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為了更好的為申請常青藤做準備,很多父母會選擇讓孩子在高中階段讀美高。然而,即使在美國讀高中,申請大學的難度絲毫沒有降低。在身邊都是優秀本土學生的美高,中國孩子沒有太多的優勢,壓力卻比別人都大。而做父母的不僅要在各個方面鼓勵孩子,更要學會放長線釣大魚,“慢養”孩子。

2014年8月,董勁松的兒子Leo決定去美國讀書。少年負笈遠遊,背後是父母的深情。這五年間,孩子由少年成長為青年,他則由一個焦慮與急躁的父親轉變為一個注重慢養與陪伴的父親。

有本書說,“如果教育是一條滾滾向前的大河,家庭就是大河底下的一顆顆鵝卵石。”這五年相隔萬里的用心“陪伴”,董勁松用日記的形式一一記錄下來,總計748篇日記,已經有 30餘萬字。它們就像鵝卵石那般散落在河床上,今天將其撿拾而出,供大家鑑賞。

01一條難走的路

美高期間,Leo利用暑期在上海參加SAT培訓,模考成績不斷提高,達到了1400多分。這是個還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很沮喪,因為遠沒有達到他設定的目標。這段經歷我寫在了《生活在希望之中》(2018年8月12日),其實也是給自己希望。

在日記中,我選擇了一張夕陽之下,他在賓館樓上憑窗遠眺的照片。看得出他的心情極其鬱悶,好在一個多小時後,他就從苦悶中走出,決心再來一次。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做父母的會捫心自問,這種選擇是否正確?畢竟他去美國時還不到15歲。父母的希望是,既然把孩子送出去了,就希望他們在美國排名靠前的學校就讀,但其中的競爭又是何其慘烈。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每年有1750萬大學生在高校就學。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留學生為36萬,佔國際學生的33%,其中有14萬是本科生,2019年大約有4.7萬名中國學生入讀美本。

美國排名前30的綜合性大學,加上前20的文理學院,中國大陸學生每年只有1400名左右入讀,這意味著,100箇中國留學生中只有3人能進入這50所排名靠前的大學。

從多年的申請結果來看,對中國學生而言,TOP30的學校要求標化成績是SAT1470+,託福105+。2018年,傳統的八大藤校中中國大陸學生入讀最少的是哈佛8人,最多的是康奈爾大學70人,而理工牛校MIT才5人,我時常想,這條路的選擇是不是太難了!

Leo去美國的時候英語成績很一般。2014年寄宿高中的申請要求是託福要達到75分以上,排名前50的院校的要求是達到100分以上,而他當時差之甚遠。於是我們讓他先住到美國人的家庭,上私立走讀中學,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此前後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在這段適應期,我看著他逐漸變得有主見,開始培養起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2015年的3月21日,我在日記中寫到,Leo接受了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學校要求學生調查某個州的地形、人口、食品以及商業情況。如果總統來訪問,招待他吃什麼?如果地形改變將會有何種影響?州內有哪兩大企業,如果搬遷走,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正巧,4月Leo將在密蘇里州的路易斯安那,代表FLL中國隊參加全球機器人挑戰賽,於是他選擇介紹密蘇里州的情況。

由於這個州地處平原,他假設密西西比河消失的影響,選取本州的農作物和電子行業的兩家公司做樣本分析。他沒有選擇招牌人物杜魯門總統,而是選擇了馬克·吐溫,以旅行社的角度向潛在客戶進行宣講。

這種學習方法讓我歎為觀止,學而思、思而習、習而優,八年級學生的作業分明是研究生的畢業論文

Leo也感受到“死”作業少了,動腦、動手的作業多了。老師在其中是個輔助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意見,耐心聽取他們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慢慢養成一種主動、進取、勤于思考的能力。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02. 點滴進步

在轉學到新的寄宿高中後,2017年6月6日,Leo平靜地告訴我十年級第三學期功課全A:數學A+,英語、西班牙語、化學、電影製作A,美國曆史A-。他的美國曆史課是知恥而後進,多虧歷史老師要求嚴格,這對他托福考試中的寫作很有幫助,居然考了27分,他從內心感謝這位嚴師。

