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明朝末年,爆發了一場席捲華北、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鼠疫,造成了大量病患和死亡。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京師北京也成為重災區。

計六奇《明季北略·誌異》記載:崇禎癸末,“八月至十月,京城內外號瘩病。……沿街小戶,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二十餘萬也。”

這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於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佔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

疆域遼闊、萬國來朝、巡洋世界、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明王朝,在傳十六帝、國祚276年即告覆亡。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人們唏噓、驚訝之餘,紛紛探究明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鼠疫、李自成、清軍都不是明亡的主因

有人自然地認為,是鼠疫使得北京守軍羸弱,戰鬥力下降,李自成才得以輕易攻克。

但是當時鼠疫波及全國,農民起義軍不是百毒不侵的外星人戰隊。

無論對於明軍還是李自成起義軍而言,鼠疫具有公平的殺傷力。

有人認為,是李自成起義軍實力強大,明軍無力抵抗。

然而,明軍訓練有素、武器裝備先進,還多次遠征海外得勝。而李自成起義軍主要由饑民組成,被明軍多次擊潰。

李自成能一月自陝西一路東征,勢如破竹,三月攻佔北京,原因之一是沿途很多明軍將領投降獻城。

例如忻州官民迎降,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居庸關監軍杜之秩、真定太守邱茂華等皆不戰而降。

最後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還有人認為,是清軍牽制了明軍的戰鬥力。

然而,尚在三月初李自成開進宣府時,崇楨帝就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

當時清軍尚被擋在遙遠的山海關之外,難以染指李自成攻佔北京戰事。

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才赴山海關,與多爾袞和吳三桂的合兵會戰。

所以,鼠疫、李自成、清軍都不是明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那麼,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萬曆時期已釀下明亡的禍根

隆慶六年(1572年),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即神宗。

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結果,“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肅然;"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國庫充盈。史稱“萬曆中興”。

張居正病逝後,為萬曆帝留下了豐厚的資產和良好運轉的局面。

然而此後,明朝的發展勢頭進入了一個轉折期。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其一,內政混亂。

萬曆帝的皇后王氏、昭妃劉氏長期無子嗣。萬曆帝偶然私幸宮女王氏,生下長子朱常洛。顯然,皇太子之位,非獨苗朱常洛莫屬。

然而,四年後,萬曆帝寵愛的鄭貴妃生下皇子朱常洵,並使萬曆帝承諾立朱常洵為太子、自己做皇后。

萬曆帝此舉違背了祖制和封建禮制,勢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

王氏寂居幽宮,以淚洗面,以致雙目失明,不久病逝。萬曆帝竟然不同意厚葬,最後勉強同意追諡皇貴妃。

萬曆帝專寵鄭貴妃,遲遲不立太子,引起朝野猜疑。大臣們紛紛上奏提及皇儲問題,但萬曆帝擱置不理。

直到1601年十月,即位近三十年的萬曆帝終於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朱常洵為福王。“國本之爭”算是落下帷幕。

然而,這場激烈、複雜的事件,使明朝付出了很大的政治代價。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株連官員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

1615年的一天,一名男子持棗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宮殿,打傷多人後被抓獲,供認系鄭貴妃手下宦官。萬曆帝將其處死,不願深究。而鄭貴妃毫髮未損。這個驚天大事不了了之。史稱“梃擊案”。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更嚴重的是,萬曆帝因為“國本之爭”而對大臣們極度不滿,進而怠政。自1587年開始連續不上朝以示抗議,後來甚至整日身居深宮而不理政事,長達約三十年!

於是,出現了一個奇葩現象:朝廷長期陷入無人做主的空轉狀態。

因而也就出現了一系列惡果。

缺官現象非常嚴重,有職無官,缺官理事。

《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九記載萬曆三十四年大學士沈鯉等上言:“今吏部尚書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蓋總計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員,見缺二十四員,其久注門籍者尚不在數內。此猶可為國乎?”

