行一場戰爭,只能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領土的糾紛。因為沙俄和清朝都急於簽訂條約來避免戰爭,兩國在條約中擱置了部分領土的爭議問題,這些地區也成為了《尼布楚條約》的待議地區。清朝和沙俄的領土爭議,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明朝晚期沙俄通過一系列的擴張,成為了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

明朝滅亡的時候,沙俄趁著清朝軍隊南下入關,無暇顧及北方的領土,佔領了黑龍江流域的部分地區,並且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了要塞。清朝前期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仍能十分強大,明朝降將組成的三藩勢力也是清朝的巨大威脅,為了能夠集中力量解決這些問題,康熙皇帝暫時擱置了沙俄入侵的問題。1681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在解決完三藩問題的第二年,康熙皇帝立刻派遣大軍巡視邊關,警告沙俄侵略者離開。

沙俄侵略者依仗著武器精良,據守在雅克薩城中負隅頑抗,1685年康熙皇帝派遣大軍攻佔了雅克薩,取得了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然而在清軍從雅克薩撤退後,沙俄軍隊再次捲土重來佔領了雅克薩。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軍發動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將沙俄軍隊包圍在了雅克薩城內,在清軍圍城數月後,雅克薩城內的俄軍只剩下60多人,清軍攻佔雅克薩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在雅克薩之戰爆發的時候,蒙古的準噶爾部開始崛起,假如沙俄和準噶爾部聯合攻擊清朝,清朝將會面臨極大的威脅。康熙皇帝為了避免擴大戰爭,放緩了對雅克薩的攻勢。在清朝面臨準噶爾部落威脅的同時,沙俄在歐洲地區也遭到了挫折。1687年沙俄和奧斯曼帝國爆發戰爭,由於歐洲地區的戰事吃緊,沙俄無力向遠東大規模增兵,只能派遣使者和清朝進行談判。

在雙方都不願意進行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清朝使者和沙俄使者在尼布楚舉行了談判。雖然談判雙方都不想進行大規模戰爭,但是沙俄代表和清朝代表在談判的時候,都攜帶了大量的軍隊。由於沙俄不肯放棄雅克薩城,尼布楚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清朝代表索額圖當機立斷,重新調兵包圍了雅克薩城,做出了不惜一戰的態勢。沙俄代表看到清朝態度堅決,只能同意了以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為邊界的提議。

不過《尼布楚條約》並沒有劃定烏第河和興安嶺之間土地的歸屬權問題,這塊土地被專門列為一條寫入了《尼布楚條約》裡面,並且註明這一地區的歸屬權問題“暫行存放”。筆者認為清朝和沙俄沒有在條約裡面確定烏第河和興安嶺之間土地的歸屬權問題,主要是因為兩國已經把大部分爭議地區談妥,不想再為了這塊小地方的歸屬權影響談判。畢竟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時候,沙俄和奧斯曼帝國已經大打出手,清朝也開始了平定準噶爾的戰爭。


歷史總探長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本來就是沙俄針對清朝而開的一項條款,明擺著給清朝承認邊界劃定的事實,而事實沙俄卻醉翁之意不在酒,想從中豪取掠奪,糊弄對方,佔清朝的便宜。

雖然《尼布楚條約》不公正性很低,存在性低,和較後面的近代條款千差萬別。還是在英明之主康熙大帝手上籤的,似乎康熙帝玄燁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謀遠慮肯定在這份條約上做出英明決斷。吃虧當然不存在,無非就是敲山震虎,嚇唬一下他就行了,讓沙俄吃一次敗仗,下一次不敢再犯,將西方外來勢力驅逐出境,給大清內部創造很好的發展空間,以至於沙俄百年不敢犯大清邊界。

原因在這這個簽訂條約的尼布楚之地,處在額爾古納河西邊,位於中西伯利亞地區,今貝加爾邊疆區涅爾琴斯克。這塊地方屬於布里亞特民族遊牧地,也就是說屬於外蒙古北疆,這裡那時還不屬於清朝。因為康熙帝時,外蒙一直與準噶爾汗國和大清之間盤旋,噶爾丹以沙俄為依託,想試圖東征大清,外蒙喀爾喀諸部被蹂躪,等到噶爾丹殺到烏蘭布通的時候,大清康熙帝不得不御駕親征。