2018年上半年,Leo迷上了寫作。《紐約時報》每年都會向全球14歲到18歲之間的高中生髮起評論徵稿比賽。

2018年,兒子參加了這項比賽,關於特朗普牆的一篇文章讓他在全球1萬多名中學生的比賽中拿到了二等獎(一等獎9名,二等獎18名)。那段時間他迷戀寫詩歌、寫評論、寫意識流,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理性而嚴謹的化學作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我很驚喜於Leo文理兼備的發展方式。此前他曾代表FLL中國隊參加全球機器人大賽,拿到了好名次,在全美的英特爾少年科學天才獎的比賽中,他因研究環境汙染而拿到了新澤西州科學比賽的三等獎。

03. 交心的旅程

2018年6月,Leo開始申請大學前的訪校活動。

美國中學生在讀本科前會到心儀的學校去參觀。訪校對於美國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全家老小結伴而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個學校,它也是快樂生活的一部分。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2018年6月9日,我們驅車趕往維克森林大學所在的城市溫斯頓塞勒姆,這五個半小時的車程是父子之間歡快暢聊的美好時光。

我們的話題涉及學習、家庭、愛情、親情與選校,也談起爸爸媽媽在工作上的選擇,對各自工作的努力付出以及獲得的榮譽,暢談兒子未來的工作打算。

旅途中我問及Leo對未來發展的想法,他說想早點工作,覺得到美國讀書讓父母花了很多錢,時間太久他會內疚。他的想法受到美國人的影響,通常這裡的孩子都是工作幾年再讀研究生,完全自立。

我安慰他,父母掙錢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希望Leo讀完研究生再找工作,對將來不要著急做決定,思考後再決策。

一路上,我開車,兒子把早餐送到我嘴裡,這是一個多麼溫馨的時刻,父子之間有無盡的話題,旅途變得不再漫長與單調。真心希望,當天再開500公里!

04. 功夫不負有心人

Leo有了目標,動力也更強了。2018年9月8日,Leo終於考出預期的SAT成績——1520分,連我都難以置信。

如果說在那天之前,我們只敢在30-50名的大學中進行篩選,那天開始則是要對美國排名前30的學校申請做準備了。幸福來得就是這麼突然、這麼美好,雖然過程歷盡艱難。

Leo所有的標準化考試成績全部符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要求,該校被描述為“一個聰明人進去、更聰明的人出來的地方”。

卡耐基梅隆大學有很多硬性指標,以成績為25%-75%區間為例,首先SAT要達到1500分以上(各院之間略有差別,比如計算機系的區間值則要達到1540分以上);二是G.P.A.成績也是分院系而定,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要求前7%,科學院要求前5%,最牛的專業是計算機專業,要求前2%。

在這幾個指標之下再看綜合,包括社會活動、體育、領導力、公益等,所以如果不對一個學校充分解讀的話,你不會知道達到什麼狀態才是合格。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2018年12月16日凌晨,我們如願收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Niche調查數據顯示,在全美學習壓力最大的50所高校中,卡梅排名第四,Leo已經開始為全新的挑戰在做準備了。

05. 慢養與陪伴的十二條心得

高中畢業時,Leo獲得了學校的榮譽證書,成為五個獲獎學生中唯一的中國孩子。這五年間,我一直在審視Leo的成長,他學會了獨立思考、時間管理,培養了契約精神、公民意識和社區意識,而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為此,我把慢養與陪伴總結成十二條心得。

1. 平等對話。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因為他能感覺到與父母之間是否平等。

2. 學會傾聽。孩子說話時我們認真聽,當我們跟孩子說話時,Leo也絕不看手機。

3. 尊重選擇。

小時候Leo想當LEGO設計師,後來喜歡新材料,最近又喜歡化學,一個孩子的成長選擇是在不斷變化的,尊重就好了。

4. 全面發展。Leo在小學和初中的週末都用來學習網球、電子琴、機器人,到了美國以後喜歡上踢足球,成為高中學校二隊的隊長,學習滑雪拿到全州滑雪第六名,團隊第三名。他現在很感謝我能讓他全面發展。