而且,官僚隊伍成天空談朝政,拉幫結派,黨派林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互相爭鬥傾軋。

其二,軍事及外交方面代價巨大。

萬曆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於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征戰。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一是明緬戰爭。

萬曆時,東籲王朝崛起,四處征戰擴張,入侵明朝管控的緬甸地區。於是萬曆一朝與其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連綿戰爭。

結果,明朝喪失了對孟養、木邦宣慰司的統治(其範圍屬於今緬甸),遺患後世至今。

二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

西北蒙古人哱拜叛變,明朝進行了平叛的“寧夏之役”;西南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明朝進行了平叛的“播州之役”;日本入侵明朝藩屬國朝鮮,明軍赴朝抗日。

“三大徵”最後皆勝,明朝維護了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鞏固了中華疆土,功勳卓著。

但是明朝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這幾場戰爭時間跨度長,綿延幾十年;發生的年代接近甚至部分重合,大小戰役密集;用兵地理跨度大,覆蓋西北、東北、西南。

因而,明王朝不得不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其三,國庫嚴重虧空,橫徵暴斂。

戰爭,根本上是拼經濟、耗資源。

例如“三大徵”中規模較小的寧夏之役,耗費“餉金幾二百萬”(《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明史·陳增傳》記載: "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據此可粗略統計出,“三大徵”的直接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三百萬兩白銀。

明朝國庫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賦稅,除貨幣形式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糧食、物產等物資形式。

僅“三大徵”的開支,就使得國庫入不敷出,嚴重虧空。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頻繁的大規模戰爭,對社會經濟及民生的破壞性也極大。

例如寧夏巡撫楊應聘曾說:“壬辰兵燹(即寧夏之役),遂舉二百年之所經營者,蕩然如同草味。”(範宗興校注的《增補萬曆朔方新志校注》)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京師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

為此,復建工程浩大,耗資甚大。直至二十餘年後的天啟七年(1627年)方才完工。

為了籌備軍需以及彌補國庫虧空,只有加大賦稅,魚肉百姓。

例如播州之役時增派賦稅的情況:“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盈實之戶,比二十年之前,十減其伍”。

為了斂財,萬曆帝還派遣一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到各地盤剝商人、礦工,橫行肆虐。

這就導致民怨沸騰,走向官逼民反的道路,全國各地接連爆發了起義。

對此,清朝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萬曆中礦稅之害》中說道:“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其四,經營遼東失策,培養了最大的強敵。

萬曆朝的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關乎主權、內政、外交,是正義之戰。但是這些戰爭的升級和規模擴大,與內政有直接關係。

與後金的戰爭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例如優秀將領李成梁,在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縱橫北方邊塞、鎮守遼東數十年,成為一道堅固的屏障,也因而受到萬曆帝的信任賞識。

但李成梁後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領賞。

因而,明廷被他所矇蔽,加之國庫虧空,就逐漸廢弛遼東邊防。這為努爾哈赤的崛起創造了客觀條件。

而且,李成梁故意破壞明朝與少數民族的和睦機會,成為努爾哈赤後來藉口反明的“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這樣的罪臣,雖然多次被劾罷,罪可至死。但在萬曆帝的庇護下,後來竟然加官至太傅,諸子手握重兵,家族顯赫。

當然,遼東邊防逐漸廢弛,也與“三大徵”有連鎖反應關係。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三大徵”使得明朝軍事力量大損,也即常說的“殺敵三千,自損八百”。

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萬,至援朝戰爭結束後的萬曆二十八年只有4萬。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悍然進攻遼東。在薩爾滸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明朝大軍。

清史專家蕭一山指出:"是役也,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金士卒僅傷數百人,而所獲則以鉅萬計。明清之興亡,此亦最大關鍵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明朝從此對後金被迫轉為戰略防禦。

這也成為明衰清興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正如內閣大學士王家屏所言:“今時事與資力並當困絀之際,國威與士氣並當挫刃之餘。”

