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教和佛教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道教修今生,而佛教修來世。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辱

但是即使是悟徹宇宙真理的聖人老子,有時候也會面對自己的肉身發出一聲慨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然而老子的本意並不是表達這一點,他出發點在於教導統治者如何理國,卻無形中透露了三個因素:

其一,喜歡竭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天下人的,才可以治理天下;

其二,人因為有身軀才有憂患,如果沒有身軀,也就沒有了憂患;

其三,無論贊賞和詆譭都要保持憂患;

此章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我們只需要學習第三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是說,無論是寵愛讚賞,還是羞辱詆譭,都會使人感到驚恐,並且老子認為,別人的寵愛和讚賞甚至還不如別人的詆譭:“寵為下”。

老子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接下來他就解釋了:“何謂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詆譭

試想一下,我們遭到別人的侮辱、詆譭、誹謗會感到驚恐、憤怒,但得到別人的寵愛、讚賞就會感到洋洋得意而飄飄然,可是寵愛和讚賞並不是持續不變的,人們驟然得到它,為之驚喜 ,一旦失掉 ,為之驚懼 ,感到驚恐和憤怒,這就是為什麼寵和辱都會若驚了。

因此,這句話教導我們,無論面對別人的讚美還是詆譭,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別人詆譭你,很正常;別人讚美你,也不要過於沉浸進去,一旦失去,你又會感到驚恐,由此誕生了成語“寵辱不驚”。

養德:老子教你怎樣面對別人的讚美和詆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