所以當時外蒙沒有歸附,更別提以北的布里亞特,甚至就連沙俄學者也認為《尼布楚條約》是大清強加的,認為西伯利亞本來是飛地,清朝卻認為是他們的,這樣以至於把黑龍江都認為是飛地,到後來咸豐帝時不平等條約諸如《璦琿條約》等等出現。

但事實是這樣嗎?其實不是,因為這個條約是古代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簽訂這樣的國際條約,就因此讓談判的近臣索額圖由於一些外交缺陷和認識,被他們糊弄得團團轉。 這個待議區恰起是很大的缺口,以至於後來沙俄得逞不但待議區沒有就連一些騷擾黑龍江的範圍一一併入沙俄版圖。

這個待議區就是烏第河,它其實將外興安嶺一分為二,位於烏第河以北和以南,以北有諾斯山走向分,但並不是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就連清朝一方也認同諾斯山以北廣大地區屬於大清,但由於葡萄牙和法國內鬼在裡面作梗也讓沙俄有空子可鑽。事實待議區就是大清一方所說,烏第河北面到諾斯山脈走向一直到北冰洋廣袤的冰封西伯利亞地區,就等於說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峽、鄂霍次克海都屬於大清的。

就這樣清朝還理虧,本來《尼布楚條約》之初,清朝提出以西伯利亞中部勒拿河為界,河東面屬於大清,西面屬於沙俄,但由於沙俄強詞奪理,不得不做出巨大讓步,於是就提出勒拿河以南,雅庫茨克漁獵人提出的諾斯山到楚科奇為大清國界,但又被沙俄否定!雙方各執一詞。

於是沙俄乾脆將烏第河以北佔為己有,以南就只剩下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一線,所以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自然輕而易舉屬於沙俄,它無非就是憑藉大清對北疆的疏忽,趁虛而入而已,以至於它後來越來越得寸進尺,熬過康乾盛世以後,掠取了雅克薩之戰的成果。

當時雙方為什麼出現待議區,無非就是在大清不斷退讓的結果,他那時主要威脅是西域地區,準噶爾汗國噶爾丹蠢蠢欲動,對哈薩克和外蒙一直垂誕三尺,想以此為跳板挑釁大清。而沙俄帝國呢?陷入和地中海霸主奧斯曼帝國戰爭泥潭中,可以說有二百年較量,他為了盡取歐洲不得不通過奧斯曼帝國這個門檻走,沙俄也不想惹大清,於是雙方都脫不了身,急切想解決糾紛各幹各的。











龍文說史


沙俄與清政府之間的領土談判確實出現了一系列的待定區域,這些待定區域的歷史淵源也比較久遠,最早便是沙俄首次突破遠東地區與清政府進行的薩爾滸之戰。當時由於清政府忙於三藩之亂的平定,所以對北方採取守勢,對沙俄的進攻以及在東北地區修建兩座堡壘,只能採取不認可的態度,但無法進行反制。

三藩之亂結束以後1685年康熙才重視北方邊界問題。當時的沙俄在遠東地區建立的據點人數不足,而且攻擊能力較弱,沒法與當時如日中天的清王朝一絕高下,但是在其中也隱隱凸顯出清王朝對西方侵略者進攻的疲態。雖然清政府佔據主動權,但是雙方的軍事對峙依然陷入僵持。為了各自保存實力,雙方不得不開始外交談判以尋求解決之法。

當時沙俄的談判專家格里辛無端認為清朝挑起這場戰爭,並認為這場談判必須在俄國領土內進行,否則要擴大戰爭,一舉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而康熙對此不以為然,反而繼續圍城攻打。這是沙俄侵略者從歐洲進入亞洲並逐漸擴張至遠東第一次吃癟。面對自己的對手,不按常理的出牌,沙俄也一時難以收場。最終不得不派遣格洛溫到達前線就近談判。

