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天氣逐漸轉暖的日子裡,offer也多了起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漢藝最近分享的拿到offer的學員案例中,

相當大一部分同學的作品集中都有來自漢藝冬/夏令營的項目,且對冬/夏令營的效果都是滿分好評。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T同學去年夏令營“S,M,L,XL,XXL”作品,獲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建築設計MA offer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Y同學去年漢藝夏令營“召喚提亞”作品,獲RCA室內設計MA offer


比如告別自己一個人做項目,有了合作的隊友和大體量的合作項目;比如頻繁的presentation,2-4周的時間完成平時3個月乃至更長時間的工作量,完整產出一個項目;比如高強度的學習、貼近國外名校的授課模式……這些都是在冬/夏令營中感受到物超所值、對最終的申請結果助力良多的原因。

相信經歷過剛剛結束的漢藝2020冬令營的同學對此會有非常深刻的體驗。

我們一直都說,這些“這就是你們以後在國外學習將會有的體驗。”

這句話對於尚未經歷我們的冬令營且尚未去往國外學習的同學們來說,也許不那麼直觀。今天我們就以剛剛蟬聯了QS藝術設計

世界排名第8名的格拉斯哥藝術學院(以下簡稱GSA)的冬令營為例,給大家盤一盤國外院校的冬令營都是什麼樣的,看看世界名校的冬令營,跟你上的冬令營,到底有什麼區別。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1

世界名校的冬令營什麼樣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GSA冬令營今年的主題是New perspective:speculative prototyping for the climate crisis,是的沒有看錯speculative design,也就是思辨設計,去年漢藝夏令營《賽博朋克》的主題。

主要去討論的問題是climate crises,氣候危機是當下人們將會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是配合著當前各大世界名校們重視氣候問題、可持續設計的大趨勢,GSA 2020年冬令營主要是要同學們去探索在30年之後,也就是2050年人類將會在怎樣的環境下生存,社會形態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整個冬令營從1月13日到1月23日為期10天,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 在第一週,主要是以lecture形式,帶領學生從各個角度一起探索氣候變化、設計以及自然之間的關係,目的是讓同學們瞭解這個主題的背景並且啟發大家的思考。

  • 在第二週,則是需要同學們進行為期4天的workshop,在這4天裡將會有來自來nord project以及Google研究小組的成員一起參與,進行協作。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GSA這次的冬令營共有160名同學參與,在4天裡以小組的形式一共產出了28個項目。以服務設計為例,有一個叫做mortality consciousness主題的項目,是安樂死服務的思辨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接受這項安樂死服務的用戶將要來到一個沒有魚的魚塘,在儀式的最開始首先用戶在可以與親屬在湖邊一起在最後時刻告別,緊接著通過AR技術選擇一條代表自己的魚,最後躺在一個rebirth suit裡,然後慢慢漂浮在湖面上,這個rebirth suit會慢慢釋放出化學物質通過皮膚接觸人們,從而帶他們走完最後一段路,在這個儀式完成之後將會有一條魚被放入湖裡代表著重生。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圖源GSA官網


這個服務設計在最開始就將世界觀建立在Greentocracy的基礎上,在這一世界觀下的世界被預測自殺率以及精神疾病的概率將會提升,所以這項服務則是探索未來是否存在一個能夠引導人們並且允許人們自主地去選擇何時以及如何離開。

#2

我們的冬令營什麼樣

由於GSA提到了思辨設計,所以我想先說說我們剛過去的上一個工業x交互x服務的夏令營——《Cyberpunk · 破碎未來,同樣包含了思辨設計方向,帶大家探索未來人類與科技環境之間的矛盾。

3個星期中,我們採用的是原汁原味的國外院校學習情境:

  • lecture + supervisor tutorial的教學模式;
  • 小組workshop + individual design的作品呈現;
  • sketchbook的design process記錄方式;
  • 高壓下進行快速調研和頭腦風暴的presentation成果展示;
  • 以及直面多位導師當場critique


