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壞者、霸道者、被討厭者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01

沒有孩子天生是“熊孩子”

前段時間,網上到處瘋傳一個妹子的親身經歷,說有親戚家的熊孩子來了,把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猛推下沙發,並說“我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這件事一揭露出來,很多人從教養、熊孩子行為,熊孩子背後的父母等角度做了許多分析,但孩子有這樣極端的行為,父母不得不做深刻的反思,如果嫂子真的流產,這次悲劇該如何收尾,孩子的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在熊孩子惡作劇和好奇心的背後,是孩子責任感的匱乏。在責任感匱乏的背後,是太多錯誤的教養方式。

這不得不引起家長的深思。

一個孩子摔倒,膝蓋硌痛,哇哇大哭起來。奶奶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對孩子說,“這塊地把我孫子碰痛了,真壞,我們踢它幾腳”,然後就裝模作樣的在地上蹬幾腳,孩子看著奶奶那樣子,似懂非懂的停止哭泣。

看起來奶奶好像幫助孩子止住了哭泣,但實際上卻是將孩子摔倒這個責任轉移,轉移到了“這塊地”上。

荒謬的邏輯,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演,卻給孩子帶來太多的疑惑。

本來孩子摔倒,他已經感受到走路不小心需要承擔的自然後果——“疼”,如果沒有人為干涉,他自然明白,原來人的腿擱在地上是會受傷的,他下次一定會小心,保護好自己。

可奶奶的這番解釋,誤導了孩子,他摔倒,是這塊地的責任,和他沒關係,人為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桌子碰痛了我,是桌子的責任,我把桌子砸了。椅子撞傷了我,是椅子的責任,我把椅子砸了。

因為沒得到別人手裡的炸雞排,在地鐵來臨的瞬間,男孩猛地從後面把姑娘推向軌道。

因為沒得到年輕姑娘的手機,於是往姑娘的火鍋吐口水,不一會把火鍋油潑向了姑娘的臉...

熊孩子就是在一次、兩次、數次,不斷被家人寵溺的過程中,失去了承擔責任的能力,甚至完全不懂得責任的含義,以及他需要承擔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人喜歡熊孩子,看到熊孩子會本能的遠離,但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崇尚壞的、不好的。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壞者、霸道者、被討厭者,TA只是缺乏面對問題、面對困難、面對成長所需要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便是其中一種。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02

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自然健康的長大,未來成為一個成熟而又有擔當的人,去創造屬於他們的人生輝煌。

擔當,是需要他們的肩膀足夠的寬大結實;擔當,更需要他們心裡常能顧慮到別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李躍兒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裡講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正在上課的時候,一個女孩哭了起來,原來有人用橡皮把她的畫偷偷破壞了。

李躍兒說,是誰幹的?有個男孩把手舉得高高的,李悅兒讓他站出來,並對全班說,這位同學能夠勇敢的承擔錯誤,勇敢的站出來,他是英雄,請大家為這種勇敢的行為鼓掌!大家不約而同的讓掌聲嘩嘩的響起來了。

站出來是第一步,勇敢的一步,接下來就是如何讓男孩心甘情願接受錯誤。

剛開始男孩不願意把女孩的畫畫好,寧願打手掌,可李躍兒覺得不對,如果這樣,孩子會形成一個概念:在他對了、別人錯了的時候,就可以用打的方式對待別人。

而後她想到了更好的方式,要麼把畫恢復原樣,要麼道歉。男孩都不願意。李躍兒告訴全班,我們要耐心等待。結果女孩舉手說算了算了的時候,男孩轉過聲大聲對女孩說“對......不......起”。

男孩說完,李躍兒讓全班再次為兩個孩子鼓掌,讚賞他們一個懂得原諒,另一個懂得承擔責任的高貴品質。

愛與責任悄悄流淌在孩子們的身上,這是李躍兒用真實案例給父母上了美好的一課。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03

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的告訴孩子,你需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任

有一次樓下的鄰居好心的告訴我,我們衛生間漏水,已經漏到他們家裡,請我們處理一下。我急忙聯繫維修人員,花了半天的時間解決了問題。事件的前前後後,兒子看我打電話,溝通,邀約工人,到問題解決,他全陪著我經歷。

隨後,我告訴他,我們要去買點水果,給樓下的鄰居送去,他問我為什麼?我說,我家的水漏到了他們家,給他們帶來了麻煩,要買點水果去和別人道歉。

他明白了,晚上下樓陪我去超市選了很大的蘋果,一同到了鄰居家,我他看到我親自道了歉。

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通過這件事其實想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自己的問題影響到了別人,需要道歉,需要承擔責任,如果給別人造成了任何損失,我們都必須全部承擔。

所以,他知道,摔跤了要小心,火燙不能摸,電很危險,去圖書館要安靜,坐公交車要排隊,玩別人的汽車模型需要尋求別人的許可,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玩了玩具要歸位,不小心撞到了人要說對不起......

熊孩子不知則不畏,在家庭裡得到尊重和引導的孩子內心即使不知,至少他會學著思考,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別人會不會受傷。

心裡有別人,尊重別人,就意味著他在內化責任。這必然是父母榜樣的力量。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父母需要將孩子的責任和自己的責任分開,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有位媽媽很焦慮,孩子老是不想起床去上學,騙他哄他什麼方法都用盡了,就是沒有效果。我問她:請問上學是孩子的事,還是你的事?

她說:上學當然是孩子的事,可是如果他不早點起床,就會遲到,遲到了可不好。

我又問她:遲到了對誰不好?

她說:我上學從來不遲到,我覺得遲到很丟人。

我說:所以你心裡害怕丟人,不想兒子因為遲到的事給你丟人嗎?

她說:是啊。他每天都是磨磨蹭蹭,越是這樣我越著急,我越著急他就越磨蹭。他就好像故意和我對抗。

我說:嗯,其實你沒有意識到,也許你把上學這件事變成了自己的事,以至於你覺得需要為孩子承擔“遲到丟人”的結果。本該孩子承擔的結果,你幫他承擔,那麼他上不上學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你需要區分開他的事和你的事。也許你可以試一試,今天和孩子談一談,告訴孩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明天我不叫你起床,你可以設置鬧鐘,什麼時候起床你決定。

媽媽後來告訴我,她按照我說的做了,堅持做了一週,結果他真的沒有像以前那麼磨蹭,自己起床上學,而且沒有遲到。

我很讚賞這位媽媽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

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在生活中,家庭中,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是把孩子能夠做的事交給孩子,父母不過度代勞,也不完全包辦。

讓孩子在參與家庭事務時保持有發言權,同時,隨著孩子年齡的不同,承擔不同程度的家務勞動。

孩子也是家庭的成員之一,家庭的責任感正是隨著他不斷參與和不斷嘗試慢慢積累形成,而這些才是讓他未來能夠“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心理資本。

有人問精神分析師布洛迪博士在她23年的心理研究帶給她什麼時,她說,兒童不是父母培養大的,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

這種東西是尊重、理解、共情、和諧的家庭環境、秩序、公平正義,也包括孩子面對社會面對他人所不可或缺的責任感。

把培養孩子責任感這件事想清楚,你不必是熊家長,你的孩子也一定不是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