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前幾天,在成為了首個同時登陸美國和中國香港兩地證交所上市的企業之後,阿里巴巴公佈了其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Q3)財報,為自己上一季度的表現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Q3期間,阿里巴巴錄得161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Non-GAAP淨利潤為465億元,同比增長56%,均優於此前分析師預期的1596億元營收以及418億元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公佈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季報之後,阿里在美國和香港兩地的股價卻在隨後的交易日分別以1.8%和1%的跌幅報收,究其原因,便是阿里在財報電話會上承認了其Q4的營收增長將很可能收到此輪爆發的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且不排除增長率會遭受較大幅度的放緩。

在整個國內互聯網乃至各行各業仍籠罩在新冠肺炎陰影之下的當前,作為穩坐國內電商頭把交椅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接下來會如何恢復如何發展,不僅僅是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視出一些產業未來發展機會的端倪。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生活的改變

此次疫情的兇猛,迫使絕大部分人進入了「家裡蹲」的生活狀態,在日常生活物資採購上,我們看到,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迫,越來越多的人們無形中改變了消費方式,更多地通過電商渠道來進行消費行為,包括採購食品生鮮以及日用品等。

正如張勇在財報會上所說的,新冠病毒給人們過往生活的方式習慣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從積極地一方面來說,也給人們創造了一個接觸新的數字化的生活方式的機會。無論你是否承認,包括阿里在內的各大電商平臺們近幾年心心念唸的「新零售」,被這糟心的疫情無意中推了一把。

阿里這幾年一直在新零售上實行「推陳(Transforming the Old)」、「出新(Creating the New)」的戰略,而其去年9月開始推出的基於旗下高鑫零售超市門店的半日達配送業務,便是一大「推陳」舉措。通過將超市門店庫存與菜鳥配送網絡結合起來,高鑫零售得以拓寬其門店的服務範圍,遠至距門店20公里的買家也有機會享受到阿里的配送服務,足不出戶在家採購食品生鮮以及日用品等,並在半天內送貨上門。

以筆者經驗為例,遠在疫情之前,我就已經習慣於在淘鮮達上買肉買菜了,滿39元免運費還能滿減,快的時候半小時送上門,自此之後,我幾乎都沒再去過大潤發。而疫情發生之後不久,原來當天即可配送的淘鮮達服務改為第一天23:00之前下單第二天配送,除了有因春節和疫情配送能力受限的原因之外,其火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越來越多人在享受新零售帶來的新便利。

而根據財報,Q3期間,阿里以新零售和直營業務為主的其他營收錄得258億元、同比增長128%的好成績,佔總營收比例為16%,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新零售於阿里顯然大有可為。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工作的改變

生活消費方式之外,工作方式也迎來了空前規模的改變。由於疫情,人們的辦公場景也被迫發生了變化。新冠肺炎沒有隨著最長春節假期的結束而結束,各行各業的職場人士或主動或被動地聯合起來,形成了國內史上最大規模的遠程辦公潮。

根據脈脈此前發佈的《職場人開工狀態調研》,截至2月5日,已經有超過70%的職場人士啟動了在家遠程辦公的模式。艾媒諮詢的也數據顯示,2020年新春復工期間,中國有超過1800萬家企業採用了線上遠程辦公模式,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行業,同時,共計有超過3億用戶使用遠程辦公應用。

而互聯網巨頭們早在開工前就嗅到了這即將魚貫而入的龐大需求,紛紛開放了旗下遠程辦公相關產品的功能,有華為的WeLink,有字節跳動的飛書,還有企業微信等,當然,也少不了人們又愛又恨的阿里釘釘——相信有不少人也是第一次用上了阿里釘釘除了打卡以外的其他遠程辦公功能。

1月29日,阿里釘釘正式對1000萬家企業組織發佈支持「在家辦公」的全套解決方案,戳中許多復工企事業單位的痛點,不僅包括常見的遠程視頻會議、任務協同、文檔協作、日程管理、考勤打卡等功能,更是包括了方便教育機構和學校使用的群直播功能,而也正是這個直播功能,將釘釘推向了應用評分1分的「深淵」。

大概釘釘應該是首款得到最多小學生「一分好評」的非遊戲應用了吧,也得益於此,釘釘此次也是賺足了關注度,釘釘公關甚至趁熱打鐵,在微博向小學生「跪地求饒」,獲贊百萬。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在段子之外,社長也看到,此次疫情,也為包括釘釘在內的遠程辦公產品創造了意外的爆發性增長的機會。以釘釘為例,雖然比起其他版塊,其為阿里創造的收入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基於辦公場景的釘釘已經成為阿里在即時通訊社交方面的突破口。

此外,遠程辦公也確實藉著這次疫情秀了一波存在感,讓很多公司注意到了遠程辦公的許多可能性,而阿里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除了用戶直接接觸到的前端辦公產品,後端的服務和數據等雲端產品也會隨著需求的暴增而被帶動,而釘釘的後端基礎設施有阿里雲作為保障,使其在應對需求方面的靈活性也優於其他很多同樣有特色、有用戶基礎的產品。

而對於剛在Q3突破歷史性的100億元季度營收的阿里雲計算業務,其受此番遠程辦公需求激增驅動的潛在增長潛力,想必也是值得期待。


阿里巴巴的「後疫情」思考

挑戰仍在

疫情這隻「黑天鵝」,衝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迫使大眾去接受各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但從好的方面看,也讓我們注意到了中國互聯網仍然蘊含的巨大潛力。

新零售、遠程辦公、雲計算等領域,仍有很多機遇,仍具有大有可為的空間,於阿里如此,於其他企業也一樣。

當然,機遇一向與挑戰並存。我們也應意識到,互聯網經濟雖然具有強大活力,但其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離開了上下游行業的供應支持,新零售無從談起。在實體行業因疫情而陷入停擺的時候,新零售激增的需求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而遠程辦公平臺們在復工第一天集體遇到的各種崩潰問題,也側面說明了,距離全面的辦公數字化和企業上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僅需要企業去轉變觀念改變制度,也需要開發者提高產品力。

毫無疑問的是,此次巨頭們引領下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在疫情中不僅展現了其社會責任感,也展現了他們在疫情衝擊下的強大韌性。數字經濟無疑將是疫情結束之後全行業恢復發展的一大動力。

而可以預想的是,即便Q4業績很可能受疫情拖累,大眾被壓抑的需求也很可能在疫情告一段落之後轉化為一種「報復性」的消費,併為包括阿里在內的不少企業行業帶來一輪較大幅度的營收增長。但對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而言,疫情結束之後,如何把那些曇花一現的需求轉化為穩健持續的需求,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包括阿里在內的整個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