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兵臨城下卻拒絕攻擊柏林,艾森豪威爾為何將肥肉讓給蘇軍?

洪俊毅


看看結果吧:

1、蘇軍傷亡了30多萬。

2、柏林也沒有劃給蘇聯,西方還是兵不血刃地佔了一半(蘇聯400,英美500平方公里)。

3、這場勝利被宣傳為盟國的勝利,而不是蘇聯的勝利。

4、西方想掠奪的科學家一個沒少,都運英美去了。而蘇聯要搬的工廠設備是炸沒炸壞了一大堆。

這個節骨眼上真是誰打誰虧。


瞎搞學教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艾森豪威爾老辣的地方。

原因如下:

第一,美軍距離柏林稍遠。

當時蘇軍在進攻之前,超過200萬大軍快速推進到了東距柏林城僅幾十公里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

但美軍相對有些遠。

在進攻之前,美軍先頭部隊也趕到易北河西岸,距離柏林也只有幾十公里。

但美軍的主力尚且沒有集結完畢,也沒有完成全面進攻的準備工作。

所以,如果美軍強行進攻,就等於較為倉促的去強佔柏林,這是一種兒戲的行為,可能造成官兵巨大的傷亡。

第二,艾森豪威爾認為柏林並不好打。

雖然當時德國已經瀕於滅亡,燃料奇缺,坦克奇缺,飛機基本沒了,柏林存儲的彈藥甚至糧食也嚴重不足。

但是,德軍整體防禦體系並沒有垮臺。

柏林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修築了完整的防禦工事。

二戰德軍又反覆加固,修建了不少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有數不清的大小工事。

同時,德國雖然是七拼八湊,仍然搞出了100萬部隊。

這些部隊中誠然很多都是烏合之眾的垃圾,但也有狂熱而精銳的部隊。

況且,所謂窮寇莫追,困獸猶鬥,一個軍隊尤其是德國人的軍隊在滅亡前,往往會有最後的瘋狂。

艾森豪威爾認為,美軍如果進攻柏林,至少戰死10萬人,負傷可能有二三十萬。

這麼大的損失,是美國民眾不願意看到的。

事實上,蘇軍最終傷亡35萬人。

第三,艾森豪威爾認為攻打柏林並沒有意義。

艾森豪威爾認為,柏林戰後必然會被劃分為若干地區,不可能是蘇聯單獨管轄。

事實上,戰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佔領區。

既然要把柏林分給別人,何必還要花費巨大代價去佔領柏林呢?

除了可以自稱是蘇聯擊敗了德國,蘇軍實現了復仇,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薩沙


1945年初,美國將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率領英美盟軍勝利抵達了西距柏林城幾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領的蘇聯紅軍百萬之眾也快速推進到了東距柏林城僅幾十公里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兩軍已經形成了對納粹德國首都兩面夾擊之勢,攻克柏林已經指日可待。然而,艾豪森威爾卻在這時候主動放棄了這個即將到嘴的鴨子,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劃。

艾豪森威爾當時兵臨城下卻放棄攻下柏林,多數人不解,甚至丘吉爾等英國軍政要人還不停冒火責難他,但是艾森豪威爾頂著壓力不為所動,最終歷史證明了他的決策是對的。

當時的艾豪森威爾是如何想的?

筆者先來個事後分析一下當時的境況。二戰當時的英國名將蒙哥馬利認為:“猶豫不決,對於任何軍官來說,都是致命傷,對於司令官來說,不啻是犯罪。”艾森豪威爾在兵臨柏林城下時也能夠清醒地看到,美英盟軍和蘇聯紅軍在爭奪柏林的比賽中並不佔優勢,如果大舉進攻,未必一定能夠撈到好處,反而弄得自己軍隊和盟軍們傷亡無數,如此一來,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艾森豪威爾認為,與其在毫無勝算的時候,就倉促上陣與友軍爭奪殺戮一隻垂死掙扎的困獸,倒不如另闢戰場去殺傷其他殘敵,儘可能佔領更多德國領土,奪取更多實際利益。這樣的計謀才算是在儘量不耗損自己的情況下,能夠實際性地給大家謀取利益。