康熙也予以認可,但是康熙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好糊弄,對於俄國人的虛情假意,康熙也知道一些,並不對何談抱有希望,但是當西方的沙俄謀求與準格爾汗國的同盟的時候,康熙顯得有些著急,裁判出真正意圖的談判隊伍與沙俄進行邊界領土談判,這便是尼布楚條約初期雙方之間的外交爭端。和談一開始,沙俄一方就一直重點強調清政府不宣而戰,而清政府的回應是不知道。雙方外交爭端往來數個回合,在1689年9月達成一致意見,領土以黑龍江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直至海岸為天然邊界南邊屬清朝北方屬沙俄。

外興安嶺東端的兩條支線山脈則糾纏不下,成為待定區域。同時這片待定區域不同國家有不同表述。俄國認為待定區域只有2萬平方公里,而清政府認為待定區域多達300萬平方公里,這也為日後兩國的持續爭端埋下伏筆。此後清王朝的國力日盛明君輩出,而沙俄主要經略之地也並非遠東。此時的沙俄一直尋求歐洲霸權,所以待定區域長達100多年。後來隨著清王朝的衰弱,這些待定區域在條約未簽訂前就已經被沙俄侵佔,然後再與清政府在事後簽訂北京條約。


世界史圖鑑


不過,待議區的實際範圍要比現在中國歷史地圖上所標明的範圍大得多:南起烏第河南岸的外興安嶺南支,北抵北冰洋,東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西邊的界線大致自烏第河源到北冰洋劃一條直線。當時俄國和歐洲出版的地圖都是承認這條邊界的。 附上一張圖------滿意答案東流去7級2009-07-18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東段邊界是沿外興安嶺分界一直到大海的,但外興安嶺東部卻出現了南北兩個分支,中間由烏第河將外興安嶺分開。當時清朝方面要求以外興安嶺北支作為分界線,俄方要求以外興安嶺南支烏第河的分水嶺作為分界線,最後爭執不下,雙方議定這一地區為代議地區。不知道什麼原因,本朝的歷史教科書把代議地區都標註為烏第河和外興安嶺南支中間。 在這時鎮壓西北準格爾叛亂還在進行,為了使俄國不支持準格爾,所以清政府做了一定的讓步,但是相對上講,《尼布楚條約》還是平等的,由於當時時間關係,所以外興安嶺東段烏第河一段待義,當然這也是那時的中國人沒有現代外交和邊界線的概念


倚天科技2060


《尼布楚條約》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條約,簽訂於康熙二十八年。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紀,康熙皇帝自從親政以來已經完成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創舉。但是東北地區的局勢和北方的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成為了康熙皇帝心頭大患。

其實東北地區的局勢和問題由來已久。當年順治皇帝入關之後,本就因為天寒地凍而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守備空虛。尤其是黑龍江流域和更北的外興安嶺地區逐漸的被沙俄勢力滲入。

清朝和沙俄之間的戰爭起源皆是因為沙俄勢力不斷侵犯和佔領黑龍江流域地區。更是趁著滿清政府入關之後根基不穩的歷史時期,先後在黑龍江上游支流地區修建了兩座城市,分別是尼布楚城和雅克薩要塞。

而且沙俄政府以這兩座軍事要塞為根基,不斷派兵和移民至此長期生活居住,試圖加強在當地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進一步則是想要覬覦我國東北地區的領土。

當康熙皇帝在處理完南方多股勢力的問題之後,便開始著手考慮東北地區的局勢和沙俄問題。於是在經過了周密的部署之後,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派遣朋春將軍率領3000名將士圍困駐有沙俄軍隊的雅克薩城。毫無疑問沙俄慘敗,沙俄派駐於此的守城將領托爾布津被俘。



康熙皇帝的既定計劃已經實現,便令前線將士放了俘虜的沙俄士兵隨後撤回。原本以為沙俄在領教了清朝的軍事實力之後會有所忌憚,誰知清朝士兵剛剛離開之後,沙俄勢力馬上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

公元1686年康熙皇帝再次派遣2400名將士圍困雅克薩城。這次康熙皇帝並不急於攻破城池和撤兵,而是在取得了軍事上的壓制以後,選擇通過圍困住裡面的沙俄士兵給沙俄政府施壓。


