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初中物理概念的“定義”方法

初中物理主要包括一些概念、規律、應用解題的方法及能力的培養等,而物理量的定義,則是物理概念的最基本、最概括、最實質的內容,初中物理中有許許多多的物理量,探究它們定義中的一些共性,對我們師生理解、掌握這些物理概念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主要想歸納一下初中物理定義物理量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比值法:

所謂比值法,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定義的基本特點是被定義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質的最本質的屬性,它不隨定義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捨而改變,如:密度ρ= m/V、速度v=s/t、功率P=W/t,還有比熱容、熱值等等。通過探究式教學可讓學生牢固地掌握這些概念,並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類比法

“類比”是人們常用的思維方法。通過事物間相同的特徵或相異特性的比較,揭示事物的本質聯繫和區別。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量和物理規律間具有可比性,運用比較的方法,可幫助我們接受新概念,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例如:把電壓與水壓、電流與水流做一比較,變抽象為形象,使我們對電壓是使自由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和電源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過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比較,還可以清除我們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錯誤和模糊的認識,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初中物理概念的“定義”方法

電壓與水壓類比

三、歸納法

在物理學研究中,歸納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物理定律的獲得都是藉助了歸納法的力量。物理學研究的這種特點,也反映在物理教材之中,依照教材的安排,大多數規律是經由實驗歸納獲得的。因而歸納法的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教師在講解力時,首先給出有力存在的具體實例,如“人推車”、“人提水桶”、“推土機推土”、“壓路機壓路”、“磁鐵吸引大頭針”,然後由上述實例歸納出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四、感知法

人們常說“觸景生情”,鮮明、生動、形象的直覺情境能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利用實驗、實物、多媒體視頻等感性材料,可以使學生對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在摩擦力概念教學時,讓學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掌的阻礙作用,從而加深對“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的理解。其他概念如: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凸透鏡、凹透鏡、重力、浮力、大氣壓、摩擦起電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學習。


初中物理概念的“定義”方法

感受音調不同

五、模型法

針對物理問題的特點,抓住其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提出物理模型,將對具體問題的研究轉化為對物理模型的研究。一個好的合理的物理模型,不但便於直觀、形象地研究問題,而且可以簡化從已知事實預見新事實的過程。如光線模型可幫助我們分析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問題,力的圖示模型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受力分析,磁感線模型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情況等等。


初中物理概念的“定義”方法

磁感線模型

六、乘積法

所謂乘積定義法,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物理量的乘積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功W=Fs和電功W=UIt,乘積法定義的特點正好與比值法不同,即所定義的物理量,往往與用來定義的幾個基本量有關(或由它們決定)。如功W就是由力F和距離s共同決定。在此,要注意的是由它們共同決定,而非僅由其中一個決定。

七、和差法

所謂和差定義法,就是用已有物理量的和或差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機械能E=Ek+Ep、內能等。這種定義法的特點是,被用來定義的物理量往往是一種狀態量,本身它們的定義就比較接近或相同,單位也相同。

九、解析法

解析法就是通過作圖,將要闡明的概念用圖示的方法表示出來以增強學生認識的方法。如關於槓桿力臂的教學,學生對力臂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此時,運用幾何知識將力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用解析法展現給學生,難點迎刃而解。其它如電路的串聯和並聯,也可通過畫電路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分析其各自的特點。

對於物理量的定義,往往弄懂它定義的方法後,就能較容易抓住它的特徵,有助

於正確領會物理量的含義,就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為我們的學生掌握基本概念,正確應用解題,培養理解、分析、應用能力打下基礎。

當然物理教學中不僅僅包括定義 “概念”的方法,還包括“探究”的方法、“解題”的方法等等,它們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也各具特色,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以後有機會再和同行們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