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警惕危害性巨大的特定場合的判斷能力抑制

一個人在特定的場合,因為一些具體原因,會導致判斷能力抑制。比如章瑩穎案,她在即將面臨遲到和失約的情況下,失去了對兇手人品和一般安全常識的判斷力,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因為當局者產生了一些心理防禦機制,導致一些功能和判斷力抑制,騙子為什麼能縷縷得手的……就是因為騙子利用了人們在特定的場合,判斷力會抑制這種心理學現象。

一些在談戀愛中的人們,他們也是因為特定場合的判斷力抑制的,導致他們迴避對伴侶的不忠實的正視和判斷,判斷不出現實真相,導致他們內心強烈的心理衝突。這背後的原因,往往就是在迴避失去伴侶的痛苦。

有一些在談戀愛中精神失常的人,他們中有人是非常聰明的,如果他們不是當局者,他們的判斷力是非常的優秀的;只是因為他們是當局者,產生了判斷能力的抑制,對當時的情形看不到背後真相,從迷茫、到心理衝突,再到精神分裂。讓他們判斷力抑制的具體原因往往是對方的吸引力比較大。

一個這樣的患者在康復後是這樣描述自己:如果我是旁觀者,我一定能看出他愛我的程度是不夠的這個事實,但是因為我是當局者迷,失去了判斷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分為感受部分,和思維部分,感受部分在潛意識裡,思維部分在意識裡。我潛意識裡的感受部分是明明白白的,就是覺得有什麼事情不對勁,就是覺得不安全,潛意識感覺到對方對自己的態度變了,沒有像剛開始那樣對自己那麼好,而情緒的思維部分沒到意識裡面,沒有意識化。如果意識化了,就可以直接去表達,也許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因為情緒的思維部分沒有意識化,她只能以鬧分手的方式把潛意識裡感受到的憤怒和不安全表達出來,期待他能改變,對自己好一點。但是她並不是真的要分手,所以他們很快地又和好。但是對方也不知道她的憤怒來自哪裡,為何要說分手,事情也就沒有改變,所以和解的短暫的喜悅之後,她感受到的憤怒和不安又回到她的潛意識裡,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情緒的思維部分始終沒有意識化,也就無法用語言去表達,所以他們一直糾纏不清,最後發生了最壞的結果。

而她沒有把情緒的思維部分意識化,就是因為她是當局者,意識化功能和判斷功能被抑制了,才導致了精神分裂。

由上述案例可見,特定場合的判斷能力抑制對一些人的生活影響巨大。


歡迎參加投票 (單選)
0人
0%
喜歡
0人
0%
不喜歡
0人
0%
一般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