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文丨福林媽咪

雖說生完孩子第一年帶娃辛苦,不過如果讓寶媽真把孩子給別人帶,寶媽也會捨不得。白天還好,一到晚上很多孩子都只肯讓媽媽抱,媽媽們心裡也是累並快樂著。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從孩子6、7個月開始認人,到3、4歲甚至七八歲,孩子都會在晚上變得非常依賴媽媽,非要媽媽陪著睡著,甚至如何順利讓孩子實現分床睡都成為難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寶寶一到了晚上就只找媽媽呢?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會對媽媽這個人產生依賴呢?

按理來說,一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懂事,尤其是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視力發育都並不完善,能知道是不是媽媽在照顧自己嗎?

有一位精神分析學家曾經用紀錄片的方式拍下過這樣一個特殊的實驗,他找來一些沒有辦法長期照料寶寶的母親,允許他們再寶寶出生三個月以內照顧孩子,3個月之後,把孩子換到育嬰員,交由護士來照顧這些寶寶。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結果,在這部黑白的影片中,大多數寶寶的反應出現了一致的變化。由護士照顧的寶寶,剛開始幾天還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可以愉快地玩耍,但是在一週之後,這些孩子的表情上都寫滿了恐懼,他們變得愛哭或者反應遲鈍,顯然像是知道了什麼。

所以說,哪怕是3個月的寶寶,離開了媽媽也會不安,媽媽可以給他安全感。尤其是在晚上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孩子感覺會更加敏銳,生物的本能讓他知道,睡覺的時候是自己放鬆警惕的時候,必須有個可以信賴的人在身邊才能放心睡去,所以孩子晚上只想找媽媽,確實不稀奇。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都說母愛是本能的,孩子愛媽媽也是本能的,彷彿孩子天生就可以認出媽媽,並且天生知道依戀媽媽一樣。

但很多人會聯想到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小動物,比如小鴨子,小雞,他們孵出來之後會把第一眼看見的生物當成自己的媽媽,哪怕並不是同一個物種。比如《醜小鴨》故事中,身為天鵝的“醜小鴨”意外和其他小鴨子混在一起,以為自己也是一隻小鴨子。

康拉德.勞倫茲用小鴨子做過一個專門的實驗,實驗數據是兩組,一組鴨蛋由鴨子媽媽孵化,一組鴨蛋由機器孵化,分成A,B兩組。A組的鴨子寶寶們破殼一刻看到的是鴨子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隨後,勞倫茲把小鴨子們混在一起,讓鴨子們收到驚嚇,然後發現A組的鴨子會跑到鴨子媽媽那邊,B組的小鴨子則會去找勞倫茲。

這就是生物學上的“刻印效應”,所以很多人都非常重視孩子出生後第一眼看到誰的問題,認為孩子第一眼見到的是誰,以後就會和誰更親。

不過,刻印效應在哺乳動物則會失效,比如小貓小狗,猩猩,他們往往可以分清一個幼崽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更別說人了,所以看誰一眼不重要。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可是,這也不代表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不會出現轉移。

軒媽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女強人形象,孩子丟給婆婆帶,自己起早貪黑去上班,平常家裡也是婆婆聽她的。很多寶媽朋友都羨慕他的瀟灑,卻也有不少寶媽覺得軒媽狠心。剛出月子就上班,下了班也不負責照顧寶寶,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看見媽媽都不敢往她身邊湊,晚上睡覺也只要奶奶抱。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媽媽”,但這個媽媽可以成為一個代號,誰都可以擔任,成為孩子信賴的第一人,爸爸也已,奶奶可以,甚至一個從小照顧孩子的保姆也可以,古代的時候很多大家庭夫人生完孩子並不親子養,而是會給奶孃來養,很多孩子就對照顧自己長大的奶孃更有感情。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假如媽媽照顧孩子的時間比較短,之後常常陪在孩子身邊的是爺爺奶奶,那麼他們會代替媽媽,成為孩子的情感依戀,成為對孩子有重要意義的那個“媽媽”。

尤其是晚上孩子和誰一起睡的問題。

寶寶對夜晚會有恐懼情緒,會有不安,雖說媽媽熟悉的味道能給孩子帶來天生的安全感,但不代表後天陪伴過程中其他人不能建立起安全感,奶奶會拍著背安撫他,會給他吃奶,而且經過試驗發現和奶奶一起睡覺夜晚也不用害怕,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的力量,很容易成為孩子新的情感依戀。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如果孩子的情感依戀發生轉移,那麼一方面說明媽媽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需求確實是沒辦法彌補的,另一方面也必須認清,讓孩子再次發生改變,就很困難了。

有的寶媽工作比較忙,白天沒有時間帶孩子,晚上有時候會加班,回來孩子都已經睡著了,所以乾脆讓孩子晚上也和爺爺奶奶睡,寶爸寶媽工作累了一天可以休息休息。

但對孩子來說,在他0-3歲親子關係建立的關鍵期以及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沒有媽媽的陪伴,這的確是他成長環境中的缺失。

孩子晚上只找奶奶不找媽媽?別等依戀關係轉移,才覺得不是滋味

大自然是厭惡真空的,不用永遠給什麼東西留一個位置,當真空出現,其他物質會去做彌補,當孩子從這個缺失中得到替代,那原來的物質想回歸原位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這正是為什麼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接受會有一定的問題,孩子也許還會遺憾沒有媽媽的陪伴,但卻沒有辦法輕易忘記當時所受的傷了,到時候父母的心裡,估計也不會好受。

所以說,工作再忙,該給孩子的陪伴還是要給,而且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親子時間讓孩子篤定媽媽愛他,讓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能夠順暢地流淌。

由於疫情影響,很多家庭都多出來很多親子相處的額外時光,本來多了相處機會親子之間應該更加和諧融洽,但也有不少家庭暴露出了親子問題,如果你平常工作忙沒空管孩子,而他已經出現了依戀轉移,那一定要引起重視,慢慢地讓孩子重新相信你,重新和你親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