薩爾滸之戰25年後即1644年,清軍入關,大清王朝取代了明朝。

所以說,萬曆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使得國力元氣大傷,前盛後衰,國運急轉直下。

萬曆帝的後期怠政、決策失誤,以及官僚階層的失職、誤國行為,使萬曆朝後期埋下了一個王朝統治走向衰亡的種種禍根:朝綱敗壞、黨爭、官員渙散、後宮干政、閹黨專政等。

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萬曆之後三代皇帝無力迴天

1620年七月丙申,在位長達四十八年的萬曆帝病逝。38歲的皇太子朱常洛繼位,年號泰昌,即光宗。

深受國政混亂之害的朱常洛,積極撥亂反正,革除弊政,重振朝廷綱紀。朝政開始有轉好的跡象。

但由於朱常洛長期沉湎酒色,身體羸弱而臥病,在服用藥丸後猝死。

於是此事被懷疑為萬曆時期遺留的政治謀害事件,沸沸揚揚。史稱“紅丸案”。

泰昌帝僅在位一個月。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朱常洛長子、15歲的朱由校繼位,年號天啟,即熹宗。

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曾因照顧朱由校而遷居乾清宮。泰昌帝死後,欲圖皇太后位的李選侍與宦官魏忠賢合謀,堅持繼續與天啟帝住在乾清宮。

一批正直朝臣察覺其陰謀,最終迫促李選侍搬出。

此事件史稱"移宮案",後來成為派系鬥爭的代名詞。

它與萬曆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並稱"晚明三大疑案"。

魏忠賢與鄭貴妃、李選侍、天啟帝乳母客氏來往甚密,並且拉攏齊楚浙黨等官僚集團,成立了明朝最大的閹黨集團,權傾天下,擅權跋扈,廠衛橫行全國。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東林黨人”為了反對宦官專權, 與其展開了激烈、殘酷的鬥爭。

閹黨集團藉機排斥異己,毀天下東林書院,屢興大獄,大批正直忠臣慘遭牢獄及誣殺。

宦官專權達到中國歷史上的巔峰狀態。

然而,天啟帝忙於玩樂,醉心於製作木器,而疏於朝政。

《寄園寄所寄》:“明熹宗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

明朝內政混亂之時,努爾哈赤對遼東地區步步進逼,瀋陽、遼陽、廣寧等地相繼淪陷。同時,荷蘭人佔據了臺灣島。

同時期,京師北京發生洪災、王恭廠火藥庫大爆炸,多地發生旱災、蝗災、洪災,全國人心惶惶。

加之土地兼併劇烈,苛捐雜稅繁重,使得民不聊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兵變、抗租鬥爭頻繁爆發。

例如山東先後有白蓮教、徐鴻儒起義,陝西有王二之起義;永寧土司自立國號"大梁",割據西南等。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此時的明王朝已是危機四伏。

《明史》記載:“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1627年,在位七年的天啟帝病逝。由於沒有子嗣,遺詔17歲的異母弟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即思宗。

崇禎帝銳意改革朝政,最終剷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勢力,重新啟用被罷黜的忠直官員。

然而,自崇禎登基時起,各種自然災害不斷。使得社會混亂,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

同時,改國號為大清的皇太極不斷南下騷擾入侵。

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而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嚴重缺餉,導致明軍時常騷亂譁變。

在亂局目前,崇禎帝求治心切,然而他用人多疑、剛愎自用、反覆無常的性格,使得局勢愈加糜爛。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例如為剿李自成農民起義,崇禎帝在十幾年中頻繁更換楊鶴、洪承疇、曹文詔等一批統帥,以至於皆功虧一簣。而李自成多次大難不死,逐漸做大。

再如,崇禎帝重用抗清名將袁崇煥,最後卻聽信魏忠賢餘黨誣告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凌遲處死袁崇煥。

隨著洪承疇降清、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明亡的其它影響因素:宏觀氣候變遷及災害、社會大轉型

當然,事物的發展結果,往往內因是決定性因素,但是其它一些因素也會影響結果。

明亡的主因是長期的內政混亂腐敗,但是同時也有一些影響因素。

其一,宏觀氣候變遷及災害。

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了一個寒冷時期,被現代科學論斷為“小冰期”。當時正好是明末清初,因而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在此期間,中國遭遇了持續乾旱和低溫的侵襲。例如:

  •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南方沿海的廣東竟然下了大雪;
  • 崇禎十一年(1638年),漕河干枯;
  • 崇禎十三年(1640年),黃河干枯斷流,而長江和淮河竟出現全部封凍;
  • 崇禎十年至十四年,華北地區連續四年大旱。

