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朱熹――千古爭議人物!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被尊稱為朱子,還說他是宋朝至今儒家的代表人物。罵他的人也是非常多的,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來看看吧。

孟子教育弟子說:“正人必先正己,治國必先治家”,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乎是幾千年來儒家的中心思想,這四點可以說朱熹沒有一點做到了。

朱熹是怎麼修身養性的呢?陳亮和朱熹著名的王霸義利之爭,朱熹強調的是道德修養的功夫,陳亮著重的是隻要為國為民辦事就是真正的道德君子,說實話,這個時候整個南宋都是偏安一隅,朱熹的這種論調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朱熹順便還杜撰了完美的聖賢形象傳說中的堯、舜、禹三王,認為只有這些人才真正做到了“存天理、滅人慾”,什麼漢高祖、唐太宗,都是為了個人私慾。當然了這場爭辯最後誰都沒有贏,陳亮對朱熹還是像一個長者一樣尊重,逢年過節都會給他準備一份禮品,新居落成向他求字,他沒有答應。呂祖謙和張栻都是當時的世家子弟,儘管朱熹和學說意見不一致,但是他也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在他們身前他並不說,在張栻死後他就開始挑人家的學說毛病。

洪邁編纂的朱熹和嚴蕊的故事,幾乎令朱熹恨他到極點,所以他在給陳俊卿宰相的墓誌銘中罵洪邁是個奸佞小人,在別人的墓誌銘上罵另外一個人我想陳俊卿若是地下有知大概也不會高興的。朱熹把女人看作財物,女子要好好的呆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入,不應該見男子面,家裡條件好點的人家女子不必出去務工。女子裹小腳之風本來在南唐李後主時就有了,但是並非主流,朱熹利用官權向民間推行畸形的裹小腳之風實在是很可惡。

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出自於類似於筆記的對話或問:‘孀婦於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頤)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又問:‘人或居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他的本意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婦為妻,是一種失節行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節行為。一個人即使貧困致死,也不能失去品節。寡居的女人失去了經濟來源很難生存的,對女子改嫁的批評他還是有所保留。他也沒有大肆宣揚過。

過了幾十年朱熹把他翻出來,作為勸導女人守節的指導書,令後人誤會曲解程頤的本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成為明清兩朝壓在女人身上的枷鎖。

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都來自於朱熹蒐集整理的《四書五經》,由朱熹和學生蔡沈為它們做集註,考生們必須依靠他們的集註做出解答。讀書文為了通過八股文考試,專門分析研究,到頭來也只會面對死板的八股文,對社會、民生根本沒有實際的瞭解,根本無法治國。

朱熹的這一套理念很好的壓制了人民的精神層面正是封建統治所需要的,這樣的人民就不會起來造反了,在南宋時期文化是燦爛多樣的,思想開放,他的理念是飽受當時的文人所批判的,到了元代開始被統治者利用起來,成為官方正統。

孔子孟子的儒學中心意思都是積極入世,建功立業,朱熹的中心意思則是禁慾,修道德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後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

他認為修道德是以外在的讀書形式來修良知,道德認知作為道德實踐的基礎,陸九淵把先天的道德良知和道德意志當作道德行為的根據和保證,道德認知會受到時代變化而影響,道德良知和道德意志在於個人,受時代影響較小,更為實用。

朱熹所提倡的儒學和孔孟二人背道而馳。後人把他和宋明理學稱為新儒學也許有一些道理。

朱熹――千古爭議人物!


朱熹――千古爭議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