5. 快樂生活。Leo有個好心態,他永遠覺得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他的生活永遠都充滿陽光。

6. 吃虧是福。小時候,小朋友搶他東西,他還反過來勸我,從小就有吃虧是福的秉性。

7. 說話算數。Leo學電子琴是因為聽別人彈得好聽一時興趣,我們對他說,你講過的話必須算數,於是他就一直堅持了下來。十三歲時他拿到業餘十級證書後再也不彈了,到了美國以後,他很快又恢復了,並感謝父母能讓他從小有了這個愛好,雖遠在美國卻能夠開心地與音樂相伴。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8. 敢於嘗試。Leo第一次單飛美國時才14歲,在此之前,他把轉機的芝加哥機場地圖來回研究了三遍。在只有1小時15分鐘的時間內,成功轉機。

9. 用好金錢。Leo經常對我說,爸爸你掙錢不容易,要幫你省著花,在美國花50美元以上都會跟我說一聲。Leo不會因為朋友比他有錢而侷促,他說要比的是學習和體育。

10. 交友要慎。Leo看人有一條,就是本質好不好。

11. 關愛他人。在第一個美國寄宿家庭裡,有一個腦癱的孩子,Leo媽對他說,恭喜你比別人的小孩早一步進入社會,你要學會跟她相處,所以他從中學到了關愛他人。第二個家庭有五個小孩,他用心觀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如何與兄弟姐妹們相處。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到這個家庭學到這一課,走上社會就知道怎麼和朋友們相處了。

12. 懂得感恩。每個節日他都會給我們和美國的好友打電話、視頻。一次我陪他在美國訪校,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最感謝父母的一件事》,他寫的是最感謝爸爸媽媽把他送到美國來讀書,他覺得這裡的學習方法很適合他。所以小孩再優秀,如果不懂得感恩,品格都是有缺失的。

06. 為人父母的四個準則

在期望孩子成長的同時,做父母親的也需要自我成長,我將此總結為為人父母的四個準則。

1. 要樹立榜樣

我們有一個“我愛我家群”,經常分享一些開卷有益的內容,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2. 父母友愛

孩子在外都是報喜不報憂的,Leo告訴姑姑在別人家裡還是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但是隻要父母友愛,相互支持,他在前進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在家中都能找到港灣。

3. 把握關鍵

我自認為做對了兩件事,一是申請寄宿高中;二是申請卡耐基梅隆大學。去卡梅訪校是經過一位中歐校友的引薦,卡梅的教授鼓勵Leo說,你比我帶過的不少學生優秀,一定會考上的,只是現在缺的是標準化成績。Leo起先還半信半疑,最後他真的考上了。

4. 陪伴慢養

中國家長更多的是精心呵護,美國家長是散養,我看了很多文章,見了很多優秀的家長後,總結的是精心散養。看似散養,實際上都在大致的圈子裡面跑。

作為父母應該在“潤物無聲”中為孩子繪製一幅人生遠景的藍圖,讓他們在思考和探索這個世界時逐漸清晰他們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近期目標。

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孩子高中的生活就基本可以完成有效“自轉”,家長需要不時給予外力“加速度”,維持軌道不偏離,偶爾也要踩一下“剎車”。例如標準化成績怎麼做,G.P.A.怎麼做,託福怎麼做,把重要的事情想清楚,其他的就剩家長點讚了。

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 都要做好三點。一是有見識,二是有愛心,三是守規矩,有了這三點,餘下的都不會走偏。我慶幸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整整五年,與他一起見證成長。

在2019年的夏季,兒子戴上了高中畢業帽,我也戴上了中歐EMBA“畢業帽”。

父親的日記,培養孩子錄取美國TOP30名校:優秀的教育需要“慢”

和兒子在求學這棵大樹下共同成長,他會越來越好,我也學會了放手。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世間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別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