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曾国藩:男人欲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做到“三恒”,迟早混出头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后人给予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至高评价。在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人物,不过争议主要集中在他对太平天国的镇压上,关于他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毫无争议的。曾国藩的智慧,对于想要成大器的男人而言,也有极大的启示。下文就分享曾国藩身上最突出的一个品质,那就是恒心,男人欲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做到以下这“三恒”,迟早混出头,早晚能飞黄腾达。

曾国藩:男人欲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做到“三恒”,迟早混出头

一“恒”、有恒断无不成之事

在晚清“同光中兴”诸将帅中,曾国藩个人的天资禀赋,即便不像某些文章所说的那样鲁钝,起码也不是最突出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几乎无一不是天分极高的人中龙凤。曾国藩既非天纵英才,也无父辈的权势荫庇,之所以由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出将人相的“中兴第一名臣”和“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对后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他那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那种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有恒精神。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孟子》中便有“一曝十寒”的典故,意在告诫人们做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荀子也在其著名的《劝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林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男人欲成大器,在定下目标后,只要有恒心,那么就必有成之日,相反,缺乏恒心,那么,再有能力的男人也很成大器。事实上,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证明了, “恒”心对男人事业成功的极端重要性——有恒断无不成之事!

二“恒”、用恒心克服容易导致平庸的性格缺陷

曾国藩以“圣贤功夫”而广受后人的敬仰。其实,刚进入官场时,曾国藩是有许多性格和修养上的缺陷的。比如,他爱与别人争口舌之胜,暴躁易怒,爱下围棋,玩物丧志,甚至还有抽烟、好色的恶习。结交了唐鉴和倭仁两位理学大师后,在这两人的指导下,曾国藩开始修练“研几”功夫。

所谓“研几”,就是在思想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出征兆和苗头时,便不失时机地去认识、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克己”,将一切不符合圣道的私心杂念在刚刚显露出征兆时即予以剔除,以便自己的思想能始终沿着圣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并将学术、心术与治术三者联为一体,使学问得到增长,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此,曾国藩每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书写在日记上,以便随时检点和克制,这本身就是一个修炼“有恒”的功夫。

有的性格因素能让男人优秀乃至卓越,有的性格因素却容易导致一个男人的平庸,比如懒惰、怯懦、保守、自私、孤僻等等。既然我们知道自身的某些性格容易导致贫穷,对于想要成大器的男人而言,就一定要改变。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没毛病,但难移不等于不能移。实际上,只要我们有恒心,持续付出努力,加以修养,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那些阻碍成大器富的性格缺陷,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恒”、事有定程,有恒心做到彻始彻终

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的家书中写道: “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可见曾国藩的恒心也是经过多年磨励才形成的,而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便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曾国藩这种做事有定程、持之以恒的方法和精神对其子弟门生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儿子们在他的督责下,每日都要摹写小楷,隔几日便要作诗文一篇,并寄给他过目,即使在与太平军激战的时期也从未中断。曾氏后人代有人才出,与这种要求也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以古文著称的吴汝纶常惭愧自己不能像老师那样“事有定程,仕学兼进”。在做事有恒方面,曾国藩的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对于想要成大器的男人来说,如果你不想做一个被别人轻视、歧视、压迫的人,不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累赘的人,那么,你就应该给自己确立适合的发展目标,然后最关键的就是做到有始有终,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也就是曾国藩所谓的“定程”,并且用实际行动来保证计划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要虎头蛇尾、敷衍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