最關鍵性的因素在於艾森豪威爾深入研究了德軍在柏林城的防禦部署後,認為希特勒還在柏林困獸猶鬥,盟軍要想強攻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萬人的重大傷亡代價。他的猜測是合理的,因為後來蘇軍在柏林之戰中共傷亡了30萬人。

不得不說,艾豪森威爾是一個關愛生命、珍惜下屬的將領,他的原意是想以最小的傷亡和最低的代價徹底消滅其餘德軍,乾淨利落地結束這場戰爭。然而,到了這個時候,他發現傷亡必不能少,代價需要付出比較大,而且收穫不一定那麼的誘人和利於自家軍隊,因此清醒且果斷地放棄了這一次的柏林大戰。

雖然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而艾豪森威爾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不會為了所謂的虛名假利和麵子上的豪氣干雲而白白犧牲掉他的諸多下屬,而是頂著壓力,不顧他人的看法,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一塊“看上去很好吃的蛋糕”。如果他堅持按照原計劃打仗的話,那麼他的名利和權勢可能就來了。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悲憫那些部屬,煞費苦心地擋住了外界的層層壓迫。

此外,得道者多助,古人所言不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到10年的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因戰功卓著、德高望重、深得民心而被選舉為美國第43屆總統,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很多他的部屬和部屬的家人朋友都心甘情願地把寶貴的一票都投給了他。事實證明,關愛他人者,往往也能夠收穫得他人的愛心和敬意。因此,筆者選擇一輩子向善,選擇樂於助人,選擇友善待人。


梓蕤


原因不少,但是確實就是艾森豪威爾給蘇聯的。當時為了這個誰來進攻柏林的這個問題,丘吉爾曾經大罵艾森豪威爾,說其不懂政治。也確實,攻陷柏林,也只有一些政治意義,軍事意義的話,並不大。

我們先看戰後的柏林,柏林被瓜分了,東西分別被盟軍佔領,英美法蘇分區佔領柏林,這些都是早就商量好的,早在雅爾塔會議上就已經確定了的,能拿多少,大家心裡都有數。這德國憋屈不,仗還沒打完呢,自己已經被瓜分好了,就等著被佔領了。

而另一方面,就是這個最主要的原因,柏林不好打,艾森豪威爾估計的是,柏林攻克,至少損失10萬人,而實際上,蘇聯傷亡超過了30萬人。這就很明顯了,艾森豪威爾就是避免太大傷亡。

我們看當時柏林戰役的情況,蘇軍230萬人對德軍80萬,80萬德軍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諾曼底登陸之後,英美從來沒有過這麼大陣仗,上一次這麼大陣勢打仗,還是在法國敗退的時候,英法主力被德軍消滅。而這一次進攻柏林,難度非常大。

我們再看一下蘇聯這邊的情況,蘇聯軍隊其實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巴巴羅薩計劃剛開始的時候,蘇軍大量部隊被消滅;第二階段是,蘇德戰爭幾年的時間消耗大量的部隊;第三階段就是柏林戰役時期,這些部隊,是蘇軍最後的底牌,蘇聯要是失去這個部隊,恐怕就沒兵了。那麼,能給蘇軍削弱多少就削弱多少吧。

而進攻柏林,蘇聯方面也是非常重視,他們也堅持要打柏林,希望佔領更多的土地,劃分更多的勢力範圍。艾森豪威爾也算是給了斯大林一個順水人情,柏林你去打吧,我們隨時支援你。

其實,柏林戰役時,英美盟軍可能會有一種思考,就是是否要消滅現在這些蘇軍部隊,這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情,一旦,現在蘇軍所有部隊被消滅,蘇軍就徹底廢了,再也緩不過來了。


