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據聞曾有三種說:

一是說東漢年間陳留、陽夏兩郡降過隕石雨,降落杞地(時稱雍丘)者呈黃色,謂之“雨金”;降落太康(時稱陽夏)者呈白色,謂之“雨銀”,“金杞縣”、“銀太康”便由此而名。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第二種說法是杞、太兩地沃野千里,杞縣產麥,麥黃如金,太康產棉,棉白如銀,故有“金杞縣”、“銀太康”之說。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第三種說法是舊社會來杞地做官的人“例獲豐囊”,視杞縣為大有油水可撈的寶地,是“官吏計缺之肥瘠所予之名”。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以上三說何者為是?查考史實,前兩說法皆不足信。但第三種說法中,舊社會的杞縣並非沃野千里,物阜財豐。據史料記載,舊社會杞地災禍頻仍,人民災難深重。明清時代“杞邑田賦特重”,“稅率之高,甲於全省”。清末,杞縣每年徵丁地銀9萬餘兩,貪官即可從中漁利10萬餘兩。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舊社會杞縣與代表繁榮富庶的“金”字無緣。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但是關於“金杞縣”的來歷,杞縣的不少先賢名人都曾著文呼呼,為之“正名”。明萬曆以來,知縣馬應龍的《杞乘·賦役考》、杞人進士孟紹虞的《紺雪堂文集》、舉人陳卜的《上巡撫柯公書》及《敘均糧始末專篇》等都曾以翔實的史料剖析了“金杞縣”的真實含義;民國20年前後,杞人孟昭榘著《金杞縣命名之由來及其影響》也揭開了所謂“金杞縣”的歷史真相。民國23年(1934)記者如英慕“金杞”之名赴杞考察後,在《河南政治月刊》第十二期上發表了題為《已成陳跡之金杞》的文章。文章開篇直書“杞縣之冠以金稱,未履斯土者,鹹以為該縣沃野千里,物阜財豐,農村富庶,日進斗金之命名”,然而當其親履杞地考察後卻頓生“事實與理想背道而馳,有大謬不然”之慨嘆。文中《金杞來歷》一節這樣述:“杞邑田賦特重,向之官斯土者,例獲豐囊,故有金杞縣之稱,乃官吏計缺之肥瘠所予之名也,非謂杞境遍地皆黃金,足以代表民眾之富庶云爾”。此乃一語破的,“金杞縣”之由來昭然若揭。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為何稱“金杞縣、銀太康”?


多年來杞縣的街道、商場、門店、商品等以“金城”、“金杞”命名者隨處可見,“重振杞雄風”、“讓金杞縣重放金光”等豪言壯語層出不窮。面對當代,要充分發揮杞縣歷史、農業等方面的優勢,勵精圖治,加快發展杞縣經濟,共同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昌盛的“金杞縣”,讓杞縣成為中原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放射出璀璨的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