經過此戰之後,沙俄決定於清政府談判議和,正式討論關於東北地區邊界線一事。此時的清政府和沙俄國內都面臨著其他軍事壓力,因此都想要通過談判確定邊境線,了卻此事。

從1686年開始決定通過議和談判解決問題到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中間的過程可以說是曲折離奇又破費周折。雙方簽訂的條約用滿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種文字表述。

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兩國嚴禁越界入侵和收納逃人;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通商貿易。

條約中明確規定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雙方之間懸而未決的地區。我們可以猜想當時的康熙皇帝可能以為將來隨著國內形勢的穩定。大清王朝的愛新覺羅子孫一定有能力去收回待議的烏第河地區乃至於開疆拓土至沙俄境內。卻不曾想到後世皇帝不僅沒有收回土地,還不斷地被西方列強蠶食鯨吞。


珞珈山的貓


這事兒不復雜,因為外興安嶺的東段出現了兩條支脈。其實《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沒有大夥想的那麼順利,雙方圍繞著領土的博弈可以說無所不用。簽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冷知識,吐槽機可以好好扯淡一下。

談判前的交鋒

這次條約簽訂之前中俄之間發生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大抵過程就是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跑東北建了兩座城,忙著平三藩之亂的康熙到1685年才派人去抽他們。說實話康熙是個體面人,抽完之後讓俄軍頭目保證再也不回來就把他們放掉了。

然而這幫人有點二皮臉,清軍撤走後又把那兩個城給佔了, 感情受到嚴重傷害的康熙讓人把雅克薩城圍上,而且一圍就是十個月。俄羅斯那邊一看情況不好,相傳和我大清一等鹿鼎公韋小寶有一腿的索菲亞公主派出了著名外交家瓦西里·格利岑談判斡旋,雙方就此開始了外交過招。

格利岑率先發揚了外交家不要臉的精神,聲稱是清朝無故挑起戰爭,所以談判必須在俄國領土進行,並且恐嚇將擴大戰爭。對此康熙的反應是“呵呵”,果斷忘記了還有談判這回事兒,繼續圍城。

被華麗無視的格利岑發現自己的談判對手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感覺上有點蒙圈,還好他有個不錯的副手叫費奧多爾·戈洛溫,這人親自跑到了前線,表示可以就近談判,這才讓康熙有了臺階下。

不過康熙顯然也不那麼好打發,他對談判並不熱心,因為他覺得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直到帝國西部傳來準噶爾汗國可能和沙俄結盟的消息傳來。於是康熙派出了索額圖和佟國綱組成的談判隊伍,還帶著兩個洋人當翻譯。

用拉丁語進行的談判

就這樣雙方代表於1689年8月12日在尼布楚城外匯合,各自弄了個帳篷駐紮,據俄方記載戈洛溫為了表現逼格特意穿上一件金色錦緞做的卡夫坦長衣,然而隨即就被索額圖給糊了一臉,因為老索沒有如他預料一樣講蒙古話,他表示自己不想說蒙古話,於是雙方開始用拉丁語交流!

我們這邊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索額圖會拉丁語,吐槽機推測他應該是講滿語或漢語,再由葡萄牙人徐日升或者法國人張誠翻譯成拉丁語告訴戈洛溫。清朝在這方面應該準備比較充分,找兩個不同國家的翻譯避免被坑。

會談開始於俄方抱怨清軍不宣而戰,而清朝的回應是你們跑我家建城也沒通知我啊!再說頭一回我們只是驅逐你們,誰讓你們二皮臉還來的?戈洛溫強行狡辯說這裡人向我國交稅,自然就是我們的領土。

在這個時候索額圖使用了超級殺器——自古以來!他表示你們是佔土後收稅,完全沒有任何合理性,而我大清皇帝乃亞歷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的後裔(天知道怎麼和亞歷山大扯上的關係),天然就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

被嘴炮到體無完膚的戈洛溫終於想到一個問題,清朝人是怎麼知道亞歷山大的?他把懷疑的目光投向法國人熱爾比永(張誠),這個傢伙似乎很仇視俄國,難不成他在故意歪曲對方的意思,破壞這次談判?