所以我們說,這就是你以後去到國外學習時會面臨的東西,甚至出國後,在強度上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我們會考慮大家可能轉專業、可能零基礎,但院校不會。

在主題選擇方面,緊跟世界前沿的研究趨勢不止GSA在做,我們也同樣在做。我們和同學們一起探索了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以賽博朋克為主題,探討在未來“high tech”與“low life”之間的矛盾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在作品集項目的選擇上同學們除了從日常生活出發,在身邊尋找設計機會點之外,也需要關心一些社會性或者說是全球性的urgent issuu。

此次夏令營中,T同學做了一個思辨設計作品——《THE FILTERS》,主題是信息時代的個性化推薦算法。算法在推薦給我們“令人滿意”的信息和商品的同時,向我們隱藏了什麼?於是,“過濾氣泡”“回聲室效應”“信息繭房”“網絡巴爾幹化”等概念開始被我們提起。

我們開始懷疑,甚至責備算法。但“過濾”也許天然發生在現實生活之中。除了我們選擇使用的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堅持的政治立場、小學一年級讀的課本、早晨上班途中看的廣告,都在參與我們的“濾片”的形成。

當我們在各自的“濾片”下,應該如何去理解世界,如何理解彼此?

在本作品中,我們可以替換、組合、甚至取下濾片來觀察內容。可是,生活中的濾片呢?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T同學作品


我們的冬令營比起夏令營來說,也會相對更加接近GSA冬令營的狀態,同樣是兩個星期的時間安排,對同學們來說對壓力的感受會相對更加明顯。2020年的漢藝冬令營,有新興專業、高新科技、人文話題、工藝技法、及世界名校們的研究趨勢: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給大家直面世界頂級院校課程思維的直接途徑,學科跨界之間靈感相互碰撞迸發的協作快感,2-3個星期產出成熟項目用於作品集的超高效率,從來都不只是說說而已。

#3

有些東西,我們做得比世界名校還早

還是以這次GSA的冬令營為例,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我們挺多同學都遇到過的問題。在做這種未來概念設計主題的時候,同學們有經常會陷入一個這麼些年來前仆後繼的坑裡,那就是既然是未來的設計,是不是就可以隨便發揮,反正是未來嘛,到時候技術一定就會像科幻電影一樣發展到能夠完成我們所有想法的地步了。

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我經常嘲諷大家的“工業交互服務設計專業有三寶”:按鈕、AI、政策好。

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產品,只要不能說明清楚工作流程和產品結構的,一律設計一個萬能的按鈕,按一下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只要不能解釋是通過什麼、用什麼樣的技術去實現的設計,一律解釋為未來交給人工智能一定可以實現;只要發現服務體系行不通,一律從設計師的身份跨入政壇,企圖修改國家政策。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這種現象現在看起來很好笑,但確實是大家在做項目的時候還挺常見的。作為來設計也不是說可以完全天馬行空,毫無根據地去發散思維,這樣的產出不叫概念設計,而是毫無意義的做夢。

在做未來設計的時候一切我們的想法都是基於對現狀了調查以及趨勢的分析,所以才會構建出一個未來的藍圖。所以我們一直會帶學生去了解最新的科技和趨勢,知道我們現在都在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前兩天才開的,教大家用哪些可行的技術手段將設計落地的open-lecture


在GSA這次的冬令營中,同學們探索的是在30年之後的人與自然,這一切都是基於ARUP的2050 scenario中所建立的Greentocracy和human Inc.這兩個世界觀之上的: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圖源GSA官網


所以在做到未來設計的時候,多去運用像context map、progression curves、Janus cones、future user等等這些設計工具,未來可以探索、思維可以發散,但有基礎地去探索未來才叫探索未來,不然叫做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想象、憑空捏造。

和世界名校一直保持著同樣的步調,這可能就是“PICK過漢藝冬/夏令營的同學都已經在名校C位出道”的原因吧。

名校冬令營和機構冬令營,是一回事嗎?


更多藝術留學&作品集問題,可私信康石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