軍武文齋


美英聯軍和蘇軍都有能力攻陷柏林,但美國為何把攻陷柏林的機會讓給了蘇聯?第一,擔心傷亡太大,第二,雅爾塔協議已經制定了分區佔領柏林的決議,第三,蘇聯強烈要求,第四,美國政府高層希望柏林戰役大量消耗蘇軍實力

1,擔心傷亡巨大,二戰後期,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錄開闢第二戰戰場,德軍面臨東西兩線作戰,很快便把戰火燃燒到德國本土,希特勒此時也明白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戰爭狂人的他不甘心失敗,決定在柏林給予盟軍大量殺傷,為此,柏林周圍修建了完備堅固的防禦工事,集中了近100餘萬殘餘德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同時還有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剩餘德軍長期受法西斯主義的毒害,雖然都是潰兵,但是作戰頑強,因此德軍作戰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再加上柏林已經堅壁清野,因此,艾森豪威爾估計盟軍會付出至少10萬人的代價,戰後事實也證明,蘇軍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

第二,雅爾塔協議已經制定了分區佔領柏林的決議,根據雅爾塔協議,英美法三國盟軍從西往東進攻德國,蘇聯從東往西進攻德國,而首都柏林則由英美蘇法分區佔領,事實證明,美英也沒有吃虧,1945年6月5日,美、英、法、蘇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將德國劃為4個部分,東區歸蘇聯、西北區歸英國、西南區歸美國、西區歸法國、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

第三,蘇聯強烈要求由自己進攻柏林,其實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二戰期間,德軍閃擊蘇聯,一度兵臨莫斯科,四年多的衛國戰爭,給蘇聯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大量人員損失 工廠破壞,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計,因此,蘇聯上下都有一種強烈的復仇之心,因此,攻陷德國首都柏林在蘇聯看來是復仇的標誌,也是征服德國,結束戰爭的標誌





第四,想消耗蘇軍實力.英美法蘇並不是鐵板一塊,美英等國已經預見到德國戰敗之後,強大的蘇聯會是其最大的敵人,因此,也有隔岸觀火 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希望蘇聯遭受到儘可能大的損失,以便戰後能更好的爭取利益


冬雨AK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場殘酷,古今皆如此。戰場上面對唾手可得的軍功,恐怕沒有幾個將軍能夠心如鏡湖,波瀾不驚。然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西線戰事中,面對柏林這個軍功明珠,卻毅然放棄,而他的搭檔麥克阿瑟,此時卻在遠東攻城略地,強橫無匹。

二戰時,美軍參戰後,閃耀美軍甚至盟軍軍界的雙子星無疑是遠東的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好大喜功,嘴巴奇大,桀驁不馴,是美軍強橫實力的標誌和符號。而與之形成鮮明之比的是艾森豪威爾,他冷靜、沉著,鎮定自若,作為軍人,他似乎更具有道義和情懷。最終,麥克阿瑟在發出了”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的無力呻吟之後,帶著悔恨離開了人世,而艾森豪威爾則再上一層樓,成功競選總統,達到人生頂峰。

話說回來,作為歐戰最高軍事長官的艾森豪威爾,在率領盟軍抵達距離柏林僅僅幾十公里的易北河岸後,卻按兵不動,不僅如此,他還分兵四路出擊,完美的實行了西方版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橫掃了德國其他地區的殘餘納粹軍隊,對於面前的柏林,他卻視而不見。

此時蘇聯大軍也已潮水般湧來,戰神朱可夫率領百萬紅軍浩浩蕩到開到了同樣距離柏林幾十公里外的奧德河,尼斯河一帶。柏林插翅難飛,朱可夫可不是艾森豪威爾,他沒有給德軍太多的喘息時間。隨著朱可夫一聲令下,柏林德軍蕩然無存,頃刻間,檣櫓灰飛煙滅。