皮草大奉送

戈洛溫同學無奈的看著身邊一群不懂滿語的廢物,只能低三下四的把那兩個翻譯請來,奉上俄羅斯特產大皮草,之後每當談判到關鍵的時候戈洛溫牌皮草總能準時送到翻譯手裡,在戈洛溫掌握了索額圖的全部意圖後,談判終於開始順利起來。

1689年9月7日,雙方終於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說被忽悠著感覺達成一致),領土以黑龍江之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的天然隔離為界,一邊是清朝的,一邊是沙俄的。但是因為外興安嶺東段有兩條支脈,究竟該以哪個為界雙方糾纏不下,只好定為待議地區。

但是因為合約語言問題,這片待議區域面積至今還有爭議,三種語言標識了三塊面積不同的區域。俄文版顯示只有2萬平方公里,滿文版顯示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最權威的拉丁文版有100多萬平方公里。

最終還是沒意義了

對於待議區域的劃分吐槽機個人不信任俄文版本,首先俄文原件已經丟失,他們怎麼說都行,問題是有沒有人信。其次在合約簽訂後沙俄對結果並不滿意,甚至訊問過使團人員,以確實戈洛溫是否瀆職,如果沙俄直接獲得了遠東入海大片土地不會這樣。

另一個側面證據是康熙皇帝對這個條約基本認同,後來索額圖不是犯事了嘛,康熙把他定為“本朝第一罪人”還特別沒有否定尼布楚之勞。如果條約籤的沙俄都頂到南邊那麼深,康熙不可能特意提出來。

然而隨著清朝的衰落,這些待議地區全部被沙俄侵佔,隨著《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連俄文版的待議地區都徹底被侵佔,可惜了......


歷史吐槽機


眾所周知,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家邊界線,並且也會派人無時無刻的把守在那裡,就唯恐其他國家的人越過這條邊界線,向自己的國家開戰。

對於邊界線的提出,其實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實行,並且還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只不過最後的內容卻是稍稍與條約有些不同。當時的中國與俄國就邊界線的事情展開了角逐。

與俄國簽訂條約的是康熙大帝,這個在我們看來非常精明的男人,在邊界線的這件事情上也是稍微的吃了一點虧,畢竟當時我們的國家並沒有外交官或者對外交知識有充分才能的人,所以在與俄國人周旋的情況下,還是讓他們佔了一點便宜,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在開頭就說到的待議之地。

出現這樣的結果,還有可能是沙俄當時忌憚清朝的勢力,要不然,可能就強制性的劃分為自己所有了。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條約,就源於一個地方就是外蒙。說起這個地方一直是牆頭草一般的存在,因為它既依附於清朝的庇護,又在自己出現危機的時候投靠沙俄。

所以一直在沙俄與清朝之間搖擺,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定位,這也就使得兩國的關係有些緊張起來。

因為是一個軍事要地,誰也不想把自己的邊界放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於是雙方都想讓外蒙完全的依附自己。

甚至當時有不少的沙俄學者認為外蒙一直是屬於沙俄的。後來起草的條約,也被他們認為是清朝強加的,根本意圖就是想要瓜分他們的領土。

其實並不然,之所以給他們這個錯覺,完全是因為當時處理外交事情的索爾圖因為這方面知識的缺乏,所以才被他們耍的團團轉。但不管怎麼樣,最後條約簽訂下來就是有了一塊待議之地。

這個待議之地就是烏第河。這其實就是俄國人想要鑽的一個空子,因為當時清朝的統治,並不是僅限於這一個地方,還有大片的領土需要康熙為此做主。

所以當時的注意力沒有全部放在這個事情上,再加上當時對於邊界知識的匱乏和對北疆的疏於管理,所以才讓沙俄鑽了這個空子。

但回過神的康熙也並不是好打發的,至少沙俄想要完全的佔領烏第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後來出於各方面的考慮以及雙方的商議,最終決定把烏地河一分兩半,河北岸歸沙俄所有,而河南岸則是歸清朝統治。

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清朝吃了很大的虧也失去了先機,但其實並不然,因為在那個時候若是清朝正面與沙俄對立,得利的必將是其他的國家,為了不引起更大的恐慌和動亂,康熙也不得不做出了這個巨大的讓步。而沙俄也顯然是底氣不足,最終雙方都承認了烏地河這塊待議之地。


夏目歷史君


認賊做父到何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