這對於傳統農耕社會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旱災、蝗災、洪災頻發,農業大幅減產,導致全國性饑荒。

同時,據《明史》記載,從明初永樂六年(1408年)到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二百多年間,發生大瘟疫19次。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於是,百姓們流離失所,饑民成群,爭食野草、樹皮、觀音土、鼠窩存糧、老鼠甚至屍體等,甚至出現人類互相殘食。餓殍遍野,屍體四處暴露。

《明實錄》記載:“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老鼠也難以覓食,成群結隊逃竄,將病菌四處散播。

環境衛生極度惡化,長期飢餓的人們的體質和免疫力也嚴重下降。

於是,鼠疫很快蔓延。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其二,社會轉型。

明朝中後期(16世紀初),即從弘治、正德年間開始,社會開始發生極大的轉向與改變。

於是使得明代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特徵:

封建專制制度走向衰弱,民間貿易活躍繁榮,文學藝術蓬勃興起,市民文化迅速成長,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開始流行,出現思想解放潮流。

這種轉型的主因,是商品經濟浪潮的衝擊,以及西方文化的傳入。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影響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變化。

表現在政治方面,即是朝政的寬大與輿論空間的擴大。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例如"晚明三大疑案"中,臣子們爭先恐後地上奏、諫議皇帝,在實力強大的後宮、閹黨面前痛斥指責,堅持己見。

黨派林立,“黨爭”便是各抒政見的典型形式。

晚明時期,民間書院興盛,衝擊了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講學、聚會之機,猛烈批評時政。

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高攀龍,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思想中心。並且“東林黨人”頑強不屈地與權傾天下的閹黨集團進行了血腥的鬥爭。

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行,在之前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是絕不容許的。

為了維持皇權專政,明朝幾代皇帝設置了特務組織和“廠衛制度”,但是被文官集團抵制、被幾任思想開明的皇帝幾度廢棄。

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陽明心學”弟子王艮、李贄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門徒群體廣泛,成為晚明顯學。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同時期,西方傳教士、商人紛紛來華,帶來了西方文化,使得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開始流行,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相對應,明廷也於1629年成立“西局”,分學科研究、傳播西方文化。

商人、手工業者抵抗礦監、稅使的抗稅暴動,民變、兵變、抗租鬥爭頻繁爆發,便是這種思想解放潮流的一種折射。

面對洶湧的民意,泰昌帝剛繼位就罷除礦稅、榷稅。

政治、思想文化、社會體制的大轉型,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背景的產物,是不以統治階級意志為轉移的趨勢。

這也意味著:極端的皇權專制制度,逐漸被覺醒的人民擊碎。

疊加效應導致明亡

綜上所述,萬曆帝后期使明王朝元氣大傷,內憂外患加劇,在後世產生了諸多連鎖反應。

  • 萬曆之後的三代皇帝,即使泰昌帝、崇禎帝有心重振朝廷綱紀,但是一個在位短命,一個性格嚴重缺陷,加之諸多問題積重難返,無力迴天。何況還有個醉心於“木匠活”的天啟帝。
  • 朝政愈加混亂、黑暗,官場生態不斷惡化,結黨營私,貪汙腐化,人心渙散,對朝廷忠誠度嚴重下降。以致後來很多官員不戰而降李自成,成為“帶路黨”。
  • 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民心思變,民爭、兵變事件不斷髮生。
  • 後金不斷入侵掠奪,使得明朝國防開支長期居高不下。
  • 天道無常,災荒、疫疾頻發。

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使得明朝晚期的神州大地千瘡百孔,生靈塗炭。

這一切,都表明了末日之象。

明朝亡於鼠疫和李自成?其實禍根早在萬曆皇帝時期埋下

所以說,明亡的根本在於內政,禍根在萬曆後期埋下。

後金(清朝)、災荒、疫疾、李自成起義軍等只是影響因素或者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清軍是虎視眈眈明帝國大廈的覬覦者,席捲全國的鼠疫使得大廈搖搖欲墜。最後,順應民意的李自成,一腳踹開了腐朽的大門,使昔日龐大的大明帝國瞬間土崩瓦解。

後來清高宗(即乾隆帝)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說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

<code> /<code>

本文參考史料:《明史》、《明神宗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