在這次軍功中,蘇聯拔得頭籌,奪取了標誌著二戰勝利的王冠。蘇聯舉國同慶,世界祝賀,一時間蘇聯名聲響徹天地。對此,英國政壇震盪不已,丘吉爾憤怒的斥責艾森豪威爾的”軟弱“,是他讓盟軍失去了這最重要的功勞。面對苛責,艾森豪威爾卻任他清風拂山崗,我自巋然不動。

那麼艾森豪威爾究竟中了什麼邪,作為軍人,卻不貪功?事實表明,艾森豪威爾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雖然出身軍人,卻更像軍政一體的梟雄。他不僅在軍事上天賦異稟,在政治上,他的眼光也如雄鷹一樣犀利。

作為軍人,艾森豪威爾知道,要攻克柏林,盟軍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將會有數十萬將士傷亡。況且柏林納粹已經是甕中之鱉,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所以,早打不如晚打。可以說,這是降低傷亡的最好的方式。況且,對面的蘇軍表現的蠢蠢欲動,看樣子,是要和德軍決一死戰了。事實證明,艾森豪威爾猜對了,蘇軍這一仗打下來,傷亡了30萬人,可謂是損失慘重。

通過對德國地圖的分析,艾森豪威爾發現了問題,蘇佔區和盟軍佔領區基本是以南北走向的易北河為界,雙方此後也必然會以此為基礎來劃分德國,所以,打下處於蘇戰區的柏林似乎並不那麼重要。與其如此,不如分兵去攻打其他地區,多佔一些土地才更加實在。不得不說,艾森豪威爾的政治嗅覺真的太敏銳了。果不其然。二戰結束不久,蘇聯就和西方鬧崩,雙方在德國劃江而治,並且矛盾越來越深。

艾森豪威爾曾經在讀拿破崙時說”當拿破崙為拿破崙而戰時,他就已經輸了。“事實證明,不貪功、珍惜士兵性命的艾森豪威爾沒有為他自己而戰,卻獲得了最後的成功。在杜魯門下臺後,艾森豪威爾以巨大的人望、領先的優勢獲得選舉成功。

如果當初艾森豪威爾在英國、法國等政界高層的壓力下,強行驅使士兵進攻柏林,那麼,將會有眾多的大男孩犧牲在勝利的黎明之前。艾森豪威爾這種想法,麥克阿瑟是不具備的。

在最近的調查中,美國公佈了其歷屆44位偉大總統排名,結果表明,林肯第一、華盛頓第二、羅斯福第三、而艾森豪威爾則高居第七,可見,艾森豪威爾是多麼的受美國民眾的喜愛。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排名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同樣榮膺第一名,只不過是倒數的,在100分中只獲得了12分,不及格。







千騎營卍首席司號員


與其說艾森豪威爾是個軍事家,不如說他是個政治家(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憑藉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戰勝德國那是必然的。即使不是艾森豪威爾,換其他人一樣能打敗希特勒德國。

羅師傅之所以選擇艾森豪威爾,是因為他有出色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懂外交,還懂政治。

為什麼不攻擊柏林?

對德作戰的主力軍和最大犧牲者是蘇聯,柏林是希特勒的老巢,攻佔柏林對蘇聯有著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意義。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是盟國,在東方戰場,美國要藉助蘇聯的地方還多,所以艾森豪威爾把攻佔柏林的榮譽給蘇聯。


故紙匯


美軍兵臨柏林城下,是德軍沒作頑強抵抗,知道美軍好交談,有利德軍行為。網開美軍一面,這本來就是德軍撈利避大禍的想法。它知道讓蘇軍功下柏林城,後果嚴重且會無法有利德國的行為,因此,拼命堅決拒阻蘇軍的進城。


飛音陣風


柏林可不是肥肉,而是顆骨頭,搞不好崩了牙


玉少臨風


攻克柏林死了十幾萬人!總傷亡超過三十萬!那麼容易的!?

你問問美軍有多少人可以進攻柏林?

英國人、法國人有資格去幹掉50萬納粹麼?

不是蘇軍雷霆萬鈞的話,艾森豪威爾也配裝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